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聊城山陕会馆研究成果简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聊城山陕会馆研究成果简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聊城山陕会馆,当代学界从其建筑构造;碑刻;楹联、匾额及雕刻;应用技术;戏台;戏楼墨记等多种视角切入,全面揭示山陕会馆蕴含的文化因素,为研究清代会馆文化、建筑史、经济史、戏曲史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笔者将其罗列成文,并从音乐学的角度发问,以期引起学界对山陕会馆的关注。

关键词:聊城山陕会馆;碑刻;戏台;戏楼;戏曲;规约;祭祀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11-03

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聊城成为南北交通的重道,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位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聚集于此,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河中帆樯林立,沿岸店铺无计,俗语“金太平,银双街,铁打的小东关”更彰显出聊城的繁盛。全国各地商人在聊城落户,建立会馆,运河沿岸曾立有江西、苏州、赣州、武林、山陕等会馆。目前只有山陕会馆保存完善,国务院1988年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聊城山西和陕西的商人数量众多,其经营之广,财力之厚居各商之上。聊城山陕会馆南北碑亭碑记记载:乾隆十一年山陕商号达389家;咸丰年间店铺800多家;嘉庆年间有450家。他们经营广泛,涉及棉布、衣饰皮货、煤炭、书庄、典当等行业,此外还有盐、粮、丝、茶、铁器、潞油、木材、毳、西丝、皮革等,并且掌控着聊城的盐业、典当行业。他们将聊城的土特产如乌枣和棉花运往全国,又将从各地运来的物资销往东昌府其他县市或乡镇,“就经营种类来说,除盐、粮、丝、茶外,山陕商人还广泛涉及到关系民生的各种行业,他们把家乡的铁器、潞油、木材、毳、西丝、皮革等物品,运到聊城销售,又把转运而来的江南物品、沿海的海味等,汇聚于此。”与同时期其他客商相比,山陕商人财力可见一斑。

山陕商人一般会选择较富庶的城市建立会馆,以联桑梓,洽亲情。“是故通都大邑,商贾云集之处,莫不各建会馆,以时宴会聚集于其中,盖客旅见乡人联桑梓,通款洽情倍亲也。”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嘉庆十四年(1809)方具现在规模,共历时六十六年,期间大大小小经过七次重修或扩建。山陕会馆的主要建筑分别是山门、过楼、戏楼、南北夹楼、钟鼓二楼、南北两看楼、南北碑亭、三大殿(关帝大殿、财神大王殿、文昌火神殿)和春秋阁。聊城山陕会馆的完整性和代表性,吸引了学界众人,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山陕会馆进行研究,目前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整体介绍与局部描写

这一类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鲁西聊城古建筑》、《山陕会馆》、《大运河的守望者山陕会馆》等,主要介绍山陕会馆内建筑情况,为了解山陕会馆内部构置提供了材料。

二、从山陕会馆南北碑亭的碑刻中,揭示会馆修建史、会馆功能及运营方式、商业的兴衰演变及经营行当

《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的聊城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清代聊城山陕会馆碑刻及其史料价值》即属此类。王云《清代聊城山陕会馆碑刻及其史料价值》梳理了山陕会馆乾隆元年至光绪年间七次扩建重修的过程:山陕会馆初建始于乾隆元年(1736)。第一次重修项目是戏台,增建南北看楼(乾隆二十八年(1763));第二次重修关帝大殿脊檩和柱梁(乾隆三十二年(1767));第三次修建南北厅厦、立两楼游廊(乾隆四十二年(1777));第四次重修三大殿、戏台、看楼,同时建飨亭(献殿)和钟鼓楼,建春秋阁(嘉庆八年(1803 )至嘉庆十四年(1809 ));第五次,重修戏台、山门、钟鼓楼(道光二十一年正月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第六次同治六年(1867)重修旗杆和大门;第七次增加山门外的石栏杆(光绪二十年(1894))。山陕会馆发挥了联乡谊、祀神、协商约束、行义举的作用。会馆收入来源包括捐助、收厘、香资、房租、利息等,支出用于修缮、祭祀、演戏庆典活动、日常接待、节日宴请、救济贫困等。

山陕商人经历了乾隆年间的发展、嘉庆年间的鼎盛、道光初年的保持、道光末期至咸丰初年的下降、光绪时期的衰落。其经营项目前文已引,此不赘述。这篇论文整理并探讨了山陕会馆的扩建重修历程、会馆功能及运营、山陕商人在聊经商的兴衰演变过程、经营行当等,为研究明清时期聊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会馆这一机构的运营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三、从山陕会馆的楹联、匾额及雕刻等探索山陕商人的经商理念,价值取向、经营方式,消费观念,欣赏水平和人生追求等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的商人会馆》:“整个会馆内充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揉和了儒、道、释以及新兴的市情文化,充分展示了山陕商人的经商理念,价值取向,经营方式,消费观念,欣赏水平和人生追求。”作者并且认为“明清商人会馆所具有的浓郁的文人气、厚重的江湖气和世俗的商人气,是封建社会母体中新的社会力量的崛起、新的价值观念产生、新的商业文明的显现的具体反映。”

四、以山陕会馆戏台为范例,研究古代戏台良好听闻效果的可能性原因

《营造庭院式的戏场良好听闻效果的范例性实践-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建筑声学实践初探》一文从建筑声学的角度对聊城山陕会馆戏楼良好的听闻效果做出详细阐释,认为山陕会馆的戏台设计,大从整体小到细节,体现着一种科学有效的声音实践。这些设计包括:戏台周围环境;植物;戏台台口;墙壁上的窗;高大的外墙等,正是因为这些设计,使得聊城山陕会馆戏台成为建筑声学设计的良好范例。“该会馆的二道院是由戏台、两侧看楼、主殿合围成的一个高大的矩形,在水平位置上,戏台、两侧看楼、主殿形成了四个凹凸不平的反射界面,使声波既能反射又不至于产生过多的回响,促使后区和看楼的观众也能听到清晰的声音。……在二道院的这个庙台广场中,栽植了四棵古槐,其树冠下沿几与戏台的下檐平齐,从戏台上发出的声波,传播到树冠下檐时,枝叶成为反射界面,将声波向广场内发射,使声波不至外逸。从这个意义上说,槐树冠便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反射罩’。…..戏台台口两侧各有一石制折屏,这样可以将向台口两侧传播的声音向观众区折射,理如今天的喇叭口。……舞台后墙和后台砖墙的几个东西南北方向的窗,达到“通风传声”的效果。……高大的建筑将馆外的噪声反射回去,减低噪声对会馆的逸散,保证了会馆内部幽静肃穆的氛围。”

五、从应用技术层面解决山陕会馆山门屋面漏雨朽烂,瓦件残破的现实问题

《聊城山陕会馆山门翼角加固技术》一文记述施工团队在保持建筑造型和原有机构的基础上,利用牵拉翼角加固法对山门屋面进行翻修,较好地解决了文物的修缮工作,具有实际意义。

六、从戏楼墙壁所题墨记中,梳理道光年间至民国时期在此演出的戏班及剧目情况

在《从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看清末民初的地方戏剧》 、《清末民初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与区域戏剧文化交流》、《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及其史料价值》等文章均有表述,且多为重复者。山陕会馆戏楼分前台和后台,前台为演出场地,后台为演员化妆、休息、道具存放处。后台南、东、北三壁墨记甚多,题写时间自道光二十五年始,经咸丰、同治、光绪等朝,直至民国。内容包括演出时间、演出剧目、戏班、艺人、艺人生活记述、愤懑言辞、谩骂戏谑之俚语及图案漫画等。“墨记中所见戏班名称可辨认者共29个,分别是:道光年间3个:山西双魁社、复盛社、德义社。咸丰年间10个:邱县四喜班、连升班、喜庆班、万庆班、鸿庆班、本城小三班、本城盛凤班、四喜班、泰和班、德凤班。同治年间4个:安徽同庆班、福庆班、万庆大班、春台班。光绪年间6个:福顺班、喜寿班、全盛班、三盛班、四盛班、往平万庆班。民国年间1个:教育部易俗社。年代不明者5个:三庆班、魁益班、万顺班、顺合班、太原府红盛班。”所涉剧种:上党梆子、山西中路梆子、秦腔、徽剧、河北梆子等。演出剧目近150个,“三代至魏晋以前的人物事件演成的政治、战争故事戏有25个;以唐宋时期人物事件演成的政治、军事故事戏24个;以元代以后人物事件演成的政治、军事故事戏较少,共12个;墨记中的侠义剧共约10余种;墨记中的公案戏有7种;墨记中的民间故事戏共有30余种”。墨记中书写艺人演艺生活:①收入低:二府五县子弟班,会馆唱了整六天,戏价京钱十八吊,还有二千点心钱。②条件辛苦:山陕会馆戏实早,未曾天明饭开了。清晨就把沈来参,掌板还在下处吵。风里也得这里跑,下了大雨也得跑。开场唱了六大曲,掌板口内还嫌少。谁知又把戏来添,会里未到王三老。掌板内里吃中桌,无人就把耳朵咬。③抨击统治者:道光驾崩正月天,喜兆就在天下传。④表达美好愿望者:十年久旱逢甘霖,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童生金榜题名时。⑤另外还有拿人姓名开玩笑者;宣传家乡特产,何等好醋;名胜,双宁寺;图案绘画等。王云、李泉的整理及研究工作,为了解清末戏班演出情况、山西、陕西、安徽、河北等地戏曲音乐对聊城的影响与交流、艺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聊城山陕会馆管理众多商号,必定依靠相关规约维持,但是会馆内规约惜无文载,笔者认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界对其他地区山陕会馆或晋商会馆的研究,可以从侧面了解聊城山陕会馆的规约制度。王宏选和单文杰《明清时期的晋商会馆规约初探》一文详细论述了会馆的作用、会首的职责、公产的来源及支出管理、会员破坏规约的处罚方式等,简列于下:

会馆的作用主要有二:祭祀神明和加深乡情,以正人心厚风俗。“今众商聚集其中者,盹然蔼然如处秦山晋水间。夫岂偶然者也?然则礼神明於斯,笃乡谊也於斯,即所谓正人心而厚风俗……”

为了维护大部分商人的利益,团结并约束会员,会馆一般会制定规约来规定会员的义务、责任以及公产使用等问题。首先,选拔会首,表明职责。会首常由德高望重且实力雄厚的人担任,职责包括管理支配公共财产,调解本帮同行商业纠纷、召集同乡祭祀神、为落难同乡募捐义举、代表众商与官府及当地牙商交涉等。

其次,规定公产来源、支出及管理情况。“公产的来源,主要包括会费、捐项、厘金、香资、房租、利息、批头等渠道。公产的适用和管理必须严格遵守会馆规约,其支出主要用于会馆的修缮、请戏班演神戏、日常接待及为落难同乡买义冢等事项。”会馆内所有财产如收支、房屋、家具、菜园、地基等由专人负责、保持会馆内清洁卫生,闲杂人等不准进入、不准外帮借馆演戏、注意防火、招揽僧人主持供奉香火神灯等。

再次,会员破坏规约,根据违规程度不同,惩罚方式有财产罚、名誉罚、开除行籍、禀官处理等。“其主要包括如下处罚形式:第一,财产罚。包括罚银钱和没收货物两种惩处方式……第二,名誉罚。特指晋商中流行颇广的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惩罚方式-罚戏,即罚违规者花钱请戏班子给大家演一台戏。……第三,开除行籍。……第四,禀官究治。”

上述关于会首职责、公产使用、会员的义务及会员违规后处罚方式等明确规定,基于团结并约束会员的基础上,实质上维护了大部分晋商的利益,对于保证会馆正常有序运作,维护会馆环境有重要作用。

以上内容是学界对聊城山陕会馆及晋商会馆的研究成果罗列。从音乐学的角度审视,有些问题尚未解决。例如,墨记中剧目可辨认者达到150种,与当下戏曲剧目有较多重复者,如山陕梆子剧目《六人节(杰)》、《七人贤》、《八仙图》;秦腔剧目《青石岭》《美人图》《忠义图》《五福堂》《八义图》《搜孤救孤》《蝴蝶杯》、《黄河阵》、《法门寺》、《春秋配》;河北梆子:《明月珠》、(红口山》《云罗山》、《武当山》、《春秋笔》、《审律》、《庆顶珠》、《宝莲灯》《蝴蝶杯》、《斩子》、《伐子都》等均与墨记相同,那么当时所演剧目和今时剧目在音乐本体特征方面可否一致?音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当时之律调谱器我们今日无法听到,那么我们将以何种理念和视角来论证山陕会馆之剧目与当下戏曲传统剧目之间的关系呢?

祭祀神灵为国家大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山陕会馆大殿供奉关帝、财神、文昌和火神诸神,祭祀神灵是由官方组织,还是由商人主导?清朝将祭祀对象划分三个等级“凡祭三等:圜丘、方、祈、雩祀、太、社稷为大祀。日、月、前代帝王、先孔子、先、先蚕、天神、地、太中祀。先等、良、昭忠等祠祀。”关帝、财神、文昌、火神皆属群祀类,“凡祀关帝之礼,以春秋仲月诹吉,遣官祭关帝于地安门外之西。关帝庙前殿、后殿神位均南,向前殿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二、二、簋二、笾十、豆十、尊一、爵三、一、镫二。和声署设乐。后殿祭追封三代公三案,各帛一、羊一、豕一、二、簋各二、笾豆各八、尊一、爵三、一、镫二。祭日,前后殿承祭官咸朝服诣庙,赞引太常赞礼郎各二人引,由庙左门入分诣前后殿各升阶至殿门外...仲夏中旬三日遣官致祭前殿、后殿,惟不设笾豆陈果实五盘,余与春秋祭同。直省、府、州、县春秋二仲及仲夏中旬三日均祀关帝,牲帛、礼仪均与祭京师关帝庙仪同。由此可见,关帝庙等祭祀均属于官方行为,国家特制时间、牲帛、礼仪、乐章,从京师达州县与京师关帝庙仪同,祭祀所用和声署奏乐形式有“祭祀关帝:有迎神格平乐章、初献翌平之章、亚献恢平之章、终献靖平之章、撤馔彝平之章、送神康平之章、望燎卒平之章。祭祀文昌帝:有迎神丕平之章、初献平之章、亚献焕平之章、终献煜平之章、撤馔懿平之章、送神蔚平之章、望燎卒平之章。”可见在祭祀每个仪式环节均有专门定制的乐章与之相应,所谓“礼乐礼乐相须以为用,乐非礼不行,礼非乐不举”也。会馆本质为商人利益和情感的联合机构,为何由官方主导祭祀的神灵会出现在会馆内?祭祀时将由何人主持?京师关帝君和文昌君祭祀皆有乐章,其演奏乐曲及歌词是怎样?东昌府是否依照国家用乐标准执行?除了国家规定的官方乐章,有无其他音乐形式?戏曲演出在祭祀仪式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得以解释,相信更多学术性问题即将出现。

七、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聊城山陕会馆的研究成果,集中揭示出山陕会馆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并从音乐学的角度对个别问题发问,以期引起学界对山陕会馆的关注。

作者简介:

郭艳君(1989-),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