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炎培职业教育“社会化”思想的多元影响、弱化因由与强化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炎培职业教育“社会化”思想的多元影响、弱化因由与强化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社会化”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强调充分调动并利用社会资源将学生的职业生涯与社会经济发展更好融合,培养契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黄炎培职业教育“社会化思想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多元影响,有助于深化职业教育内涵,有助于发挥政校行企的力量,有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社会化”特征彰显的问题,需要通过政府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和调整办学方向等方法和措施以提升“社会化”效率,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关键词 黄炎培;职业教育;社会化;多元影响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3-0019-05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和人自身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特征,其在职业教育发展上所做的探索引领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正确认识和理解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社会化特征,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化”特征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一)由简单的谋取生计向谋个性发展转变

S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必要的生存技能与知识。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与生活条件都不能获得与满足,则无法为国家贡献力量。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它与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息息相关,这是职业教育社会化发展的逻辑基础。当然发展职业教育并非只为了满足个人生活,而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为最终目标,职业教育旨在提高受教育者个人能力,通过提供直接生产劳动力,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加快社会化发展进程。

(二)由唯书主义向强调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转变

黄炎培主张在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组织和形式上都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继承和发扬“实学实用”的治学精神,在实际教学层面,他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指导原则,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指导丰富知识体系。他在《办理职业学校工场之商榷》一文中写到:“要办职业学校,当先办工场;欲办工校,先办工场。”“若是工场办不好,敢断言工校是办不好的。”他提出:“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实际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1]他认为职业教育不能以单一师生相授的方式培养学生,而是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的丰富既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尊重,也是对职业教育教学障碍的清除。

(三)由“利己”向“利群”转变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救国利民的色彩,旨在解决大众的生计问题,这其中既包含了对个人生存问题的考虑,也试图通过教育的手段使得社会环境更加安定。职业教育思想从利己向利群的转变除了使职业教育的受众更加广泛,更是将职业教育和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使受教育者不仅是通过获得一门手艺来解决温饱,还能通过对技艺技能的锤炼去造福社会,在保障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能惠及大众。“敬业乐群”倡导学生要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乐群”精神和“具有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的“乐业”精神[2]。无论是其高尚的爱国情怀还是务实的教育理念都于无形之中创造了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与氛围,让人意识到求学并非只为一己之成,而是贵在无论受教育到什么高度,总能以其所学能应用于社会,不再将教育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改变了“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受治于人”的封建思想,也将职业教育的内涵上升到一个包含道德教育和责任教育的高度。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社会化”特征的多元影响

(一)有助于深化职业教育内涵,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不能不断地被边缘化,迫切需要通过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力量来改变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在传统观念里,职业教育作为次等教育遭受了各种机会与政策的不平等,社会现实中无论是良莠不齐的生源还是薄弱的师资力量都无法为职业教育营造一个更好的教育氛围与环境。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社会地位比较低且劳动强度大,不能获得与之付出相匹配的社会待遇与报酬,这使得他们缺乏学习动力。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意在通过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方面的结合,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具有终身学习意义的教育体系,既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随时向劳动市场“输送”相应的职业人才,又要允许根据个性发展的需要,继续深造[3]。在坚持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实现社会需求与个性需求的良性互动,契合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安排,让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能够获得一定的生存本领,并给予他们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黄炎培主张的职业教育从谋生存到谋发展,在面向社会的过程中,根据百业分工需要的人才来办学,在层次上衔接有序,有初等、中等、高等各种职业学校,在形式上多种多样,有系统的学校教育,也有半工半读和就业训练的教育等,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人才需求,增加职业教育的生命力。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利国利民的手段,使平民获得生存乃至生活的技能,并不断使其内容丰富,理论完善,实践成熟;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更应该是向更高层次、更全方位发展,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路径,更是着眼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将教育效果与社会效应紧密结合起来,使得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反过来推动职业教育的进步,为其注入新的时代活力与新鲜血液,为其影响力扩大、普及程度和认可程度提高赋予更多的有力支撑。

(二)有助于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力量,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从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强调社会不同主体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无论是政府法令法规的进步,行业企业政策的推动还是职业学校本身的高质量发展,都无疑是将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教育成果得到有效转化,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巨大力量。同时,社会化过程中会有更多积极的社会力量投入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致使职业教育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使用循环,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更大的输出价值。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体间的多维合作运作方式不仅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加快了其他社会力量与其的联动耦合,也有助于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人才作为社会进步中最有价值的资源,能加快科技知识与成果的传播与转换,扩大教育空间和教育队伍,将社会上的各类资源与资源中的骨干变为教育的场所与师资,从而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社会化,就是要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发展职业教育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当然不同主体的发力程度与角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甚至其内在动因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参与度、配合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的最大化、成本的最小化时刻影响着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态度,职业教育需要找准着力点,协调平衡点,尽可能地给予各主体不同的发挥空间,以充分彰显社会化特征对职业教育发展力度的影响。

(三)有助于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填补社会需求空缺

职业教育社会化,是符合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一般规律,职业教育从它创始之初,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就是市场需求的产物。职业教育同社会、市场的关系是毛依附于皮的关系,什么样的市场决定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4]。黄炎培提出“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材,即办某种学校”,职业教育必须和社会融为一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才有自身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土壤。同时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视角,为职业教育类型奠定了社会学基础,它作为一种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劳动就业的需求。同时,职业教育也不能只关注企业、经济的功利性目标,还必须更关注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要求。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民生幸福的社会,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他认为:“一个社会人人有职业,有与其个性相适应之职业,则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无有不发达者。”因而职业教育“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办职业教育须走“社会化”的道路[5]。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思想对于突破传统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只重培养“人之为人”而轻“人力”的教育思想偏向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是个体融入社会的载体,就业则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落脚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打造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个体需要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职业教育学会专业技能、完成自身角色转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保障个体就业的同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这也创设了更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与环境,使更多平民能通过职业教育打开人生新大门,改变自己的处境与现状,也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崇尚一技之长的良好氛围。

三、职业教育“社会化”特征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弱化因由剖析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

从职业教育诞生之日起,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将发展目标定位在培养直接劳动力,为社会生产服务。而中国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这是至今职业教育仍在很大程度上被看做是“二流教育”“次等教育”的历史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我国还未建立实现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等值的国家资格框架,还没有建立对高端技能人才给予其与普通高校同等社会地位和“资格”地位的制度[6],所以接受职业教育使得学生无论在就业还是升学中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造成教育产出的劣势与一定程度上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上往往会以其学历文凭为第一标准,同样也会更愿意以高薪来留住高效率高产出的员工,而职业学校的毕I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技术含量较低、可替代性较强,鲜有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内涵,这便导致了他们相较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承受更多的竞争压力。而职业学校学生欲向普通院校升学,因考试选拔机制的不同,更是十分困难。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却让职教学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遇,得到的社会认同与支持较少,既降低了其自身的吸引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职业教育社会化特征。

(二)行业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隐形优势造成校企地位不对等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与社会紧密相连,行业企业作为重要的一环应该在信息提供、师资队伍、实训设备等方面为职业院校提供支持。由于职业学校和企业的本质属性迥异、社会使命不同和利益诉求存有差别,在人才协同培养上协调起来比较困难。从当前劳动力供需情况来看,企业一般都可以从市场上招聘到需要的人才,而且招聘技能型人才的成本远低于配合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成本。所以,只有那些在劳动力市场招聘人才遇到困难的企业,或者校企合作实习生给企业创造的价值高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所花费成本的企业,才有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部分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前期资金设备投入太多,效益回收周期长。而我国企业平均寿命较短,不愿意作培养人才的长期投入[7]。在经济社会中,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政府难于对企业进行合理补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优惠政策较少,且享受优惠政策的程序较为繁琐,对企业的吸引力低不足以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时,部分企业会在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冲突中努力争取最大收益,尽量将风险减到最低,自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校企地位的不对等。

(三)职业学校办学的导向不明确

不少职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家长的喜好,盲目开设一些专业,不考虑这些专业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情况。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人才培养也需要一定周期,职业学校如不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必将导致人才结构性失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这些都背离了职业教育社会性的本质特征。在职业学校实际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仅仅只需要企业提供就业实习岗位来突出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其他素质的培养,学生知识面窄、文化基础薄弱、适应性差,满足不了现代化的大生产要求。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对职业教育教学不断提出新要求,职业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着眼点放在加强职业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上来,使之与技能教育并重,以适应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劳动岗位结构不断变化的需要。就职业学校自身而言,无论是其办学组成还是系统管理都不成熟,对于参与到教育办学中的社会力量没有明确的定位,很难以主导优势将社会力量合理定位到办学的各个环节。

四、强化职业教育“社会化”特征的路径与策略

(一)加强政府统筹,科学推进职业教育社会化

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重在引导和调控,要更加贴近市场,而市场是灵活多样、常换常新的,因此政府的干预不能遏制它的动态发展,而是要引导它向经济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同时平衡教育的公益性和经济的盈利性,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教育办学健康、稳定、协调、持续发展[7]。良好的顶层设计要求政府扮演好“设计师”这一角色。具体来说政府要基于全局角度对职业教育做出战略性规划。政府的顶层设计要具有整体关联性,要将政府的牵引力与社会动力紧密结合,带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政府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主体,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责无旁贷。德国通过《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企业基本法》等明确“双元制”办学模式,通过法律形式将责任主体、经费来源、产学合作都给与明确界定;美国通过《莫雷尔法案》《职业培训合作法》等,解决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法规和法案多达155个;英国通过《就业与训练法》《技术教育法》等法律推动职教发展。我国从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以此为引领形成了覆盖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与标准,为推动职业教育走上法制化道路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二)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化的价值追求

职业教育发展要对接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需要将职业教育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使之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企业通过提供先进的设施设备,将课堂变成车间,在校外建立培训中心把车间变成课堂,实现实践与教学的充分融合,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行业企业拓展优势范围。通过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需要,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途径,引导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面向职业教育发力,有利于打开人才交流与资源共享的端口,有利于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实现跨地区的、专业化程度高的合作。

社作为市场主体和人才的“消费者”,有责任和义务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在给与学校一些技术支持和帮助的同时,也是为自身扩充应用型人才储备。就企业而言,其作为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的重要平台,双方需要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深化合作层面与层次,找准合作契合点,巩固合作关系,加快合作进程[8]。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需要我们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其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具体可以表现为组建职教集团、开展多元投入主体依法共建改革试点、支持有特色的职业学校以输出品牌、资源和管理的方式成立连锁型职业教育机构[9],加强企业技术技能积累与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能力,提高技术服务的附加值;开展社会培训,探索创新与社会资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协调机制,为继续教育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建设学习型的园区,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向社会开放服务,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转变办学导向,保障职业教育社会化的质量提升

坚持就业导向,需要着力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从宏观层面而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由规模增量式发展向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冲破时代的局限延续黄炎培职业教育“社会化”思想,更好地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当中,使人才培养的导向更加明确,更好地对接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同时要构建职业教育立体发展体系,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直接到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的岗位工作,就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为契合。当然,要实现职业教育人才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还需要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评估反馈机制,以便更好地了解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情况,为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整策略提供依据。

就微观而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与教学等不同于学科型的普通教育,其在办学过程中需要坚持就业导向,把增强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在专业设置上需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产业结构等关键因子,而不是局限于专业招生热度;在衡量人才产出质量时,不应简单地以理论水平的高低为标准,而应以技能是否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为标准。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需要在职业教育社会化思想的引导下,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实践环节,推动职业学校教学及课程的优化,以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实践的功能优势。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契合,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与社会沟通,积极适应产业发展、服务社会建设。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办学必须以社会化为指导,社会化这一特征贯穿于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中。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需求结构已发生很大改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更紧迫,但同时,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碰到诸如校企合作中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人才产出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等问题,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应用好黄炎培职业教育社会化理论,协调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主张,形成公共理性,更好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参 考 文 献

[1][2][5]费重阳.试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及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0(10):4-7.

[3]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应然之策-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跨界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