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辽史》中的“斡朗改”名称沿革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辽史》中的“斡朗改”名称沿革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辽史》中的“斡朗改”,为辽之属国名;亦作“炷锔摹保为辽之部族名。后用作喀喇沁旗蒙古部落的姓氏,即清末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开明蒙古王公、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家族的姓氏,谓之“乌梁海”。

关键词:斡朗改;乌梁海;地名;考证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09-03

《辽史》中的“斡朗改”,为辽之属国名;亦作“炷锔摹保为辽之部族名。后用作喀喇沁旗蒙古部落的姓氏,即清末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开明蒙古王公、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家族的姓氏,谓之“乌梁海”。

“斡朗改”,在汉文中有多种写法,兹考述如下:

1.斡朗改。此名参见《辽史》①卷六“穆宗本纪”、卷二十七“天祚皇帝本纪一”、卷三十六“兵卫志下”、卷四十六“百官志二”、卷七十“表第八・属国表”等。

2.炷锔摹4嗣参见《辽史》卷一“太祖本纪”、卷三十六“兵卫志下”、卷四十六“百官志二”、卷六十九“表第七・部族表”、卷一百一十六“国语解”等。《辽史》卷三十六“兵卫志下”后附“校勘记”之十七“斡朗改”条云:“按:‘斡朗改’及‘炷锔摹本,书屡见,一为属国,一为部族。刘师培《左Q集》卷五‘部族表书后’云,均‘乌梁海’之转音,《元秘史》作‘兀良合’。”

3.兀良罕。此名参见《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卷三第一百二十节;②《蒙古秘史》卷三第一百二十节;③《元史》④卷一百二十二“雪不台传”、卷一百二十四“忙哥撒儿传”等。

4.兀良合。此名参见《蒙古秘史》卷三第一百二十节;⑤《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卷一第九节;⑥《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卷五十“五行志一”、卷一百二十一“速不台传”等。清代学者施世杰先生认为⑦:“‘兀良哈’即‘乌梁海’之对音。《语解》云:‘兀良合’即‘乌梁海’。”

5.兀良孩。此名参见《蒙古秘史》卷一第九节。⑧余大钧先生注曰⑨:“兀良孩部,即兀良合惕部。”札奇斯钦先生注曰⑩:“‘兀良哈’(Uriyangkha),部族名,原文作‘兀良孩’(Uriyankhai)。其实两字是同一个字的两个形态。因秘史其他各节多用前者,故改‘孩’为‘哈’字,以便统一。此一族即明代史料中的‘兀良合’,与唐努乌梁海并非一族。”

6.兀良哈歹。此名参见《蒙古秘史》第一章第九节、第三章第一百二十节等。{11}

7.兀良合歹。此名参见《蒙古秘史》卷一第十二节、第四十四节,卷二第九十七节,卷六第一百七十节、第一百八十三节等。{12}

8.兀良合惕[aūrīānkq(a)t]。此名参见《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13}

9.兀良哈。此名参见《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四”。此名亦屡见于明清史籍中,主要有:《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四月辛卯”条;《大宁考》全一卷;{14}《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一百零七“朝贡”之“北狄”、卷一百一十一“给赐”;{15}《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八“四裔考・北夷”;{16}《卢龙塞略》卷十五“贡酋考”;{17}《三云筹俎考》卷一“安攘考”;{18}《通贡传》卷一百二十“四夷”;{19}《四夷考》卷二“朵颜三卫考”、卷五“北虏考一”、卷六“北虏考二”、卷七“北虏考三”;{20}《武备志》卷二百零五“辽东”;{21}《蓟门考》全一卷;{22}《王享记》之四“北狄”;{23}《三卫志》全一卷;{24}《云中降虏传》全一卷;{25}《北使录》全一卷;{26}《西征石城记》全一卷;{27}《皇明北虏考》全一卷;{28}《译语》全一卷;{29}《皇明九边考》卷一“镇戍通考一”、卷二“辽东镇疆域考”;{30}《鸿猷录》卷六“北征沙漠”;{31}《殊域周咨录》卷十六“北狄”;{32}《皇明职方地图》卷下“皇明职方川海地图表”之“朝贡岛夷图”;{33}《明史》{34}卷三“太祖本纪三”、卷六“成祖本纪二”、卷七“成祖本纪三”、卷八“仁宗本纪”、卷九“宣宗本纪”、卷十“英宗前纪”、卷八十九“兵志一”、卷九十一“兵志三”、卷一百四十五“朱能传”、卷一百四十六“郑亨传”“张信传”“徐祥传”、卷一百四十八“杨荣传”、卷一百五十四“柳升传”、卷一百五十五“朱荣传”“陈怀传”“马亮传”“任礼传”“赵安传”、卷一百五十六“吴克忠传”“金忠传”、卷一百六十六“陈友传”“李震传”、卷一百七十二“白圭传”、卷一百七十三“杨洪传”“杨能传”“石亨传”“朱谦传”、卷一百七十四“曹义传”“施聚传”“周贤传”、卷一百七十七“王翱传”、卷一百九十九“李承勋传”、卷三百一十四“曹吉祥传”“刘永诚传”、卷三百二十七“鞑靼传”、卷三百二十八“瓦剌朵颜(福余泰宁)传”;《清史稿》{35}卷七十八“地理志二十五”、卷二百二十二“猛哥帖木儿传”等。

10.兀良汗。此名参见《译语》全一卷。{36}

11.兀]孩。

12.兀]罕。

13.兀]哈。

14.兀]合。日本学者箭内亘博士认为{37}:“‘兀]孩’,或即‘兀良哈’之讹”;“‘兀]罕’与‘兀]孩’,似同为‘兀良哈’之误”;“‘兀]合’与‘兀]哈’音亦相同”;“自元之传说时代,(兀良哈)以‘兀]孩’、‘兀]罕’、‘兀]合’、‘兀良合’、‘兀良’等名传于世。”

15.兀良。此名参见《元史》卷一百二十八“阿术传”。日本学者箭内亘博士认为{38}:“《元史・阿术传》有‘兀良氏’之语,盖‘兀良合’之略称也。”

16.兀里羊罕。

17.兀里养哈。据周良宵先生研究{39}:“‘兀良哈’,元有‘兀良罕’、‘兀良’、‘兀里羊罕’、‘兀里养哈’诸译。”

18.五两案。此名参见《登坛必究》卷二十二“译语”之“地理门”;{40}《卢龙塞略》卷十九“译部上”之“居处门”;{41}《武备志》收载“鞑靼译语”之“地理门”{42}等。日本学者和田清博士认为{43}:“‘五两案’(Wu-liang-an)即‘兀良罕’(Wu-liang-han)。”

19.乌亮海。清乾隆版《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六十八“附载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氏”之“乌亮海氏”条云{44}:“‘乌亮海’,系隶满洲旗分之蒙古一姓。其氏族世居喀拉沁及兀鲁特地方。”

20.乌朗哈特。清乾隆版《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一“附载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氏”之“乌朗哈特氏”条云:“乌朗哈特,系隶满洲旗分之蒙古一姓。此一姓世居巴颜鄂隆地方。”据乌兰研究员考证{45}:“‘乌亮海’、‘乌朗哈特’,《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满译本作Uriyanghai、Uranghon(为Uranghat的形讹),蒙古语名称为Uriyangqai-Uriyangqan- Uriyangqad。”

21.卧梁劾特。日本学者和田清博士说{46}:“据宋人王延德《高昌纪行》说,在当时的鞑靼,今甘肃边外河西地区,亦有称作卧梁劾特的部族。”

22.乌梁罕。《蒙古游牧记》卷二“内蒙古卓索图盟游牧所在”之“喀喇沁”条云{47}:“元臣有札尔楚泰者,生子济拉玛,姓乌梁罕氏。”下注云:“《西斋偶得》:喀喇沁为乌浪汉济尔默氏,盖即明初所谓兀良哈者。《蒙古源流》:鄂尔多斯者,乃为汗守御八百室之人,乌梁罕者,乃为汗守金谷仓库之人,均属大有福者。”此名另见《清皇室四谱》卷四“皇女”等。{48}

23.乌浪汉。《蒙古游牧记》卷一“内蒙古哲里木盟游牧所在”之“科尔沁”条云:“兀良哈即乌梁罕,亦作乌浪汉。”

24.乌梁汉(Uryangqan)。此名参见《汉译蒙古黄金史纲》附录一“译名对照”。{49}

25.兀剌海。此名参见《元史》卷一“太祖本纪一”、卷十三“世祖本纪十”、卷六十“地理志三”、卷九十三“食货志一”等。《钦定元史语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部族”之“乌梁海”条载{50}:“‘乌梁海’,今喀尔喀地名,卷一作‘兀剌海’,卷十五作‘兀良合’。”

26.乌梁哈。此名参见《喀喇沁乌梁哈氏族谱》{51}等。

27.乌粱海。此名参见《遗逸清音集》第一卷“贡桑诺尔布小传”{52}等。

28.乌梁海。清乾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百零一“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条曰{53}:“三卫之地本乌梁海。”其后注云:“旧作‘兀良哈’,按《元史・苏布特传》为‘兀良哈氏’,即今喀喇沁旗之以‘乌梁海’为姓氏是也。”《圣武记》卷三“外藩・国朝绥服蒙古记二・内六盟蒙古”有云{54}:“‘乌梁海’,即‘兀良哈’。”《朔方备乘》亦有云{55}:“‘乌梁海’,即明时‘兀良哈’部族。”

“乌梁海”一名,亦参见《汉译蒙古黄金史纲》;{56}《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卷十一“高宗本纪二”、卷十二“高宗本纪三”、卷十三“高宗本纪四”、卷二十一“穆宗本纪一”、卷二十二“穆宗本纪二”、卷二十六“天文志一”、卷五十四“地理志一”、卷五十七“地理志四”、卷七十七“地理志二十四”、卷七十八“地理志二十五”、卷一百一十“选举志五”、卷一百一十五“职官志二”、卷一百一十七“职官志四”、卷一百二十“食货志一”、卷一百三十七“兵志八”、卷一百五十三“邦交志一”、卷二百八十三“拉锡传”、卷二百九十六“车布登扎布传”、卷三百一十二“拉布敦传”“班第传”“纳穆札尔传”、卷三百一十三“舒赫德传”、卷三百一十四“萨赖尔传”、卷三百一十五“唐喀禄传”“阿敏道传”、卷三百一十六“瑚尔起传”“舒明传”“努三传”“乌勒登传”、卷三百四十二“保宁传”、卷三百六十五“宗室禧恩传”、卷四百五十三“荣全传”、卷五百一十九“藩部传二”、卷五百二十一“藩部传四”、卷五百二十三“藩部传六”、卷五百二十四“藩部传七”等。

注 释:

①[元]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②⑥⑩札奇斯钦译注.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136,11, 12.

③⑨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39,11.

④[明]宋濂,等.元史[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

⑤⑧{12}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199,9,1,40,131,369,427.

⑦[清]施世杰.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卷一)“兀良哈部”条,清光绪二十三年(1879年)施氏刻刻郑学庐地理丛刊本。

{11}[蒙古国]策・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译.蒙古秘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6.30,80.

{13}[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5.

{14}[明]杨守谦.大宁考.明刻《名臣宁攘要编》本.

{15}[明]申时行主修.万历重修大明会典.《万有文库》本.

{16}[明]王圻.续文献通考[M].明万历刻本.

{17}[明]郭造卿.卢龙塞略[M].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明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刻本.

{18}[明]王世琦.三云筹俎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万历刻本.

{19}[明]焦f.通贡传.国朝献徵录.明万历刻本.

{20}[明]叶向高.四夷考.明末陈继儒.《宝颜堂秘笈》丛书续集本.

{21}[明]茅元仪.武备志[M].清道光刻本.

{22}[明]米万春.蓟门考.陈仁锡纂辑.皇明世法录(卷五十七)[M].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六五年影印明刻本.

{23}[明]何乔远辑.王享记.名山藏[M].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刻本.

{24}[明]王世贞.三卫志.选自王世贞.m州史料前集(卷十八)[M].清刻本.

{25}[明]刘绍恤.云中降虏传.《名臣宁攘要编》本。

{26}[明]李实.北使录.《纪录汇编》本.

{27}[明]马文升.西征石城记.《纪录汇编》本.

{28}[明]郑晓.皇明北虏考.《吾学编》本.

{29}[明]岷峨山人.译语.《纪录汇编》本.

{30}[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嘉靖刻本.

{31}[明]高岱.鸿猷录[M].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刻本.

{32}[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1930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铅印本。

{33}皇明职方地图.玄览堂丛书(第十三册)[M].广陵书社出版社,2010.

{34}[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35}[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36}[明]岷峨山人.译语.《纪录汇编》本.

{37}{38}[日]箭内亘著,陈捷,陈清泉.兀良哈及鞑靼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6,21,7.

{39}周良宵.元史北方部族表[J].中华文史论丛,2010,(1):111.

{40}[明]王鸣鹤.登坛必究[M].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刻本.

{41}[明]郭造卿.卢龙塞略[M].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刻本.

{42}[明]茅元仪.武备志.清道光刻本.

{43}[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5,455.

{44}[清]弘昼,鄂尔泰,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M].沈阳:辽沈书社,1989年10月影印本.

{45}乌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蒙古姓氏考[J].民族研究,2011,(1):65.

{46}[日]和田清著,潘世宪.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2.

{47}[清]张穆.蒙古游牧记.清同治六年(1867年)寿阳祁氏刻本.

{48}[民国]唐邦治.清皇室四谱[M].聚珍仿宋印书局,民国十二年(1923年)印行.

{49}朱风,贾敬颜.汉译蒙古黄金史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131.

{50}钦定元史语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吴紫云遗稿.喀喇沁乌梁哈氏族谱.喀喇沁旗档案馆藏.

{52}[民国]延清编辑.遗逸清音集[M].民国五年(1916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53}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4}[清]魏源撰,韩锡铎,孙文良点校.圣武记[M].中华书局,1984.107.

{55}[清]何秋涛.朔方备乘[M].清光绪七年(1881年)畿辅志局刻本.

{56}朱风,贾敬颜.汉译蒙古黄金史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78,87,98.

Abstract: Wolangai in Liaoshi is Liao Dynasty's vassal state name. Also call Wennianggai is the tribe name. Later, be used for Harqin Banner Mongolia tribe's family name, is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Mongolian princes and dukes, the president of Department for Mongolia and Tibet, Gungsungnorbu's family name, is Wulianghai.

Key words: wolanggai; wulianghai; place name; textual critic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