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贡献分配结合起来,是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历史条件的分配原则,它既坚持公有制的基本分配原则,又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特点。但是,按劳分配和按要素贡献分配在含义、产生的制度前提以及所依据的价值理论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也将具体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两者差异的分析。
关键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者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1(C)-0274-01
引言:按劳分配和按要素贡献分配是两种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要正确理解这两种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首先必须弄清楚它们的差异,作为分配原则或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区别。
一、含义不同
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做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按贡献参与分配”不是静态地按要素所有权分配,而是按它们各自的实际贡献率分配,其中劳动按其贡献分配就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而要体现“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多劳多得。从分配的主体来讲,按劳分配的主体是全社会的生产者。而在微观经济学中,常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4种。因此,按要素贡献分配的主体不仅包括生产者,也包括非生产者。从分配的对象来讲,按劳分配的对象仅限于个人消费资料。“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对象也不仅仅限于个人消费品,而是比个人消费品的含义更广的国民收人或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从价值形态上看由个人消费支出、企业净投资、政府购买指出和净出口组成。从实物形态上看,由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组成。从分配的尺度来讲,按劳分配的尺度是劳动,而且是唯一的。劳动量本身的多少则由劳动的持续时间与劳动的强度来计量。“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尺度就是各种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程度或各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二、两种分配原则赖以产生的制度前提不同
“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条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首先,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为按劳分配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由于消灭了私有制,排除了利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性,人们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只能通过劳动获得个人消费品,不能再凭借其他手段来获取个人收人。另一方面,由于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人们的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因此,可以按照个人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按要素贡献分配”,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原则。实际上,“按要素贡献分配”收入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表现。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都是通过出售要素来获得收入的。要素价格与要素出售量的乘积就是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收入。在要素出售量既定条件下,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收入的多少取决于要素价格的高低。在完全竟争条件下,要素的实际价格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或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三、两种分配原则所依据的价值理论不同
分配理论总是依赖于价值创造或生产理论,因为只有先将收人生产出来,然后才谈得上分配。按劳分配原则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马克思认为,商品由价值与使用价值两因素构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它由具体劳动与自然条件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由抽象劳动创造。按要素贡献分配建立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基础之上。马歇尔认为价值或价格在市场上是由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相等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叫均衡数量。均衡价格也可以理解为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时的价格。需求价格或消费者购买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由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供给价格或厂商销售商品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由边际成本或边际生产费用决定。因此,马歇尔的价值论或均衡价格论,是效用价值论与生产费用价值论的折衷。在长期,厂商所有的投入要素都可以变动,不仅工厂规模可以变动,而且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行业内厂商的数量也可以改变。长期均衡价格一定等于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如果均衡价格或平均收益大于长期平均成本,厂商就获得利润。但获利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因为厂商所获得的利润将吸引新厂商迅速进人行业,导致市场供给曲线右移与产品价格的下降,最终使利润趋于消失。反过来,如果平均收益小于长期平均成本,厂商就会遭受亏损。但亏损的时间同样是短暂的,一些厂商将因亏损而退出行业,导致市场供给曲线左移与产品价格的上升,最终使亏损趋于消失。因此,长期均衡价格主要由供给或成本决定。
以上就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建立在很好的理解两者的区别与差异的基础之上。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作者简介:钱利华(1986― ),女,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蔡继明.1998.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实质是按贡献分配.经济学动态.第6期.
[2]谷书堂,蔡继明.1989.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经济学家.第2期.
[3]黄邦根.2004.“按要素贡献分配”与“按劳分配”的比较研究.财经论坛.2004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