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武侠电影对武术传播的消极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武侠电影对武术传播的消极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电影作为传播武术信息的一种方式,对武术的传播推广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而同时其作为一种单一的传播方式也会对武术的传播起到消极影响。文章从传播学中“拟态环境”理论出发,分析解释了武侠电影武术传播消极影响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并基于这种分析,从武侠电影与武术的关系、武侠电影与武术信息的受众、武侠电影的生产方、武术传播者等角度出发,提出了避免或消减这种消极影响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武侠电影 武术传播 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21-03

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的传播进程都随科技发展、媒介工具的演变而发生改变。根据媒介的发展,我们可以把人类的传播活动划分为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而作为中国历史渊源的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之一的武术,它的传播历程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

毫无疑问,电子媒介的发展也为武术的传播活动提供了全新的传播平台,而电影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在这样的科技时代背景下,便产生在了一个无论是在影视行业领域还是在武术文化领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角色的交集:武侠电影。

1 武侠电影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的“武侠片”在电影领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向,它重要到甚至绝大多数的电影人认为:目前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的贡献只有一个类型,那就是武侠电影。无论是各种国际电影奖项上,还是票房收入排行中,武侠电影总是出现在最醒目的位置。

从汉代《史记》和《汉书》中的游侠人物传记到明清之际长篇武侠小说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可以说武侠文学培养了中国百姓的武侠情结,也正是这种武侠情结催生了武侠电影的出现。1905年拍摄的电影《定军山》以京戏为内容,有京剧“武戏”成分的它作为中国第一部电影就与武术结缘。然而谈及真正意义上的武侠电影则是《火烧红莲寺》,拥有了武打、传奇、特技等元素的这部电影使武侠电影从此进入了定型化、标准化。由此,武侠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进入了人们视野。

武侠电影从此开始了不断发展和演变,在一篇名为《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的影视文学专业的博士论文中,将我国武侠电影类型的发展演变描述为以下一个过程:神怪传奇一人物传记一古装刀剑一功夫技击一谐趣喜剧一魔幻神话。1相类似的,有武术人也从武侠电影中武术演进的角度将我国武侠电影概括为萌芽阶段的“武技”时期一成熟阶段的“武舞”时期一重构阶段的“武幻”时期。

总之,武术贯穿武侠电影整个的发展演变过程。武术作为武侠电影极为重要的组成因素成为了武侠电影区别于其他类型电影的最大辨别依据;同时,武侠电影也成为了众多武术传播方式中最为大众化、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

无论是作为电影人角色还是作为武术人角色的李小龙对于这两个领域都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李小龙的《猛龙过江》、《精武门》、《唐山大兄》几部电影不仅把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也把中国功夫推向了世界,也更把积极的中国形象推向了世界。然而,单从武术的视角来看,中国武术通过电影这种媒介迅速而又广泛地传播着武术信息,武术人陶醉在这种高效的传播效果之中的同时,却忽视了这种传播媒介对武术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

2 武侠电影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对武术信息传播产生阻碍

在传播学研究中,研究者早已发现“信息环境”对人们认识和理解事物会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出身于新闻工作的学者李普曼认为,人们不可能对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极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pseudo-envimnment)的反应。

在武术信息的传播中,电影正式扮演了这种“新闻供给机构”的角色:小说、电影成为了绝大多数人接触的武术信息最早期、最广泛的媒介;广大受众“经验性接触”武术的机会很少,只能通过诸如电影的方式间接接触武术信息;对于不少受众来说,小说、电影甚至可能是他们接触武术信息唯一或最主要媒介来源。

而电影这种目的商业化、内容艺术化、方式夸张化的媒介工具不可能完全是真实事物信息的传播载体,它必然是对现实生活各种事物加工品形式的再呈现,它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去像新闻机构那样为受众传递一个完全真实、公正、严谨的武术讯息――它营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武术的信息环境:武术的“拟态环境”。

那么,武侠电影为武术所营造出的“拟态环境”是怎样的呢?一本武功秘籍就能够脱胎换骨甚至天下无敌(如《功夫》、《太极张三丰》);任何高手过招都是交手数百回合不分胜负(如《英雄》、《双旗镇刀客》);习武者中毒受伤自行运功疗伤(如《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不胜枚举,更为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不乏将这些虚构的情节信以为真的人,这些误区对于大众认识和理解真正的武术带来很多阻碍。

很多别有用心的人仿照虚幻情节生造出的或与借用与电影情节内容相似的伪武术,在以利用武术的名义下在社会中肆意欺骗,不仅对广大武术受众带来损失,也引起了人们对真正武术的各种质疑,对于真实武术信息的推广传播增加了难度,如上世纪80年代的气功热,不少宣扬能够治疗各种病症的伪气功、特异功能最终被证实为是江湖骗术的同时,不少人对所有形式的气功都失去了信任;大众沉迷于电影情节中,不自觉地将武侠电影中虚构武术的标准来作为真实武术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这便产生了对真实武术的不满和不接受,使真实的武术信息的传播受到抵制。

3 如何避免或消减这种消极影响

3.1 明晰武侠电影同武术之间的关系

“武侠电影”等同于“武术电影”或“功夫电影”吗?博士论文《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一问中谈到:“现在,不论是大众媒体还是学术刊物,许多人都把武侠、功夫、武打电影相互借用,而没有一个共同确认的美学概念。对于武侠电影这样一个具有80年历史和广泛传播价值的类型影片,我们应当建立一个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基本共识。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中国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在广义上,它包括了武打、功夫、侠义在内的一系列以武术技击为外部表演特征及以侠义精神为内在主旨的动作影片。”

基于这样的定义,武侠电影与武术的关系只不过类似于“产品”与“素材”之间的相互关系。回顾武侠电影演变历程,从《火烧红莲寺》开始,我们可以发现武侠电影并不是单单包括有“武术”“功夫”这一种素材:《火烧红莲寺》名噪影坛,三年的时间就拍摄了18部,而正如这一时期武侠电影被称为“神怪传奇”时期的特征,武侠电影从一诞生起就伴有浓重的玄幻色彩,不仅有无数的武术侠士,也有种种的鬼怪妖魔;再看近年来融入了高科技的电影特效的武侠电影,如《蜀山》、《功夫》、《无极》、《四大名捕》――武侠电影从来不是“武术”这单一素材所支撑起的电影类型,它还标有众多标签,如神话传说、悬疑科幻。

说到“武术电影”或“功夫电影”,我们单指那些以较真实的反应中国武术历史和文化的电影类型,如近年取材和改编于历史故事的《少林寺》,以及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以真实武术人物为题材的《叶问》、《霍元甲》等电影。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即使是“武术电影”或“功夫电影”,他们所呈现的武术信息也与真实武术信息之间存在差异,这更不必说武侠电影中的武术信息了。

而目前我们的确存在着武侠电影与武术、功夫电影混淆不分的情况。如《中国武侠电影中武术的演进和变异研究》在中英文摘要中直接将关键词“武侠电影”翻译为“Kungfu film”(功夫电影);《不同历史时期武术影视明星发展特征研究》将摘要关键词“武打片”翻译为“Kungfu fu movies”(功夫电影)。

无论是影片制作者还是影片观众,都应当明确“武侠电影”与“武术电影”、武术之间的区别。这些概念的混淆是武侠电影所塑造出的“拟态环境”对真实武术信息的传播形成阻碍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将武侠电影、武术(功夫)电影和现实武术之间的概念与关系明晰与辨别开来。

3.2 扩大广大受众直接接触武术信息的机会

造成“拟态环境”影响大众认识和理解现实事物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经历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这里所提到的“经验性接触”即直接接触。因此,如若要避免或消减武侠电影对大众认识和理解真实武术信息的消极影响,那就是让受众越过任何的中间媒介直接接触到事物本身进行接受信息传播的活动。

因此,武术信息的传播者应当注重武术的大众化、普及化传播。在这种角度来看,竞技武术的竞赛或竞赛产业的广泛开展、各种武术套路的简化与普及、武术进校园等活动都对武术的传播带来有益的帮助。

3.3 合理看待武侠电影对武术形式的再创造

武侠电影的确通过塑造一种“拟态环境”使得受众武术信息产生误读,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拒绝武侠电影对武术的这种定位与改变呢?既然武侠电影产生了对武术信息的误读,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以真实的武术传播为目的的开展武侠电影创作,放弃那些“哗众取宠”的艺术化、夸张化的武术表现形式去制作电影作品?

这种观点无论是从电影行业来看还是从武术传播的效果来看都不可取。

在面对不断融入影视技术的武侠电影时,有观点就认为武侠电影就应当保持武术的首要地位,“新世纪武侠电影创作浪潮中,不管如何探索、实验,任何把武术排除到次要地位、甚至使武术边缘化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种观点首先是没有搞清武术与武侠电影之间的关系,任何电影形式都没有义务将自身的某一素材设置成为电影本身的“首要地位”;其次,武侠电影产生的原因并不是为了传播武术,而是进行艺术创作、赚取票房;最后,就如同本文之前所说过的:武侠电影不是武术电影或功夫电影,这是这种概念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没有明确的。这是从电影行业角度来看的。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真的能够采取将真正武术信息带入到武侠电影中去,武术的传播就会有良好的传播效果吗?这其实忽视了传播受众的地位。

在大众传播学领域的相关学者对传播效果展开的研究中,最初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为。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子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想要通过以真实武术信息为唯一中心的武侠电影来传播武术信息的,其实正是这种传播观点的体现。其实,这种传播学的观点时错误的,因为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如武侠电影的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实用能力。即,如果武侠电影淘去了天马星空的魔幻想象、没有了夸张与虚幻,那么还有多少人会坐到电视机前或走进电影院去观看电影,无目的地凭空去接受武术信息的传播?

4 结语

武侠电影最极大地促进了武术信息的大众传播,广泛而有效,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现象背后人们通过武侠电影这一单一媒介了解武术信息的弊端,并无视其对武术信息传播的消极影响。明晰武侠电影与武术(功夫)之间的区别、扩大其他武术信息传播渠道,只有全面看待武侠电影对武术传播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积极地促进真实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