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座因石头而生动的城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座因石头而生动的城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来没有一座城市,会像温岭这样在石头上倾注如此之多的精力。也从来没有一座城市,能够让原本普通的石头,变化出那么多美轮美奂的姿态。

事实上,温岭的石文化历史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罩在南宋时期,这里就有石雕艺术品制作,明清时更加兴盛,传统的石雕作品有石牌坊、石桥石墓等。台州民谣有言:“黄岩蜜桔雁荡松,太平(温岭旧称太平县)石工天台钟”,可见温岭石工和石雕早已盛名在外。

石头是竖硬的、粗犷的、生冷的,但是温岭的石头却是柔软的、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是人赋予的。

在温岭的新河镇内,从六朝开始,叮叮当当的采石声就不绝于耳。15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长屿采石工依靠一斧一凿。硬生生地凿出了一个举世罕见的长屿硐天。据统计,千百年来,长屿硐天的采石工人们用最原始的人力方法,一共开采出了数亿立方的石材,留下了28个硐群,1314个硐体。为数众多的石硐,硐套硐,硐叠硐,硐硐相联,硐硐串通,形成了一幅雄、险、奇、巧、幽的壮丽画卷,虽是人凿,却宛若天成。所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长屿硐天,不仅仅是一处石景观,更是人类顽强意志和采石文化的见证者。这里的每一个石硐,每一个被凿过的痕迹,都寓含着先人的汗水与智慧,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如果说长屿硐天是温岭石硐的代表,是采石文化的代表;那么石塘古镇,就是用石文化的代表。世纪曙光首照的“画中镇”石塘镇,全部的建筑用材均来自于石头。镇内的房屋、道路随地势升降而修筑,石屋、石街、石巷、石级,错落有致,别具特色,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

让我们试想这样一个画面,在那个完全依靠人力的年代,人们凭借肩扛手提的方式,从山上将石板、石柱一块块运下来,运石的队伍从崇山峻岭间一直绵延到海边渔村。那是一幅怎样壮观的场景啊!

这就不难理解,两年一次的温岭石文化研讨会,会在当地民众间得到如此的热捧,即便是在大街上随便拉上一个人,都能跟你说出一点与石文化有关的道道来。因为他们先辈的生活,还有这座城的历史,早已经打上了石头的烙印。所以,爱石的温岭人,索性将屹立市区的那尊天然而成的石夫人像,视作为温岭的地标性景观,也是温岭旅游的标志。

漫长的岁月里,勤劳的温岭人创造了独具魅力的石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石遗迹、石景观。而今天,这些遗留下来的石文化景观,也在为温岭的旅游作着应有的贡献,以它们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外乡人。温岭,不愧为一座因为石头而生动的城市!

温岭石文化:始于南北朝,兴于宋明。盛于清民,成于当代

有关温岭地区开采石材与石板的最早起源,没有独特的采石遗迹可追寻,相关史志上也没有记载。但是在温岭八仙岩景区所在的塘岙山脚下挖出的四座坟里,我们看到了有石板坟,据此可推测,温岭的采石用石文化,可推测到南北朝时期。根据后来的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条脉络,长屿石板的开采,最早起于南北朝,到了宋明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至清朝和民国时开始形成了一种石硐景观。民国时期,长屿硐天的矿场增加到70家,年产石板约14万块。此外,温岭石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集采石文化、用石文化和品石文化于一体,开山、护山、观山有机结合,用山而不毁山,凸显坚韧不拔、勇于探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世界遗产潜质。

长屿硐天 是上苍赏赐给爱石头的温岭人的一件瑰宝

温岭的石文化,是由人来创造的。它牵涉很多人的生产、生活,尽管采石工具并不复杂。但技术高超。类似于长屿硐天这样的景观,是人在生产劳动中无意创造出来的美。在国外,早期的大型祭奠性的建筑,基本上都是由石头建成的,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柬埔寨的吴哥窟。但是他们只有建筑,没有这么大的采石遗址。有些地方有采石遗址,但却没有温岭这样用石头建成的石屋景观,更没有石雕等艺术品。所以说,像长屿硐天这样的石文化景观,是上苍赏赐给爱石头的温岭人的一件瑰宝。

温岭真是别有硐天

来到温岭,既能沐浴到第一缕阳光,而且能看到那么奇妙的石文化景观,我觉得很神奇。在这里,我尤其要赞美一下温岭的民间石匠,他们的技艺堪比一些大的雕塑家、艺术家,由他们雕刻而成的石窗、石像,每一件都那么精美,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当然,长屿硐天也是石匠们的杰作,一座山体里面开凿出那么多的石硐,而且硐套硐,硐叠硐,硐硐相联,硐硐串通,但是山体的生态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从外面看依然是郁郁葱葱,可以说,温岭真是一座别有硐天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