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似乎越来越便利,然而,这些便利所带来的并不总是交流的通畅。在这中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就其切身经历,将他所了解的文化进行了分层解析,揭示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无声的语言》 文化差异

《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传播(交际)学的奠基之作①。而霍尔则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交际)的奠基人”。霍尔为什么会研究跨文化传播领域?又是什么促使他创作了这本书?针对这两个疑问,笔者从其他学者的研究资料以及霍尔的其他几部著作中找到了相应的答案。

一、背景介绍

1、霍尔为何涉足该书所属学术领域

跨文化传播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由于二战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美国在欧洲实施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为了拉拢和控制亚、非、拉三洲的国家,杜鲁门在1949年抛出了一个“第四点计划”,即所谓“在技术上援助和开发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计划”。

而《无声的语言》的作者霍尔,正是在1950-1955年期间担任了“第四点计划”培训主任,从此涉足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而在此前,尽管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交流早已有之,但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则一直处于空白阶段。因此,霍尔担任“第四点计划”培训主任这一契机,为他在新墨西哥、地中海等地进行实际考察和深刻体验提供了便利,而《无声的语言》中的实例和线索均取得于此。正是这些实例的展现,才使得人们相信,跨文化传播也是可以分析和探讨的。

2、霍尔创作该书的学术思想来源

霍尔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交际)的奠基人”。而在他之前并无“跨文化传播学”这一说,那他的这一套学术思想的来源是什么呢?

(1)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霍尔的主修专业,而其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弗朗茨・博厄斯(Fanz Boas)和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et)两位学者的思想对其的影响很大,博厄斯是杰出的人类学家,他首先将语言学引入人类学研究。本尼迪克特是博厄斯的学生,关注的是人类文化和行为模式的差异性。

在《无声的语言》中,霍尔提到:我无缘深知鲁思・本尼迪克特,但他的两部极具创新精神的著作《文化模式》和《菊与刀》给我们提供了思想典范。②

虽然他并没有指出本尼迪克特具体给他带来了影响,但是从其在著作中不断提到需要“以当地人文化来进行交流”的信息可以看出他对文化差异的重视;此外,霍尔在研究方式的选择上也采取了本尼迪克特所注重的实地调研法。

(2)语言学。在外事服务学院工作期间,霍尔的不少同事都是语言学者,尤其是与他长期共事的乔治・特雷格(George L. Trager),给他的创作带了很大的影响。

这在其《无声的语言》中就有提到:因为语言学的术语太专业、太复杂,特雷格和我就创制了一套新的术语,使之适用于一切类型的交流,包括语言。这些宽泛的术语被用来表示讯息的三个要素:集合、元素和模式。③由此可以看出,霍尔接受了语言学的观点,将利用它来理解人类的文化行为。

(3)生理学及动物行为学。霍尔在其著作中,根据动物领地及空间分配习惯,提出了人类的“个人空间”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的空间关系机制。这在《无声的语言》对空间的语言描述中就非常明显:每一个生物体都有一个身体的边界,借以和外界分离。从细菌和单细胞起直到人类,每个有机体都有一个可以查知的界限,借以标志身体的起始点。然而,除了种系发生的尺度之外,还有一个超乎身体的非身体边界。和身体边界相比,这个新的边界难以划定,但的确存在。我们称之为“有机体的领地”④。

(4)精神分析理论。这方面,霍尔主要是受弗洛伊德和埃里克・弗洛姆(Erich Fromm)和沙利文的影响。其在《无声的语言》导论中就提到了弗洛姆对其的鼓励和启发。也提到沙利文“贡献卓著”:有助于驱散精神分析领域中的许多迷雾,拓宽了研究人际交往过程的视野。⑤

精神分析理论对霍尔的影响就体现在,他在著作中关注之前传播和文化研究中人们所忽视的潜意识层面,特别是时间和空间等非言语传播因素。

二、《无声的语言》解读

霍尔在担任“第四点计划”培训主任期间与不同文化直接的交流和碰撞以及他之前的跨文化经历,让他意识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再加上四个学术领域的专业影响,让他在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聚焦点,到了“文化”一词。他认为,正是大家对不同文化的解读的不同,才导致跨文化交流中种种问题的出现;因而他在这部著作中,就尝试对“什么是文化”进行解读。

人类学家把文化定义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霍尔沿用这个定义,但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潜意识”理论对其的影响,让霍尔在对不同文化的研究中,开始观测“潜意识”的层面,发现文化有其“隐形层面”,因而借助该分析理论,霍尔根据文化的知觉程度将文化分为显形文化、隐形文化和技术性文化三个层面。

对于三个层次文化的解释,霍尔在书中举了滑雪的例子。他提到落基山脉的西坡的格兰德湖的边上有个小镇,冬季被冰雪覆盖,人人都会滑雪来代步。新到当地学校的教师必须学会滑雪,小孩子学会走路的同时也会学会滑雪。当地人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合心意,觉得理所当然,这就是显形的传统和文化。因而,我就将显形文化理解为觉得理所当然的又是切实可见的文化。

而在同一时期,丹佛也有一群业余的滑雪爱好者,如果你问这些爱好者里技术较好的人,问他们是怎样滑的,用了什么技巧,或者如何传授这些技巧,他们都不甚清楚,只是说:“瞧我的动作”,或“这样滑”⑥。这是因为他们的滑雪概念是隐形的,对这个观点的最佳表述莫过于“这样滑,你会找到窍门的”这句话了。因此,我把隐形文化理解成那些仅为感知,但是你又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文化。

而当有人用成千上万英尺的胶卷为落基山脉西坡的滑雪专业人士拍片子,技艺高超的运动员冲下山坡、拐弯、爬坡和骤停的全过程被拍摄下来进行分析,其动作被分解。通过这些分解动作的呈现,就可以从技术的角度去谈论,还可以描述。这样的过程,就是将滑雪转化为技术性的文化了。因此,我把技术性文化的特点概括成可以分析,可以习得的文化。

根据感知程度将文化分成三层次后,霍尔又提到,这三种文化层次“其中之一占主导地位,但三者都存在”⑦。也就是说,“即使是那些只有隐形技能的人也必然卷入技术性文化的层次,否则他们就难以谈论滑雪的细节。”⑧

三、评价与思考

霍尔的本书在跨文化传播学领域呼声颇高,人们把它奉为该领域的“奠基之作”。在笔者对这本书的解读过程中,觉得它的价值不局限于“奠基”,也对其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思考。

1、“文化”、“传播”概念的具象化

笔者觉得将我们平时生活中抽象的“文化”、“传播”概念,用了具象的事物来描绘,是本书最大的贡献,它让读者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更为直接和清晰。本书中充满了各种跨文化交流的实例,用于解释他所提的理论,这与霍尔丰富的跨文化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再加上霍尔主学的是人类学,因而其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行为”的关注。

2、对“潜意识”领域的关注

霍尔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就是其对“潜意识”领域文化的关注。这当然得益于他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隐形文化”的提出,是对以往学者两个层次文化的一个创新,也使得文化研究的领域更为广阔。同时,“潜意识”领域的关注,也使得他对跨文化传播的关注,深入到了“非言语行为”在人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文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空间关系机制和时间观念模式。

3、以中国为主体的跨文化传播语境中的适用性思考

本书作者的分析均是以美国为蓝本,对比资料来源于作者与新墨西哥人,拉丁美洲的西班牙后裔、纳瓦霍人、霍皮人、特鲁克人、东地中海的阿拉伯人和伊朗人的交流中获得的实地调查,并没有涉及中国,这套理论在以中国为主体的跨文化传播中,是否有效?例如书中关于声音大小和说话距离的关系是根据美国人的习惯得来的,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美国的声音大小基本和距离远近成正比;而中国文化中,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很多时候声音大小和距离远近无关;又似乎觉得声音的大小和双方关系的亲近程度有关,有的时候关系亲近,就算距离很近,可能还会大声说话来表达热情之意,这样的感知是否正确?声音大小具体与关系亲近程度的关系有怎么样的标准?我们是否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案?

结语

《无声的语言》作为霍尔的代表作之一,是将其实地经验融合于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生理学及动物行为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著作,充分体现了霍尔在跨文化传播学领域的造诣。整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文化的层次分析:借助语言学将文化解构为元素、集合和模式;借助精神分析理论,根据文化的知觉程度分为显形文化、隐形文化和技术性文化。本书也涉及到时间和空间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表达不同文化的声音。然而结合中国文化语境,是否应该对霍尔这套“文化即是交流”的理论进行调整和补充,以让这部“他山之石”的作品达到“攻玉”的效果?这或是学术界可以尝试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美]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 译:《无声的语言》[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79、158、49、49、51、53

(作者: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学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