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评时代学科观的改革与重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评时代学科观的改革与重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日前,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取消,不再用统一指标评审各校相关学科。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校重点学科审批一直以来都是许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指挥棒,尽可能多地拥有重点学科,获得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是许多高校努力的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重点学科审批饱受争议,过度受到行政干预,高校发展急功近利等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的,终于为多年来的讨论画上句号。取消审批之后,没有了重点学科“指挥棒”,高校究竟该如何理性发展,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学科观?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关键词】后评时代 重点学科评审取消 学科观

一、后评时代的学科观

学科观是指人们对学科的认识和看法,也即是人们对学科内涵的理解。观念支配行动,任何制度和行动背后都有理论或观念作为依托,任何一所高校的学科发展措施和具体行动背后都隐含着措施制定者对学科的理解――也就是学科观问题。考察当前中国高校学科发展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和学科发展观,是指导高校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二、学科观念的内涵

价值观。价值观是在人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浸染和教育内化,逐渐生长起来的智慧之果,它以价值判断(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为表现形式,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描述、解释、预测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居于国家和民族文化体系的核心,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的源泉。

战略观。现代大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组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国际交流等均由不同机构实施管理,但大学的发展并非这些元素的单项突进或简单叠加,而恰好在于这些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的因素的有机结合与平衡发展,唯此,大学才能形成强大的内生活力。在这一体系中,有机结合和平衡发展的“节点”正是大学的学科。如何推进学校的改革,以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要以学科建设为战略主线统领学校重点领域的改革发展。

资源观。对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来说,能得到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在学校现有基础与条件下,不可能把所有学科全部建设成为优势学科,这就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不能搞“大而全”,应努力抓“精品”、办“特色”。学科评估向社会公布即宣传学科建设成效,同时信息公开也给予了办学单位进行学科布局自我调整的动力,有利于建立学科点自我退出机制。

评估观。学科评估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高校的学科实力乃至办学水平,这是关注学科评估结果的重要原因。我们既要肯定学科评估的价值和意义,但又不能过于看重评估名次。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评估的意义在于推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三、当前学科的形势与分析

重申报轻建设。从当前来说,有些大学为评上重点学科,不按学科建设规律办事,而是急功近利,比较典型的就是花巨资引进所谓的领军人才,或者从其他高校挖来某个团队,这些学校只是为了评上重点学科,在短时间内通过各种措施“建设”起了很多学科,这是典型的工程领域的“蓝图思维”,违反了学科自然生成的规律;

重包装轻整合。有些高校在评审的过程中,不但公关评审专家、行政部门,还对学科建设进行包装,弄虚作假在评审中并不鲜见。人才假引进、院士四处兼职的现象都与此有关。与包装相比,更重要的是对学科建设的资源进行整合,扬长避短,节约资源,但这恰恰是有些高校所急剧欠缺的。学科建设更重要的是内涵,而不是表面华而不实的包装;

重特色轻基础。基础性学科是知识的源头,是应用性学科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没有雄厚的基础学科,学校就很难上水平。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来说,能得到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根据大学学科建设的方向,在学校现有基础与条件下,不可能把所有学科全部建设成为优势学科,这就使得很多高校只重视建设学校的特色学科,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必要的基础学科被挤掉。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甚至综合素质的缺乏;

重重点轻边缘。为了使有限资源的集中使得很多大学不得不集中精力于重点学科科目的建设,从而忽略了一些边缘科目的建设。显然这种做法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忽略边缘学科可以减轻负担,但是学生就会因此丧失很多学习的机会。

四、改革与重构学科观的对策与建议

对于学校而言,要着重建立和完善以下学科建设长效机制:

(1)学科与战略。以学科建设为战略主线,就是要凸显学科建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集成作用,做好顶层设计,保持好各部分的平衡与协调,在学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坚持按照学科建设绩效进行资源分配,凸显学科内涵建设对学校内涵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以学科内涵式发展推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2)强化一级学科建设机制。围绕一级学科建设,分别制定一级学科和各二级学科发展战略规划,提升二级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对一级学科的贡献率,构建一个立体的学科建设机制。同时还要强化特色,凝炼方向。各学科要形成相对稳定、可持续、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以期通过长期积淀形成优势方向。围绕学科方向和发展战略目标,遴选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落实学科建设责任。

(3)健全学科质量保障机制,依据国内外通行评价规则,建立绩效导向的高水平学科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实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和分类支持。引入“学科自检平台”,对学科发展实施自我评估、自我诊断和自我调整。

(4)探索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推动多层次、多领域的跨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构建政产学研用战略合作的新型智库,探索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新模式。构建学科交叉与融合机制,培育学术创新团队。

参考文献:

[1]李爱民.学科观与高校学科发展探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8,(4).

[2]谭咏梅,王山.多学科视角下的价值观概念和内涵[J].辽宁大学学报,2008,(5).

[3]白明,张倩.高校内涵式发展下学科建设探讨[J].北方经贸,2014,(4).

[4]马明中.关于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