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与实践相随,与思考为伴,与智者同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与实践相随,与思考为伴,与智者同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7月,我们“3n数学教研团队”有幸首次参加了第十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的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小学数学的角逐,并最终捧回了“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这一最高奖项。一路走来,万千感慨。回头凝望,步履蹒跚。从接到通知到参加比赛的20多天的时间里,我们充电学习分秒必争、自定课题模拟演练、讨论争辩共研共进、查阅资料广搜细选、熟练技术精益求精……换来了信心满满,也明确了一个目标: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

争辩闪耀智慧,改进突破瓶颈

综合评价团队意见,反思我们的设计,该如何改进和提高呢?我们首先从学情分析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入手。

原始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但是本节内容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特别是利用坐标纸来解决行程问题是第一次出现。所以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节课都能掌握用坐标纸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

思辨与升华:

【李敏】“利用坐标纸来解决行程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在理解上存在难度。这一难度的核心在哪里?应如何突破呢?

【刘萍】理解坐标纸上两个箭头分别表示两车的行车方向和时间,则两箭头的交点为两车的相遇时刻,依据学生生活经验,是能够通过自学弄懂的,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地确立每个时刻在坐标纸中的对应位置,只有会确立这些位置,才能准确地找到相遇时刻。

【李敏】既然如此,那我们对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在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课都能掌握用坐标纸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是否就不够有效,显得过于空泛而缺乏针对性了?

【冀婷婷】对于“找准各时刻在坐标纸中的对应位置”这一难点,我们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真正看清楚、弄明白每一小格所代表的时间,并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确立各时刻的位置。突破这一难点,后面的问题学生就都能迎刃而解了。

【刘萍】如此,那对于重难点的解决策略就应体现在多媒体的运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两个方面上。

最终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本节课正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相遇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但是本节内容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特别是利用坐标纸来解决行程问题是第一次出现,而找准时刻又是一个难点。因此,本课的学习要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演示,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对难点问题达到深入透彻的理解,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感到初稿设计在对例题和练习的处理上,方法相对单一,没能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没能提供更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原始设计:

学生讲解“如何确定13:11、15:51、14:23、17:10这四个时刻的位置”,预设为:13:11应在13时后面。因为一小格表示6分钟,11分钟接近两小格,又不到第二小格,所以可以确定它的位置(课件配合演示4个时刻在坐标纸上的位置)。

思辨与升华:

【冀婷婷】我觉得在“确立各时刻在坐标纸中的对应位置”这一问题上,方法太单一,这不符合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刘萍】确立这些时刻的对应位置,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并且不同的时刻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们是否应选择最简单的方法引导学生?

【冀婷婷】那样的话,是否就违反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原则?我认为还是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后,有不同方法的学生可进行补充、评价,学生之间互相启发,这样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的对比,学生自然能感受到在不同的情况下,各应采取怎样的方法才最简洁。

【李敏】这对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学习的能力也很有好处,而且发散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感受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灵活思维的能力,一举多得。

最终设计:

学生具体讲解应如何确定13:11、15:51、14:23、17:10这四个时刻的位置(课件配合演示四个时刻在坐标纸上的位置)。其他学生对该同学的展示进行补充、质疑、评价。教师适时点拨。(预设学生可能会在“如何确定时刻的位置”这一问题上补充多种方法,如可以从前往后数格,也可以从后往前数格,还可以通过除法计算确定位置等)

这样抓住了一个有效的点,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求异、创新。另外,在对教材第60页第5题的处理上,我们也产生了不小的争议。

原始设计:

预设学生展示情况为:①画线段图分析并解答。②实际演示行走过程,并讲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互动,教师适时点拨。

思辨与升华:

【李敏】在对此题的处理上,我们忽略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即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一人快,一人慢,快的在返回时与慢的相遇,这一问题,我们还可以想象着把两人行走的路线拉直成一条线段,转化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最后相遇的问题。

【刘萍】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学生在实际行走演示的过程中,估计有学生会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产生上述转化的想法,把新问题转化成上节课所学内容,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的思考更巧妙、变通。

【冀婷婷】如果没有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教师讲出来,是否有强加给学生的感觉?

【刘萍】首先教师要预设到这种情况,实际教学中,要依情况顺势而导。如果学生能够想到实际行走来演示相遇的过程,此时又没有学生想到这种新方法,那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这一想法。在演示的基础上,顺势启发学生想象,把两人行走路线展开成一条线段,转化成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最后相遇的问题,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培养灵活思维的能力,何乐不为?

最终设计:

预设学生展示情况为:①画线段图分析并解答。②实际演示行走过程,并讲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互动,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还可能受第②种方法的启发,想象着把两人行走的路线转化成一条线段,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最后相遇。

通过这样的修改,引导学生比较这道题与上节课学习的相遇问题有何异同,同时发展了学生思维,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在“个性作业”环节,我们也感觉最初的设计显得有些单薄。

原始设计:

①继续搜集你感兴趣的问题,整理并与同学交流。②应用所学知识,独立或与人合作自编几道行程问题,以Word形式上传至魔灯平台“自编题展示区”,下节交流。

思辨与升华:

【刘萍】在“个性作业”的设计上,学生应用知识完成了自主编题,但这些题目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自编题的价值没有得到发挥。

【李敏】如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这些自编题进行练习,将大大发挥自编题价值,且激发学生兴趣。

【刘萍】还可以在魔灯设置“交流吧”,搭建交流平台,则更能拓宽学生学习、创造的空间,促进生生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对“个性作业”进行了改进。

最终设计:

应用所学知识,独立或与人合作自编几道行程问题,以Word形式上传至魔灯平台“自编题展示区”,并从中选择题目进行练习,对于有代表性的题目可以在魔灯“交流吧”进行“好题推荐”或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交流平台,丰富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创造性应用知识的空间,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张扬了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创新实践的能力。

至此,通过我们的共研互助,我们完成了对教学设计的修改完善,使得教学设计在学情的把握上更加准确,重难点的解决策略更加有效、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更加到位,教学设计得到了实质性提高。

研讨提炼亮点,总结升华认知

面对我们精修细改得到的教学设计,它的亮点在哪里?该如何提炼?这样的亮点达到了怎样的整合目的?要回答这一个个问题,还需寻根问源,回到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理念上来。

【李敏】我们的设计亮点首先体现在以生为本的新课堂教育理念上。无论课前预学、还是课上的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及个性作业的设计,每一环节对每一个问题的处理,我们都始终立足学生自身,依托学生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从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

【冀婷婷】另外,我们为学生搭建的“魔灯”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的开放性和广泛性,符合时展的要求,符合当今学生的生活现实和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借助信息平台展开的交流,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促进生生互助、互研、互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一大亮点。

【刘萍】这两个亮点如何统一起来?我们实施新课堂改革,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本课的设计就立足于此,而转变学习方式最终是要实现什么目的?我们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交流,也满足了不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对学生的成长又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两者该如何统一到一起?

是呀,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面对这一核心问题,讨论一时陷入了僵局。我们天天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然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对此却茫茫然,这不禁令我们汗颜。经过几番深入的研讨、争辩,终于提炼出了我们教学设计的两大亮点:

亮点一:以生为本,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亮点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完美融合,带给学生的必将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化,交流的开放性与个性化,参与的即时性与方便化,最终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赛后感悟

【李敏】几番付出苦与累,几多收获乐与甜。回望短短20天,诸多滋味在心头。全身心投入,全身心付出,虽然紧张疲惫,却坚定前行。守候执著,迷茫中不改初衷。新课改理念成就了这次的成功,验证了新课改理念的先进性。课改,让我们继续并肩,坚定前行!

【刘萍】短短20多天,我们从一个台阶大步跨上另一个台阶,是同伴的互助给了我前行的力量,是同伴的讨论开启了我深刻反思的大门,与同伴每一次相互鼓励都是心与心的关怀,与同伴的每一次争辩都是一场智慧的盛宴,在研讨中成长,在互助中进步,我们携手并肩,一路同行!

【冀婷婷】学习就是力量!20多天的高强度学习,成就了我专业上的蜕变。从对理论略知一二到能滔滔不绝地运用理论分析教学现象,专业素养的提高更激励了我的信心,学习—实践—总结—改进,踏着这条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循环往复,争取使自己早日实现专业水平的飞跃。

后记

一路走来,我们与实践相随、与思考为伴、与智者同行。是课改实践厚积了我们通向成功的根基,是同伴和团队间的互研、互助,开启了我们不断超越、成长的源泉。在实现自身发展的旅途中,我们还将沿着这一足迹,一路收获、一路成长、一路幸福!

评委之深度评析: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渚河路小学数学团队的文章仿佛又把我带回了大赛的现场。她们的成功源于三位老师的刻苦努力和自信与激情。针对她们的教学设计现做如下评析。

客观的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是基础。参赛课题是北京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第八册《实际问题》单元的第二课时《行程问题2》。这一课教学内容比较新颖,一般的老师都没有讲授过,所以大多数老师采取讲授式教学法完成本课教学内容。而邯郸市渚河路小学3n数学教研团队的三位老师客观地分析了学生完成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把本课的教学方法大胆地确定为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确定,决定了本课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

恰当的动画演示是突破难点的利器

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利用公式计算解决行程问题的思维惯性。一碰到这样的题,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想如何利用三个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来解决问题,即便是用了坐标纸、画了图,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三位老师经过研讨,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巧妙地利用课件同步动态演示,用数一数的办法引导学生脱离了惯性思维,顺利地探究出了结果。

多样的解题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如何在坐标纸上确定13:11、折返相遇问题的处理上显示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尽可能地打开学生思维,引入多样的问题解决方法,为学生思维的放开提供了一个空间。

魔灯的使用为学生交流提供了可能

本课引入魔灯平台,在上面设置“交流吧”,让学生们把所学知识和同伴进行分享,激发学生兴趣,这一做法很好。但是,魔灯的使用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且需要相应的网络环境作为支撑。其他教师除非能够熟练驾驭,否则应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