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活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活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出示生动形象的主题图片,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基本理念。

一、富有数学价值的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目前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一个好的情境必须能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既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又要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记得一位老师在讲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这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老师用一支价格2元的圆珠笔去换一位学生的钢笔,学生不换,原因是老师的圆珠笔价格便宜,而自己的钢笔价格贵,交换后自己吃亏呢。这时一位学生拿了自己的一支铅笔去换老师的圆珠笔,同样也是因价格不等没有达成协议。这个情境的设计渗透了替换的原则:两种事物在等量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交换。情境的设置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如,一位教师讲解“百以内的加减法”时,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到商场买鞋,一双鞋98元,付给收银员136元。找回多少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假情境,136元不可能作为付出的钱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违背了生活常识,教师只是为了找到两个能进行计算的数学数字,而忽略了它们的数学价值。所以,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恰当地挖掘课程资源,科学地运用身边的生活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发其感兴趣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去经历每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过于花哨的情境设置,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指向漂移,掩盖了数学本身的实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或许是数学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老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问题材料。如,一位教师在讲解“两位数的加减法”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猜猜老师有多大?学生的兴趣高涨,41、30、38、55…一个个数字出现在孩子们的纸上,这时老师说我今年43岁了,看看哪个同学所猜的年龄最接近老师的年龄?这时一个个两位数减法算式也出现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练习课”,教师设计了“求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你可以设计几种求表面积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做一个封闭的长方体纸盒需硬纸板多少?”“不带盖的长方体纸盒需硬纸板多少?”和“给长方体纸盒贴上美丽的广告纸,需要广告纸多少?”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给了学生足够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使学生在每项学习活动中都有话说,有事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验小学王老师讲“找规律”时,首先呈现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先感受三种事物的摆放都有一定的规律,然后呈现盆花图,找出盆花的摆放规律后,提问“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了用“画图策略”“列举策略”和“计算策略”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算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接着让学生就规律自己提问题“你想知道第几盆花的颜色?”并进行解答。这时学生多偏向于“列举法”和用“单、双数”来决定盆花的颜色。这里老师没有急于优化方法,而是出示了“灯笼图”,找出灯笼的排列周期后,学生自然地感觉到“列举法”和“单、双数”的局限性了,从而把思维的重点转向了“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授课老师通过3个问题(30盏、28盏、88盏)的对比,优化解题方法,突显了“计算法”的优越性。解决“彩旗图”的问题时,进一步突出除法的应用。让学生充分开展“就规律提问题并解答”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课堂教师能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动手、动脑,让探索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实验、猜测、观察、比较、验证等,亲身经历“由直观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和验证中积累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这样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成为一个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一步步地走进寻常课堂,数学课堂教学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开放、多元的问题情境,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个性差异大、水平参差不齐的鲜活的生命体。是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堂普通的数学课,都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有价值的思维空间呢?

在听“小数的意义”时,教师让学生交流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发现,很多学生激动地说,“我发现,在这条有方向的直线上能找到整数、分数也能找到小数”“我发现,这条直线上左边的数都比右边的数小”“我还发现,如果要找5.3那么就要到5和6中间找到第三格”“在这条直线上继续延长我能找到10000.1……”“我从这条直线上可以知道,整数、小数、分数都有无数个”“如果我们把1平均分成10份,就能找到0.1,如果平均分成100份,就能找到0.01!”很多学生经过他的提醒也纷纷喊起来。尽管两位小数不是这学期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在兴奋与激动中自己发现、自己创造出了两位小数。谁又能说这是盲目拔高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思维方式、知识基础进行不同的设计,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 山西省曲沃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