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诗歌语言的含蓄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诗歌语言的含蓄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靠意境来体现美的。而意境的创造,最讲究的就是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也是文学的基本特征。诗是最具文学性的文学门类。诗的美正美在其含蓄。无论是赏读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应该从含蓄入手。在诗歌创作中,要做到含蓄,手法多样,比如空白、虚实。现代新诗更应注重含蓄,应以创造含蓄的意境为主要表现手法和目的。但含蓄不同于朦胧。不能因过分追求朦胧而戕害诗意。含蓄应是在易懂基础上的含蓄。

关键词:诗歌;意境;含蓄;美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83-0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时间跨度上,中国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多如丘沙,而且佳作纷呈、琳琅满目。徜徉诗海,品赏佳构,如赏奇花,如聆仙乐,美哉壮哉,心驰神飞。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是用情去粘合一切,用情去感化读者;同时,诗歌又是一种精练的艺术,是一种活的语言。诗歌是通过创造意境来体现美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意境的创造是诗人追求的终极。诗的美正美在意境上。而意境的创造,最讲究的就是含蓄美。

含蓄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长期的中庸之道的浸润,明显地带有很强的模糊性、隐喻性。人们为了回避矛盾、 平和人际关系,往往把明白事隐起来,而曲意表达。与之相应的汉语词汇,也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多层次性等特点,渐渐地,也就形成了民族思维和审美上的含蓄性特征。

由于民族审美趣味追求含蓄性和模糊性的浸染,在文艺创作的艺术上也必然有意无意地受到影响,也必然要以曲意见长,追求含蓄蕴藉。历代文艺家都认为写文章要辞约而意丰,言语不可说尽,“语忌直而贵曲”,应含蓄而有味。

诗的美也正美在含蓄。所以,无论是鉴赏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可以从诗歌的含蓄入手。

在品读诗歌过程中,除了体味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之外,还要借助联想和想象,补白诗歌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于含蓄中确定诗的指向,领略诗的意境美、形象美、理趣美。

在具体诗作的选题、立意、构思、表达的创作过程中,诗人要根据自己特定的创作意图,在自己的头脑中对一系列的意象作一定的筛选与组合,从而创造出千姿百态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来,并在意境的创造中隐喻着诗人的情趣和哲思。在对许多意象的处理过程中,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也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理趣和情思,从而在有限的字句中做到无限的包揽,尺幅小景而有千里之势。

在创作过程中,不管从什么角度立意构思,也不管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诗歌必须做到含蓄,要在有限的字句中作不惜任何代价的包揽,绝不可质白无味。

那么,在诗歌创作中,怎样才能做到含蓄呢?方法很多。单就表现手法而言,就有许多:借景抒情,缘情写景,因情设景,以景语结,或起承转合,或动静相宜,或寓浓于淡……也可以调用比喻、通感、夸张、比兴、拟人等多种修辞,共同构筑诗的含蓄美。

在这里,我只略谈二种:一曰空白,一曰虚实。

所谓空白,就是含而不露,也就是含蓄。或说三分藏七分,或欲说还休,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而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所谓空白,也就是作者故意闪烁其辞,有意剔除那些实质的确指的东西,而保留那些空灵的虚设的东西,创造出一个艺术的空间,以便容纳读者的各种理解,让人去填补各种意象、思想、感情。如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的表层意象写出了春天江南的繁花丽景,也写出了江南大地的广阔、深邃和迷离。那么其深层意蕴是什么呢?是纯粹为写景而写景吗?假如我们仔细涵咏此诗,就会发现,诗人似乎在描写春天江南的繁花丽景之后,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种别样的滋味就是诗人寄寓在具体的繁花丽景意象中的兴亡之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依旧称佳丽,而南朝时的众多佛寺已经看不见多少了。诗里所蕴涵的难以捉摸的意味,通过补白,落到了实处,使我们深刻地体味到此诗的内涵之深厚含蓄。又如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对于本诗的理解,关键之处在“轻罗小扇”上,在这诗里,“轻罗小扇”实际代指被皇帝遗弃的宫女。抓住了这一意象,再深层解读此诗,弃妇悲凉之意便弥漫出来。再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中表层意象有四:涧边幽草,深树黄鹂,带雨春潮,野渡横舟,它们共同组合成一幅生动的图画。但若细品此诗,疑点顿生,诗人为什么不说“独怜”(只爱)大千世界中那千娇百媚争奇斗艳的花朵,却“独怜”这涧边幽草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思索的空间,引发我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我们若追溯诗人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处境,便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这首诗作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其时正是安史之乱后不久的中唐社会,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而诗人在这个很偏僻的滁州当官,他洁身自好,关心民众,但现实和理想的反差,使其常处于进仕与退隐的矛盾之中。因此,“独怜幽草涧边生”便是他安贫乐道顾影自怜的写照。同时,诗人以水急舟自横之态隐喻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不进不退任其自然的态度。至此,我们才豁然而解诗人那恬淡而忧伤的情怀。

因此,诗歌创作,既要做到含蓄蕴藉又要兼顾语言形式的易记、易懂、易诵、易唱、易听。惟此,诗才有生命,才能永久。

综上所述,诗歌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含蓄。只有以此为宗旨,才能创作出高品质的诗来。而要达到这一高度,就应采纳百家,吸取众长,兼容并包,并在实践中去摸索和领悟,从而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无技巧”境界。而这“无技巧”的技巧,其实正是“含蓄”二字。

“含蓄”二字,博大精深,限于水平,囿于视野,我只能管中窥豹,不能尽言真谛。倘有不足之处,敬请赐教。

注释:[1]“语忌直而贵曲”见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

[2]“白话要押韵而又自然,是颇不容易的”见鲁迅的书信《致窦隐夫(1934.11.1)》参考文献

[1]《诗歌创作与品赏百法》 张其俊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 郁炳隆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金启华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4]《鲁迅概论》 朱晓进、唐纪如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