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千年古墓探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千年古墓探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千年古墓,谜团重重:美女装扮,鲜丽如初;众皆横放,一尸竖摆;仰身屈膝,葬姿奇特――

自1985年以来,有关部门对且末县的扎滚鲁克古墓群进行过三次发掘,共发掘墓葬169座。墓葬大致可分为三期、一期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彩陶器、木器等,年代距今约3000年:二期墓葬距今1900―2600年,为扎滚鲁克墓地的主体文化,墓葬有长方形棚架墓,流行单人葬、合葬、丛葬,随葬品以木器和陶瓷为主,还有骨角器、铜铁器、毛丝织物等:三期墓葬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形竖穴棚架墓、洞墓葬等,出土器物有木器、陶器、铁器以及棉布、丝织物、纸质文物,玻璃杯等,其年代距今1500-1900年。

千年美女惊世人

在扎滚鲁克古墓群中,人们发现了一具女性干尸,她穿着艳丽的服装,头发、眉毛清晰可辨,红棕色的发辫竟然是采用了近几年流行的接发手段,用同一色系的头发接上去的。这具干尸曾经被带到北京、东京等地展出,所到之处,无一例外地都产生了巨大的轰动。人们还替她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千年美女。

人们对这具千年美女干尸,提出了许多惊奇而又不可思议的问题。接发,可是近几年才听说的美发界的时尚新手段,难道在遥远的几千年前,古代的美女们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吗?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经过几千年岁月的腐蚀,这些头发、服饰的色彩依然不褪,鲜艳如初。

类似千年美女这样装扮并且保存完好的干尸在扎滚鲁克并不少见。在已发掘的90号夫妻合葬墓内,男性身高一米八,身穿羊皮大衣,怀揣用羊毛做的马鞭,脚上穿羊皮靴。女性身高一米五五,穿着红色套裙,脚上穿牛皮靴。

当年这颜色是用什么染的呢?又是怎么保持2000年不褪色的呢?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具女尸的嘴唇上,还清晰可见曾经涂抹过的红色。有人怀疑那是不是挖掘以后有人给她染上去的。要真是保存下来的,那染料也是挺先进的。不仅普通游客发出这样的疑问,即便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同样被这绚丽的色彩所迷惑。70岁高龄的日本文史专家应地利明,为了解开这个疑问,已经是第三次来到扎滚鲁克古墓考察探究这具女尸。

通过科学手段测定,这对夫妻生活的年代属于战国时期,距今约2000多年。据历史文献记载,这一时期,人类已经掌握了在衣物服饰的布料上描绘、印染花纹的技术。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人们还不具备采用化学方法制造染料的能力,他们使用的是纯天然的植物漂染方法。那么是什么植物能让这些颜色千年不褪呢?

自治区的考古专家说,植物染料主要是一种被称作“茜草”的植物,它染色性强,还原性好,不易脱色。衣服颜色主要是深棕,红,黄,这些颜色保存得很好,羊毛本身是白色,可以染色,染成红的,黄的,蓝的。红柳花开水泡出来是红颜色,苹果花开水泡出来是黄颜色,不同的东西泡到水里,颜色也不同。衣服是用这些东西泡出来的颜色染的。

对于究竟是哪种植物的染色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印染的颜色千年不褪,专家们也是根据且末周边的生态环境作了以上的推测。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些推断的正确性。因此,它仍旧是个千古之谜。还有一些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千年不褪色的原因并非全部来自于印染的材料和工艺,这些衣物、饰品的保存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难道是这些墓葬本身有什么奇特之处吗?

戈壁滩上建的一座砖瓦房是扎滚鲁克古墓的干尸陈列室。陈列室其实就建在1996年发现的第24号墓葬之上。虽然这里的干尸已经出土了很多年,但空气中仍然弥漫着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这座墓葬中埋葬了男、女、老、少共14具尸骨,数量之多令人瞠目。因此,24号墓室便以“最多家族丛葬干尸的陈列室”而入选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

扎滚鲁克的墓葬有比较小的椭圆形的墓葬和大的长方形带墓道的墓葬,还有一些比较正规的长方形的墓葬,24号墓是从这些墓中选择出来挖掘的一座。

墓室的中央是一根用胡杨木制作的粗大立柱,它是整个墓室的主要支架。人们将死者放入挖好的墓坑后,并不在尸体上覆盖泥土,只是在墓坑上方搭放横木,铺盖草席,最后用沙土掩埋与地面齐平。

由于这个墓葬距离地面有两米七的深度,而顶棚又是透气性良好的草席,停放在里面的尸体很容易就把身体里的水分散到外面干燥的空气中。专家们还发现,墓室的四壁曾经用盐碱水浸泡处理过,具有很强的硬度,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中水分的渗透。而在墓室之外,扎滚鲁克村所处的位置是紧靠着沙漠的一处高台,一年四季空气干燥,即便到了春秋两季,山洪爆发,也不会受到洪水的侵扰。这一切都使得外界空气根本没有机会侵扰墓地,所以不但干尸保存完好,还使这些绚丽的色彩没有被挥发掉,从而能如此完美地保存至今。

一尸独姿为哪桩

24号墓葬的挖掘,为专家们对于千年色彩不褪是因为特殊的保存方法的推断找到了依据,但是随着挖掘工作的展开,另一个疑问又摆在了人们面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埋在同一个墓葬之中?他们是怎么死的?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24号墓葬中一共埋葬着14具尸骨,这些尸骨在长方形的墓道中从左向右依次排开,而其中最靠近右侧的一具尸骨的摆放形态与其他尸骨明显不同。根据对尸骨的探测,专家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墓室是在大家族人丁兴旺时建好的,这个家族有人丁消失,就按这个次序预留好。根据生老病死,年龄大小,不同的时期埋葬。

如果是同一个家族,按照死亡的时间不同而先后埋入同一个墓穴。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做到不打扰已作古的先人,不用挖开先人的墓葬就能把后来者安葬进墓室内呢?随着挖掘的进一步展开,在墓室的一侧,考古专家们发现了有两级台阶的墓道,这个墓道直通地面,疑问由此迎刃而解。

我们不禁为这些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人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他们居然想出这样的办法来让死后的家族成员们仍然能够相聚在一起。但是为什么在这个家族的墓葬中会有一具尸骨采取了和其他尸骨不一样的摆放姿态呢?其他尸骨均纵向摆放,这具尸骨横向摆放,显得非常特殊。根据专家检测,这是一具成年男性的尸骨,与其他尸骨基本属于同一时期。但专家检测后认为,那么,他的这种摆放方式,说明了他的身份和其他尸骨有所区别,还是它的死因特殊呢?但专家检测后认为,尸骨上看不到利器留下的伤痕,也没有骨折等外伤的迹象。显然,死者并不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非正常死亡。

在我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很多民族都有用活人殉葬或者陪葬的风俗,这具摆放姿势独特的尸骨会不会是用来陪葬的人呢?专家认为这具尸骨不可能是殉葬或者陪葬品,因为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从扎滚鲁克古墓群的实地发掘中,我们都无法得出距今两、三千年前居住在新疆南部的民族曾经有过殉葬或者陪葬习俗的结论。因此,这具尸骨和别人不同的摆放姿态很可能是盗墓者搬动所致。

仰身屈膝是何因

在24号墓葬中,人们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14具尸骨,尽管死亡时间各不相同,但是除了老人,几乎所有人都是仰身屈膝埋葬,也就是说,他们的双腿都是弯曲的,这显然有悖于我们常见的正常死亡的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可能是同一个家族患有某种遗传的疾病,患者痛苦万分,以至于全身蜷缩,最终导致了死亡。但是,属于同一墓葬中的老年人的尸骨为什么却没有呈现屈膝的形态?这个说法似乎有些牵强。那么有没有可能因为墓室及其周边环境的独特,而自然形成这种状态呢?

自治区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说,人出生时,在母胎里是一种屈肢状,所以他死了以后,又要回到他原来最初出生的那种屈肢。这些人很多都绑着腿,同时在膝盖处用木棍支住,就怕倒了,可见这种屈肢是有意识的。你看他的两手放在腹部,有人是怕他动,就把他绑上,所以说这种仰身屈肢是刻意的,是某个民族特殊的丧葬习俗。那么墓穴中埋葬的又是哪个民族呢?有人从尸骨的头发、面部、颧骨特征认为是欧罗巴人,专家们对此作了否定。

24号古墓的年代距今约2600年前后,根据时间推算,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当时且末一带并没有统一的国家,在这里居住生活的是一些游牧或半农半牧的民族。而根据扎滚鲁克墓葬群中出土的大量陶器、木器等陪葬物品以及家族多代合葬这种形式来看,这里埋葬的应该不是游牧民族的先辈。

屈膝葬流行于新石器时代的东周。死者如果去世不久,趁肢体还没变硬时,家人便将手脚绑住,进行埋葬。在几千年前,仰身屈肢葬是当时居民的一种普遍葬俗。

随着一个个谜团的揭开,我们依稀能够解读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那是一个原始而又和睦的社会。在墓葬中女性旁边会放个纺轮,男人旁边放个磨刀石,婴儿身上盖一条漂亮的红裙子,没有明显的贫富差别,而更像是把他们生前所喜爱的物品作为了死后的陪葬。而那些穿越时空、千年不褪的红妆告诉我们,人类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下过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