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迷航时那个驿站那盏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迷航时那个驿站那盏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下午4点多,刘淑玉正准备做晚饭,咣咣咣,有人敲门了。

“谁?”刘淑玉患有多年的糖尿病,小腿肿胀,视力也不行。她一边慢慢挪步,一边冲着门外就喊上了。

“刘姐,俺们是从看守所里出来的。听说你愿意帮助俺们这些人,就来了。”

“进屋、进屋,有困难就找刘姐呗!”

刘淑玉原是丹东市元宝区聚宝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工作中她义务对刑释人员进行帮教。2000年病退回家,副业变主业,刘淑玉的帮扶忙得更欢了,上万人因她而受益。

这回找上门的有3个人。他们自称因斗殴曾被劳教,出来后生活困难,连饭都吃不上了。“吃不上饭就跟刘姐说,我给你们做好吃的。”刘淑玉赶紧带着3人去买菜,回来做了满满一桌子,有鱼有肉,馒头管够。“多吃点,解解馋。”

吃完了饭,刘淑玉又从挎包取出300元钱。“这钱什么意思呢,算一周的生活费,趁这几天赶紧找个活干,把生活接续上。”刘淑玉解释说,“本来一人该给200元,但这月我还没开饷,就少发点。”

一看她真的掏钱了,3人坐不住了。“刘姐,你真是俺们的好大姐啊!”原来,听说对求助的刑释人员,刘淑玉不仅管吃管喝,还给发钱。他们不大相信,决定试试真假。“这回真让俺们感动了。”

刘淑玉乐了。“只要你们有困难找到我,我都帮。大姐不作假。”她趁机还做起了3人的思想工作。“你们今后都要好好做人,多挣钱养活老婆孩子。可别再想歪招了,懂不懂?”3人使劲点头,“刘姐,你说的话俺们服!”

从第一次接触刑释解教人员到现在,刘淑玉搬过几次家。但不管走到哪,这样的场景都在她家里一次次上演。“我家的门对他们永远都是敞开的。”

如果没有社区工作的经历,也许这辈子刘淑玉也不会跟刑释人员打交道。不过,她到社区可是阴差阳错。

1985年,刘淑玉参加工作,最初在金笔厂当学徒工。因为表现积极,6个月后团支部决定发展她入团。车间主任来说情,希望她把名额让给年纪大的女工。刘淑玉直接撅了领导的面子。“入团是个光荣的事,肯定是谁干得好谁入。我不能让!”

因为是家里的老姑娘,刘淑玉打小就受宠,说话从不会藏着掖着。主任给气得够戗。恰好街道需要人手,她就被推荐去“锻炼”――那时街道工作都是老太太在干,没人乐意去。

刘淑玉挺单纯,背着为人民服务的绿书包就上任了。“天天贴通知、搞宣传,可忙了。”没多久,表现突出的她当上了社区主任,并负责社会治安治理和青少年教育工作。

治安、感化教育,这不都是公安局的事吗?再说社区里哪有失足青年啊?一开始刘淑玉并没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慢慢的,她发现了一些端倪。

社区居民有的身有残疾,有的离异,他们基本顾不上管教孩子。这些孩子时常从学校溜出来,在街上、院子里打闹。刘淑玉上了心。每天上课时间,在社区内遇见玩耍的孩子,她抓住就往学校送。“老师问,你是孩子什么人,我就说是他监护人。”

一来二去,学校知道了刘淑玉的身份,正式聘请她当校外辅导员,委托她在校外监护这些孩子。“要是没人管,这些孩子真有可能偷点、摸点。万一再交上个狐朋狗友,那就完了!”

后来,刘淑玉特地买来一堆法律书籍,自学相关的知识,工作之余就到学校给孩子们上法制教育课。就这样,刘淑玉从一群孩子身上开始了她的帮教之路。

她没想到,这条路一走就是27年,“再也放不了手了”。

晓东是刘淑玉遇上的第一个刑释人员。

19岁的晓东本来在一家国企上班,年轻有前途。有天,一个朋友去邻居家偷兰花,让他帮着把风。晓东讲哥们义气,答应了。结果俩人被抓个现行。那时正是兰花热,一盆好兰花值不少钱。最后,朋友被判刑4年,晓东被判了两年。

入狱后,晓东被厂里开除。出来后,他想不通,觉得厂领导没挽救自己,扬言要报复。“我现在算是完蛋了,他也别想好过!”

晓东是聚宝社区的居民。听说他的情况后,刘淑玉主动找上了门。

知道她是社区主任,晓东有抵触情绪,蹲在门口不说话。刘淑玉伸手把他揪进了屋里。“你要是再干糊涂事,爸妈以后谁来照顾?你懂不懂?有什么心事就跟大姐说。”

那段时间,刘淑玉天天去找晓东唠家常、讲道理。时间长了,晓东跟她交了心。“刘姐,我这么小就进过监狱,啥前途也没了。你别再管我了。”“正因为年纪小,才有机会纠正。只要改好了一样做人,懂不懂?”刘淑玉劝他。

劝解没白费。有天晓东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300多元,他交还给了失主。看到晓东有进步了,刘淑玉打心里高兴,决定帮他找份工作。此时晓东的母亲正好退休,希望儿子能接班,但厂领导嫌晓东有前科,不愿意接纳。刘淑玉当上了说客。

厂长很客气,要研究一下,其实就想把她打发走。没承想,刘淑玉天天骑着自行车往厂里跑,给厂长倒水、擦桌子、说好话,用尽了各种方法。最后她“威胁”说:“挽救失足青年是全社会的责任。你要不答应他来上班,我就坐着不走了!”最终,厂长只得答应。

从此之后,刘淑玉像是上了瘾,只要有刑释人员上门求助,她就四处张罗着为人找工作。27年间,有2000多人在她帮助下重新上岗。为此,刘淑玉没少[典][见]着脸去求人,但她不在乎。“我丢个面子不会死,他们要是没有工作,可能耽误一辈子!”

刘淑玉跟晓东的故事还没结束。

重新工作的晓东挺争气,两年后评上了单位的服务标兵,还被批准入团。“这不就是重新做人吗!”刘淑玉知道后比自己受表彰还兴奋。

可晓东却再次犯了糊涂。因一时讲义气,他又成了朋友盗窃的从犯。抓捕当晚,晓东骗警察说偷的东西放在刘淑玉家。等警车到了地方,他跪在刘淑玉门前大哭。“姐姐,我对不起你,我又犯罪了!我给你丢人了!”

刘淑玉差点气晕过去。“感觉所有工作都白干了,再也不想理他了。”等缓过劲来,她不想就这么放弃,决定去监狱探视晓东。“只要你认罪改造,刘姐还认你这个弟弟。”后来经过刘淑玉的耐心帮教,出狱后晓东踏实地干起了小生意,再没犯过事。

就在探视晓东时,刘淑玉得知监狱里还有几位社区里的居民,她就一并看望了。“只有多关心他们,他们才有动力往好了学。”后来,她探视的受刑人逐渐扩大到了整个元宝区。1992年,丹东市监狱聘请她为监外辅导员。

进去不仅仅是唠家常,或者是送些食品,刘淑玉还承诺给他们帮忙。有犯人的孩子进不了幼儿园,她就托人帮着找学校;有犯人的家里面临拆迁,她就帮着协调安置住房;有犯人家里的买卖资金周转不上,她就四处筹钱帮着过难关。

这几十年,刘淑玉搭进去了无数精力和近20万元,换来的是在刑教人员里无人能比的声望。“他们遇见什么事了闹情绪,我去管就好使。他们都说,俺们得对得起刘姐!”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

从1992年起,刘淑玉拉着同事一起去监狱探视、到家中走访。在她的带动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这个队伍。2007年经批准,元宝区刘淑玉帮教协会成立。之后,帮教协会升格为市级组织。“现在咱们的会员就有148人,社区连续3年都没出现(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厉害不?”

刘淑玉的帮教工作做得更深入了。

国家曾规定,判刑人员的户口必须注销,出狱后再落回原籍。有些刑释人员因家中变故,出来后往往落不上户口,变成了没身份的人。

小辉就是其中的一员。因房屋拆迁,出来后他的户口无处可落,当了近一年的“黑户”。听说刘姐的事迹后,他找上了家门。为这事,刘淑玉前后跑了将近半年,户政科的民警被感动了,才给她透底:只有安个新家,才能给小辉办新户口。“这好办呐,让他落在我家!”就这样,小辉才有了新的身份。

除了办户口,刘淑玉还竭尽所能为一些身有残疾的刑释人员办理低保、申请廉租房。“不是所有人出来都会找我,但找到我的肯定都是弱势群体。我不忍心看着他们受苦啊。”

2007年,刘淑玉卖掉了父母的老房,凑了60万元开了一家香肠加工厂。哪个刑释人员出来后没有工作,她就把人安排进去。现在因面临拆迁,香肠厂暂时停工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来办个更大的基地,让他们都能在我这自食其力。”

27年的帮扶之路上,刘淑玉被人误解过,说她是自找苦吃;在为刑释人员办理户口、低保时,她没少被刁难、吃闭门羹;向人求助时,还曾被指着鼻子说,把钱扔了也不会帮助这些“臭虫”。

刘淑玉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人犯罪就是一念之间,不该对他们有偏见。咱们应该给他们点儿亮光,不能逼他们走回头路!”她说,这辈子干这个事,无怨无悔。W

责编 /马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