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诗的诞生 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的诞生 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亚里士多德认为诗起源于人的两个天性:“摹仿”与“音调感和节奏感”。这个论述深刻指出了人类意识形态中诗的起源的心理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将诗与其他文本的比较来探讨诗的本质,既而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依据讨论诗的诞生及其他诗学理论,并进一步找出诗歌与人性的关系。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摹仿论

一、诗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中提到:“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迪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摹仿。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摹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方式。……有一种艺术仅以语言摹仿,所咏的是无音乐伴奏的话语或格律文……” [1]

亚里士多德认为,“摹仿”是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的区别性特征,也正是“摹仿”的性质使得诗歌这种想象的文学与其他历史类或科学类文本区别开来。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历史和诗歌一样,也是对事件和人物的摹仿,但是这两种“摹仿”不同的是,历史摹仿的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诗人所“摹仿”的对象却不一定真实发生过。因此,使得文学与其他文本题材区分开来的应该文学具有虚构和想象的性质,而不是对事实的简单记录――而这也正是诗的本质。

二、诗的诞生

“Poiesis”在希腊文中有“making”和“poetry”两种意思,但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观点,诗人并不是“创作”出了他所呈现出的事物,他不像工匠摹仿图纸或者样板制作出一件家具,诗人只是对这些事物进行了描述性的摹仿 [2],并加上虚构或想象的因素。

根据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四章中的观点,他认为诗的产生主要是出于人的两个天性:一是人类擅长摹仿。二是人们从诗的音调感和节奏感中获得共鸣。他认为摹仿及音调与格律都是出于人类的天性,因此在最初时期,在这些方面生性特别敏锐的人,通过点滴的积累与即兴的创造,就完成了诗的诞生。 [3]

另外,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高于史诗,因为历史是对过去现实的描述,而诗歌或文学作品既可以有关过去,也可以是有关未来。联系之前讨论过的诗学或文学与其他非文学文本的区别性特征,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想要表达的正是诗歌可以想象或虚构的特点,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摹仿”。

而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观点具有相似处的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表达的观点:尼采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缘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反倒是缘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4]。由此可见,艺术的美源于悲剧,艺术包括诗歌是对人生的摹仿。

柏拉图也认为诗是由“摹仿”而来的,但是他对诗歌并不提倡和认可。由于受到其老师苏格拉底被处死的打击,他决定要维护贵族奴隶主的位置,抨击民主政治。他抬高哲学和哲学家,并认为艺术也应当为政治服务,把政治效果当作衡量艺术好坏的标准。他认为,“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东西,不得到灵感,不是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和代神说话。”可见柏拉图认为诗是神性的,神的点拨和启示是诗的源泉,而诗人则是无知的,只知摹仿而没有真知识。而且诗歌是对人恶的摹仿,他的理想国中应该摒弃诗歌,而只保留了颂诗的位置。 [5]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是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诗的起源的,他认为摹仿与音调感和节奏感都是出于人们的天性,而天性(nature)是指人天生就固有的倾向,做符合天性的事一般都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包括精神和物质),而诗又恰恰都能够满足人的这两种天性或,因此而诞生并经久不衰。 [6]

三、诗歌与人性

从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诗学观点的差异就可以看出,诗歌也具有两面性:一是像亚里士多德所言,诗歌、尤其是悲剧,应当是被赞美的,由悲剧产生的美感应当被鼓励;二是如柏拉图所言,正因为诗歌反映了人性的恶,所以应该被摒弃。

在之后的文学或诗学批评中,有些学者对亚里士多德或者柏拉图的诗学观点有着偏激的评论。但是在笔者看来,两者观点都可以以之后的作家或文学作品作为论据。

试看文学与人类社会发展史,两者总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诗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诗性也是人天性的一种。例如浪漫主义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一条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歌贴近生活而又富含人生哲理,不仅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而且在韵律上也极富美感,长久以来也受到各国人民的推崇与传诵而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的遭遇也令人深思。他在作品《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对享乐主义和罪恶的描写,引起了当时统治者的巨大争议,他还因为自己的文学作品而身陷囹圄。由此可见,这类反映人性恶的一面的文学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十分不受欢迎的。虽然如今人们对于这部小说有了相对客观的评价,但是看了这部小说之后,不由得感叹作者的确将“恶”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小结:

如今以穿越、玄幻为题材的网络、武侠小说等其中大多作品一方面故事情节几乎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幻想,另一方面其语言只是机械地堆砌,而并不符合人类“天性”中的音律美,这样的文学作品并不是人类“诗性”的体现,显然只是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被追捧,而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仅仅是符合当代人的某种特性,一味迎合读者某个时段的需求,而很难得到之后读者们的认同。因为随着时代的演变、历史的发展,人们所居住的环境、思想意识形态等等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诗性”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几乎难以改变。然而,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悲惨世界》等因为可以引起不同时代人的共鸣以及其具有音律美和节奏感的语言,会作为经典而长久地传承下去。

总之,理清了诗的本质、诗的诞生、诗歌与人性这几个方面,使得我们对诗或文学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文学优劣的辨赏能力,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挑选并阅读经典的文学著作。同时,也使得我们对于人的天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见解,从而能像海德格尔所说:“人,诗意地栖居。”(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诗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2] Graham Hough.An Essay on Criticism.New York:Norton and Company,1966.p42-44.

[3] 姚介厚.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5).

[4] 尼采,周国平.悲剧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1986.

[5] 罗良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诗学思想比较.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6] 帅盛.论人的天性与文学艺术的起源.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