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热敏灸治疗中风疗效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热敏灸治疗中风疗效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观察指标①运动功能评分采用改良Fugl-Meyer评定量表(FMA)[6],此评定量表包括运动、平衡、感觉、关节活动度及疼痛,其中运动功能评定法可详细、定量地对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行FMA评定。②神经功能情况采用中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6],此量表从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语言、肌力等方面来评定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基本上反映了脑血管意外对脑组织的损害程度。观察方法和观察周期:治疗前、1疗程后、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相关观察指标的检测和记录,按临床设计要求,统一表格,详细记录。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主要观察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基本痊愈:改善率≥85%;显效:改善率为50%~84%;有效:改善率20%~49%;无效:改善率<20%。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1。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热敏灸组治疗15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t=2.0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天,与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t=2.9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常规针刺组治疗15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t=1.6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天,与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t=2.3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3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经t检验,t=2.1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见表2。2组治疗前FM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热敏灸组治疗15天,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t=2.4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天,与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t=4.2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常规针刺组治疗15天,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t=1.8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天,与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t=2.2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30天,FMA评分比较,经t检验,t=2.3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42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比较见表3。2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总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χ2=9.967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52组运动功能疗效比较见表4。2组运动功能疗效总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χ2=9.707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讨论

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针灸科治疗1727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治愈率是64.67%,结果表明针刺治疗越早介入疗效越好[8]。从本研究结果可见,13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72h以内随机进行热敏灸和常规针刺治疗,运动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1.94%和60.61%,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62.12%,与有关报道较一致,即发病后针刺干预越早效果越好,只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病程越短,疗效越高[9]。可能的机理:①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早期应用针刺疗法,能减轻周围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况,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进一步加重,恢复血液动力平衡,对患者预后起重要作用[10]。②艾灸对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变血流状态、自动调节脑血流、建立侧枝循环、脑血管舒缩反应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有效促进神经功能康复[11]。石学敏等[12]发现,10天内的治愈率分别与稳定期、恢复期、后遗症期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治愈率随病程延长呈逐渐递减,表明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康复的关键是早期治疗。但10天内的患者分为小于48h、48~72h、72h~10天3组,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观察病例在72h内治疗有效,但针灸治疗是否像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一样有明确的治疗时间窗,现尚无定论,因此,针刺治疗的最佳干预时机有待进一步研究。从表1、2可见,热敏灸组治疗15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常规针刺组治疗15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3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从表3、4可见,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热敏灸疗效不仅优于常规针刺,且起效快。分析其原因可能有:①人体腧穴起源于疾病的反应点,并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13]。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相关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种类繁多,而腧穴热敏化是陈日新教授发现的一种腧穴敏化的新类型[14],处于热敏态的腧穴称为热敏化腧穴[15],且呈现腧穴特异性,即对外界相关刺激产生“小刺激大反应”的效应;热敏化腧穴是灸疗的最佳选穴,艾热为其最佳刺激方式,且疗效优于常规静息腧穴[4]。②陈日新教授发现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像针刺一样的经脉感传,出现率达95%;因此,说明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不仅遵循而且完善和发展了针刺疗法精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16]。③腧穴热敏化艾灸不仅有常规针灸的双向调节和整体调节作用,且有独特的品质调节作用。即通过激发或诱发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从而发挥双向调节、整体调节和自限调节的综合作用,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从艾灸刺激到艾灸效应不是直接联系,而是通过人体各种调节系统介导[5]的。最近几年,国外有研究全面否定针灸在中风病中的治疗作用[17],因此有必要探讨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克服针灸临床研究存在的不足,特别对热敏灸等新创的针灸方法,更应建立临床多中心的大样本研究,进一步客观认证其疗效。

作者:江宗华 幸小玲 单位: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