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额颞部脑挫裂伤合并迟发性脑水肿50例治疗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额颞部脑挫裂伤合并迟发性脑水肿50例治疗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脑挫裂伤

1999年至2009年本院共收治额颞部脑挫裂伤病人456例,其中 22例病人脑水肿的高峰期出现于伤后 1周左右,笔者称其为迟发性脑水肿,具其发生率约占同期住院额颞部脑挫裂伤病人的4.8%。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组 50例,女性10例,男性 40例;年龄 8~65岁,平均 3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3例,矸石砸伤 7例,其它伤 2例。分别于伤后 1至 6小时入院。入院时 gcs 评分:7~9分13例,10~12分 7例,13~15分 2例。伴烦躁16例,颅底骨折15例,偏瘫(肌力3~4级) 8例。入院前头颅ct均见额颞叶脑挫裂伤(额、颞叶底部为主)及纵裂、侧裂池为主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12例伴额颞部硬膜下薄层血肿, 6例伴硬膜外血肿, 5例伴脑内血肿,血肿量均 < 10ml。15例伴枕骨或额颞骨骨折。10例有环池、四叠体池、三脑室狭小,其中 8例中线结构移位,但移位<5mm。

1.2 治疗经过及结果:全部病例入院后均给予非手术治疗。主要为甘露醇与速尿交替用,同时联用甘油果糖与白蛋白,补液、维持水电解质、营养支持等治疗。意识状态在3~5天后均有明显改善,gcs评分均达10分以上。10例复查头颅ct示脑水肿有所减轻、颅内血肿无明显加重,其中3例额颞部硬膜下薄层血肿吸收。给予少量流质饮食。但在无明显高热、抽搐、电解质紊乱、低血压、低氧血症及控制总体入液量的情况下,病情均于伤后6~ 9天(平均7.8天)出现恶化;且多较突然,其中14例单侧瞳孔散大,3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头痛加剧、嗜睡加深。 40分钟内所复查ct均显示典型大脑半球肿胀、脑挫裂伤灶水肿明显加重,而颅内出血均无明显增加。当即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同时静滴利尿合剂、白蛋白加强脱水治疗。5例头痛加剧、12例单侧、2例双侧瞳孔散大者均在2小时内症状减轻、瞳孔回缩至正常。2例单侧瞳孔散大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去除额颞瓣减压术。在加强综合脱水、改善微循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配合高压氧等治疗2周后病情恢复稳定,最终治愈出院, gos评分均达 5分。1例双侧瞳孔散大者经处理无好转,患者家属拒行手术治疗后自动出院。

2 讨论

2.1 发病原因:依据本组资料,笔者认为发生迟发性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为: ????脑外伤后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微循环障碍在 3~7天达高峰,导致脑血流量下降、氧代谢率降低,继发脑缺血、水肿,甚至形成脑梗塞[1]。同时 tsah 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使原有脑缺血、水肿进一步加重,出现意识恶化、颅内压(icp)增高、偏瘫加重等延迟性缺血综合征。????挫裂伤时血脑屏障破坏,甘露醇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并随应用次数的增加而在其中蓄积,致脱水作用下降。由于对冲性脑挫裂伤的损伤范围往往较广,而使其作用下降更为明显。且长期使用或迅速停用,都有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反跳现象[2]。本组有4例病人因迅速减停脱水剂引起神志恶化瞳孔散大。

2.2 治疗:对于此类病人的治疗要注意以下情况:????额颞叶挫裂伤(额、颞叶底部为主),尤其是合并明显 sah、额颞部硬膜下血肿表现者应加强观察,预先做好术前准备,定期复查ct,在伤后1周内应至少 2~3次;同时必须同时必须加强监护、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否则极可能造成难以逆转的继发性脑损害、丧失保守治疗机会。????此类病人应加强脱水治疗,重视白蛋白、甘油果糖联合应用。注意出入量平衡,准确控制入液量及输液速度,维持血糖及电解质稳定,防止机体高渗状态,若病情允许,则早期(伤后 3~5天)行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了解颅内压,并据此调整脱水强度及时间,不能仅依据症状、体征的改善及常规脑水肿高峰时间已过而放松警惕。据笔者观察,此类病人的脱水时间多需 2~3周。病情骤然恶化时强力脱水、加用利尿合剂通常效果良好。对中线移位明显、加强脱水效果不佳者应及时手术去骨瓣减压。③早期使用尼莫通,解除脑血管痉挛,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丹参、川芎嗪等,稀释血液防治血粘度过高加重脑缺血性损害。④积极防治低氧血症、低血压、中枢性高热、抽搐等加重原有脑损害和创伤后脑水肿的二次脑损伤因素[3]。

通过掌握额颞部脑挫裂伤合并迟发性脑水肿的特点,对此类病人细致观察、早期救治,使更多的患者生命得到挽救,保证了病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 湖北.湖北科技出版社,2005:480.

[2]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192.

[3] 王宪荣,冯华.实用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23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