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潜心利用插图 培养听说习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潜心利用插图 培养听说习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多年前倡导利用小学语文课本“相濡以沫”的插图,似有落伍之嫌。其实不然,盛开于文本之间的这朵朵无名小花均堪称奇葩,亟待教学工作者的垂青赏识。面对教学新课标、新理念,插图的潜能完全可以发掘得与新教法的步伐更为合拍。合理利用好课文插图等于在为学生的思维加油,为我们的课堂充电。如何把这一道语言大餐烹制得色、香、味俱全,让学生都来尝试,并且欲罢不能养成习惯呢?以下是我获益颇深的一些尝试:

一、巧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听说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来自兴趣,兴趣能够引起注意,从而导入识记和理解的思维环节,进行语言表达。课文大量的插图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利用插图配上“画外音”作诱因,引人入胜,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表达欲望。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紧接着,配上轻松、愉悦的音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课文插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配乐、插图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明确听说的目的后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了。静观片刻,老师对学生说:“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由于听说目的明确,学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笔者在教学中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老师配乐诵读,这样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构起阅读期待,促进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听说兴趣。

二、巧用插图,角色配音,培养听说习惯

有的课文插图场面十分感人,仿佛是电影故事中突然定格的镜头,它集中反映了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如《最后一头战象》插图了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十分感人,从插图中我们看到嘎羧的忠诚、重情义,与村民的深情厚谊。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给插图配音,同学们跃跃欲试,之后畅所欲言。

有人要当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沙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

有人要做波农丁——用粗糙的手指轻轻地抚摸着嘎羧粗壮的大腿,好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老人猛地转过身子,向村民说:“乡亲们,就让我去送行这个与我们相伴了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吧!”音低沉缓慢,铿锵有力。

有人要替嘎羧说话——“波农丁,村民们,再见了,二十六年前是你们救了我,还待我这么好,我就要走了,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仿佛看见了二十六年前,人们把我从江畔救回了寨子,取出了子弹头,小心翼翼地帮我涂上药,扎好绷带。当我睁开第一眼时,人们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当我走第一步时,人们欢呼雀跃。二十六年来我悠哉游哉,往事历历在目,我是那么不舍,是那么留恋,是那么感激,现在我只能绕着寨子走三圈了。”

还有人要扮小孩——孩子们捧来糯米粑粑和甘蔗,想起了以前和嘎羧做游戏时快乐的情景:在象鼻上滑滑梯,在它身上爬来爬去,夏天一块戏水,今天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怎能不伤心?有的依依不舍地摸着它的长鼻子,有的紧紧抱着嘎羧的大腿不放,有的久久摩挲着嘎羧的脊背。

给插图配音,他们入情入境,以自己的个性理解、诠释了不同角色的正常心理,多种体验丰富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当时的气氛十分热烈,学生表达情绪空前高涨,他们都成了故事里的人物,配音相当投入,课文内涵深入人心。学生也从说一两句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围绕重点说具体、详细、条理等,听说的习惯得到了培养。

三、巧用插图,联系生活,养成听说的习惯

插图是生活的再现,学生能从插图中联想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说出自己更加深刻的认识,表达自己更加真挚的感情。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插图,明确图意,开拓思维,独立思考,联系生活,想象情景,用心感受,化静为动,构成立体,用心中之笔,叙自在之事,抒自然之情,听他人之言,想补充之语,养成边听边想、先想后说的良好听说习惯。

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短短几句话通过一个久役士卒在归途中的回顾与自述,反映了戍边生活的艰苦、保家卫国的豪情和思乡怀亲的忧伤。这是一首爱国恋家、服役思归的情绪矛盾、苦闷之作,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怅触于怀,黯然神伤。学生很难体会到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化静为动,再现情境,同时配乐引导:春天,士卒即将离家从军时的心情怎样?父母是怎样为孩子准备行囊的?到村口送行看到杨柳时心里想说什么?是怎么和家人分别的?到了边塞,士卒内心是什么样的?冬天,士卒回来没有功成名就,不见家人内心又是怎样的?

笔者执教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小组展开讨论。由于班级有90%的学生是随迁子女,他们与家乡的爷爷奶奶分离,有的两、三年才回老家与他们团聚,回家是那么期待,离别是那么难分难舍,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历历在目,爷爷奶奶的谆谆教诲仿佛还在耳际。

学生明确方法,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各抒己见。有的描述:听说儿子从军,母亲灯下为儿子缝制衣裳,倾尽了老人心中对孩子的牵挂、不舍和担忧。即将离家的儿子看着年迈、体弱的老母心情多么复杂。从军那天儿子与老人依依惜别,老父亲斟了一杯酒递给他,他跪下来,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再给父母磕了三个响头。父亲把他扶了起来,母亲帮他整理好了衣服,他踌躇满志离开了。若干年后他落魄回家,雪纷纷扬扬地下,他内心无比惆怅。有的听后评价,补充儿子与老人依依惜别后的情景:儿子到了边塞,想到了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一想到故乡,就泪流不止,数年如一日。今天回来了,物事人非,迎接他的是雪花飘舞……还有的叙述:记得三年前的春天他接到命令去从军。那天,风和日丽,全村人都来给他送行。路边的杨柳随风飘动着她的秀发,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祝福他。他满怀激情从军而去!几年转瞬即逝,却没有功名。今日他重返故乡,路上雨雪飘落,走到了村口只有那棵杨柳依然还在,只是它低垂着脑袋,为他叹息忧伤。望着杨柳,他心潮起伏……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用插图,把文质兼美的佳作,描述成美妙的语境,运用精妙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阐述出独到的见解,把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转换听说的方式,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能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表达的训练力度,不失为一条听说习惯的培养之“路”。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课文插图,播下听说习惯的种子,使听说习惯在课堂上生根开花。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附:

潜心利用插图 培养听说习惯“三字经”

看插图 细观察 明图意 想联系 口述图 语通顺

分主次 抓要点 言有序 口齿清 声响亮 会想象

近生活 懂尊重 细聆听 明条理 说不全 别心急

动脑筋 互补充 细描述 有疑问 大胆说 能深入

有见解 敢表述 捕信息 巧积累 勤动口 善运用

能评价 脑眼手 齐参与 听说思 好习惯 要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