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伞……》出征威尼斯期待奖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伞……》出征威尼斯期待奖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伞……》散文式的纪录片

主持人 首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伞……》这部纪录片的主要内容是讲什么?

杜海滨 《伞……》是一个散文式的纪录片,它没有一个特别的故事作为主线,这部作品基本上分5个板块,5个板块当中分别叙述了不同的5类人群(工人,农民、学生、商人、打工者)的生活故事。

主持人 散文式的纪录片,对于摄影师来说拍起来好拍吗?

刘爱国 不好拍。

杜海滨 实际上散文是套用了一个文学的概念,它跟以往的纪录片有一点不同,因为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纪录片一般是有一个固定的人物或者是一群固定的人物,有一个中心事件,就像小说一样可能会看起来容易理解。我们这部片子只有一个主题,主题之后基本上是一个发散式的结构。

主持人 你觉得在拍摄过程当中遇到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呢?

刘爱国 最大的难度还是在跟导演的交流上,它不是那种非常直接的、很命题的拍摄,所以摄影师跟导演的交流是另外一种交流方式。

主持人 海滨原来就是学摄像的,你们俩肯定比较有默契。

杜海滨 我们之前就沟通过,比如在拍这个片子之前会观摩很多其它的,就是我们想要的那种影像风格的影片,然后确立一个大概的影像风格,但是在开拍的时候我们也会去开一个会,把所有看到的东西统统忘掉,然后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全新的风格,带有一定思辨性的。

《伞……》关注小人物命运

主持人 海滨最早的作品《铁路沿线》,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最早拍摄纪录片和现在拍摄纪录片从想法、艺术创作上面有没有一些变化?

杜海滨 其实是一个延续,那个时候我确立了一个方向或者说一种视角,就是关注这些相对边缘的人,我觉得我的方向是没有变的,只不过《伞……》当中的人群显得会更主流一些,但是我是用一个个人的观点,从个人的视角去做的。

主持人 主要想传达的思想是什么呢?

杜海滨 这部影片想表现从农业社会当中流动出来的,比方说有学生、有打工的人、还有出来做生意的等,他们这些人在一个农业社会的背景之下的生存状态。

《伞……》把5个故事巧妙串联

主持人 这5个故事是不是发生在5个不同的地方呢?

杜海滨 对。

主持人 那你们也是很辛苦的,取景就要去好几个地方吧?

杜海滨 对。假如以我以前创作纪录片的经验,比如《铁路沿线》等的拍摄经验来说,这种拍摄规模确实压力很大。但是这一次我尝试和CNEX合作。他们在前期和后期的制作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主持人 那CNEX还会陆续为你们提供帮助吗?

杜海滨 今年我们有幸能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其实对于我和CNEX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我们将会继续合作下去。其实,我的作品仅仅是他们正在规划的整体项目中的很小的一部分,CNEX每年都会用资助的方式来扶植10位青年导演拍摄10部纪录片,他们希望用未来十年的时间、100部作品来记录当代中国。并且,CNEX已经公布了明年的计划“梦想与希望”。希望有更多的像我一样的年轻导演参与到他们的计划中来。主持人很多网友问,你们是如何把这5个故事串联在一起的呢?

杜海滨 其实这是5个完全不相干的故事,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具体的事件相联系,但是有一个线索,就是我们的片名《伞……》,我们仅仅用了一个具体的很物质的东西来串起这个影片。

主持人 这个《伞……》是不是寓意性很强?

杜海滨 有一定寓意,在拍到最后的时候我们发现《伞……》其实跟中国当下农业社会的状态有一点相像,其实农业社会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或者为我们目前所取得的经济成果做出了很多牺牲,所以我觉得可能它跟“伞”有一点相似的意义。

两位主创将出征威尼斯期待获得奖项

主持人 据了解这部影片已经被选入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是什么机缘让影片被选中的呢?

杜海滨 片子做完了以后,我把光盘给了监制徐小明一份,他刚好在北京,然后他碰到威尼斯电影节的选片人,他们看了之后就选中了。

主持人 知道这次已经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中国影片有哪些吗?

杜海滨 好像有李安的《色・戒》,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贾樟柯的《无用》。

主持人 会有压力吗?尤其是贾樟柯的纪录片《无用》也参选了,这次对自己获奖有没有一些期望?

杜海滨 每一个做影片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够被承认,能够获奖。当然获奖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被承认,但是我觉得每个导演都会对这样一个奖项有期待,大家都一样。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对我们这些第一次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导演来说,能够跟贾樟柯,姜文、李安等这样一些国际导演同台,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抱着去学习的态度。

主持人 当你们听说自己的作品可以去威尼斯参选,是不是非常激动高兴?

杜海滨 当然,我觉得这是对一段时间工作成果的认可。

刘爱国 能和很多做同样事情的人来这么一个聚会,是很幸福的事情。因为做片子,特别是做纪录片,我们平时的工作是非常寂寞的,所以说能够看到一些同行的话是非常幸福的。

杜海滨从小人物身上获得力量

主持人 海滨和爱国要经常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那些小人物身上,时间久了会不会觉得内心很痛苦?

杜海滨 也没有,我觉得恰恰会从拍摄对象身上获得力量,获得一种在日常生活当中缺失的东西。

刘爱国 还有一点,我认为主人公,没有小人物和大人物的区别,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从零开始,从纯生物的角度来讲是从胚胎开始,所以只是在某些领域给他定义为小人物和大人物而已。作为拍摄者来讲我们的心态是很平和的,只要是拍摄对象,我们都要予以尊重。

主持人 可是他们的生活比较悲苦。

刘爱国 这是从物质角度来讲,我们拍的不是幸福和痛苦,那只是他们的一个外表,我们只是想做得好一些,想做得更到位一些,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他,从而避讳一些悲苦的东西。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因为我们想完整地记录他们的生活,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的悲苦或者快乐。

主持人 有网友问关于纪录片表演真实性方面的问题两位怎么看?

杜海滨 我想他可能说的是在纪录片当中会不会加入演绎的成分,从现在我们对纪录片的观念上来讲其实是不排斥的,但是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当然是你不能完全把这个人的生活篡改了,他本来不是这样的,你让他去演成这样。

主持人 爱国,作为一个摄影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爱国 海滨说得非常好,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纪录片和剧情片有区别,这好像是天平的两边如果你要是站在拍纪录片的角度,表演的成分多了之后这个天平就要往故事片那边倾斜。如果作者确认它是纪录片那么你就少一些表演,是这样一个概念,我是从一个技术的角度来理解的。

刘爱国认为摇晃并不代表影像风格

主持人 听说你们这次拍摄的设备只是一台DV是吗?

杜海滨 对。由DVcC创作基金提供的一台佳能的xH G1。

主持人 现在很多纪录片的画面都用摇晃来营造效果,这点你们怎么看?

刘爱国 要看这个片子风格的定位,摇晃如果作为风格的话可以追求,但是在拍纪录片的时候,我们一直认为摇晃并不代表一个风格形式。摇晃往往是相对于稳定,为什么能做到稳定?可能有脚架,有力量的保证,纪录片往往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的制作条件有限,这个条件有限不是说你有资金就能办得到的,是因为你拍摄的某些题材决定的,你不可能把所有设备,所有东西放到移动车上架好拍纪录片。所以个人手持DV的时候,为了让观众看清楚画面应该稳定一些,如果一个人奔跑的时候我尽量保持稳定,这种摇晃是迫不得已造成的,不是风格,就好像过去的作家用鹅毛笔写字一样,那个笔会很粗,今天的人为什么能写这样,因为工具改变了。

主持人 那纪录片怎样才能做到有自己的风格呢?

杜海滨 这完全要根据导演个人给影片的定位、定调,我们之前也拍了很多纪录片,也有很多是完全跟拍的。我觉得风格是一个形式,或者说它只是一个形式,它要跟你的内容统一,或者说它要服务于你的内容。

主持人 拍纪录片时与拍摄对象的沟通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听说你在拍《铁路沿线》的时候人家曾经把你当成是警察,是吗?

杜海滨 对,是一个误会。

主持人 你怎么跟你的拍摄对象进行沟通,允许你去拍他们,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呢?

杜海滨 我觉得跟拍摄对象的沟通有一个前提,就是你最大程度地表示出你的诚意以及你的善意,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整个拍摄过程当中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你要表示出你的诚意和善意。

主持人 对方坚决不让你们拍,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办?

杜海滨 那就不拍了,当然了,看是什么情况了,我会去判断对方是因为不好意思,还是无法适应镜头,或者是不善于在镜头面前表现或者说去讲述的话,那我会努力地帮助他。假如说他完全拒绝,则表明不允许你拍摄,那就只能不拍。

主持人 杜海滨和刘爱国的第一次一起合作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们期待以后你们能取得有更好的成绩。同时在这里也预祝两位拍的纪录片《伞……》能够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有一个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