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河古村李家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河古村李家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也许,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以后,李家山将变得荒无人烟,最终毁于一旦。这是我离开李家山时心中隐隐的忧伤。

李家山位于黄河古镇碛口景区南岸高高的山岗上,需要爬行约3公里崎岖的山路。面对被黄土覆盖的山坡,同行的几位女士早已望而生畏。通过当地的向导,我们从碛口镇租来两辆微型面包车,跨越湫水河上的麒麟桥,绕过可以俯瞰碛口全貌的响水圪垛,在弯弯山路上猜想着李家山的模样。

事有凑巧。等车的时候,我在临近的小店买了一本彩色印刷的《碛口》每到一处总要买本相关的旅游手册,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因为仅凭走马观花式的游走,很难对眼前的景物以及当地民俗产生深刻的理解。车来了,我急匆匆地拿着书走近车门,向导已经在那里朝我微笑。开车后,向导介绍说,他叫高鹏,在临县文物局工作,就是我刚才购买那本书的作者。于是,书在车上传阅,我们都为请到这样一位专家级的向导而感到幸运。

上李家山前,首先要听一段麒麟送子的故事,这件事被记录在李家山的《李氏宗族簿》中。据说清朝雍正元年六月初一晚上,村民李廷芝家的母牛生下了一只小犊,鹿身、狮尾、牛蹄、龙角。正在这时,李廷芝怀孕的老婆突然肚子疼得厉害,难产使她面临着生命危险。围观的村民越聚越多,都说是因为母牛生下的这头怪物在作祟,于是一群人挥锹舞棒三下五除二就把怪物给打死了。关键人物总是出现在事情发生之后,恰好来了一位有学问的老者,摇头晃脑地说,“牛生麒麟猪生象,这牛生的是一只麒麟,天降祥兽也!可惜被你们打死了,麒麟送子,命薄双亡。”很快,李廷芝的老婆生下一个白胖小子,可是没高兴多久,孩子就断气了。当晚电闪雷鸣,黄河暴涨。第二天早上站在山头一看,山脚下的黄河水骤然收束到了靠近陕西的岸边,而李家山这边的河道则变成一片宽阔的沙滩。后来,这片沙滩就被称为麒麟滩。与黄河交汇处,湫水河上的那座小桥,也被叫做麒麟桥。桥面上共有126个姿态各异的石雕麒麟,还有6根精心雕饰的石雕盘凤灯柱,与我们最常见的盘龙柱略显不同,也许正合了当地老百姓喜欢把李家山叫作凤凰山的缘故。

当汽车把我们送到李家山顶的时候,只见到几处破败的院落和几孔土色的窑洞,难免会有一些失望,以为李家山名不副实。然而,每转过一个弯,眼前都会有新的发现,顺着道路一直往前走,村子变得越来越大,心情也变得愈加诧异,不由得会为依山就势,从沟到顶,层层叠叠的建筑风格而赞叹。每一面山坡上都错落有致地布设着黄土风情的窑洞,下一层窑顶就是上一层窑洞的前庭,最多可达9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立体而不显零乱。果然如吴冠中先生所说,“这里从外面看非常荒凉,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所以才会把李家山与湖南武陵源、晋陕蒙黄土高原并列为他一生的三大发现。

李家山村的始祖本是碛口镇上经商的财主。按照当时晋商的规矩,外出经商不得携带家眷,他们只好在赚足了银子之后,从碛口周边的地区选址建房,以图安置家属、安居乐业。应该说,是碛口当年的繁荣带动了周边村落的崛起,李家山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那天,风轻云淡,李财主兴致勃勃地请来一名风水先生,登上对面的山头,看见两条小河在山间流淌,然后在山口汇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酷似风头,左右两侧的山峦则形成了凤翼。财主心中暗喜,赶紧投资建设,生怕别人抢了自己家的好风水。看似不大的山坳里,陆续耸立起了上百座小院和400多孔窑洞,有的装饰豪华,有的因势就简,规模与风格不尽相同。左翼的沟里,除了李姓之外,还住着陈、崔两姓人家,他们说,在李家迁来之前,这儿原来叫陈家湾。

在李家山很少能碰上年轻的村民,走进每一处院落看见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老人,皱纹已经爬满脸庞。当时正值上午十点,一位老人刚刚从地里回来,端着粗瓷大碗,蹲在向阳的墙根,吃着一碗索然无味的水煮方便面。老人寡言,基本不回答我们的提问,只知道他吃完饭后还要接着去地里劳作,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过着相对原始而古朴的生活。这时,向导告诉我们,正好遇上从山下回来的村长,可以和他聊聊。村长看上去也就二十来岁,刚参加村委换届选上来不长时间,谈吐略好一些,他说村里的青壮年都去山下打工了,建筑工人、修摩托车、保姆或者饭店的服务员,家里的农活主要靠老年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完成。红枣是这里的特产,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农闲的时候村民们会用柳条编制各种农具,还用玉米棒子皮编制成坐垫、提兜等,手艺不错,一些留着自己家里用,一些拿到山下去卖钱。但对村子的发展,他也谈不出什么有见地的规划。

或许是赶上了红枣丰收的时节,从停车的村口开始,就有妇女提着编织袋来卖红枣,然后走进每一家都会问我们要不要红枣,倒不强卖。但当我们把在前面买的红枣拿出来让她看时,她就会不屑地说那枣不好,只有她家的最好。其实我们明白,都在同一片山坡长的,好坏能差到哪里?但出于对贫苦的同情,我们就几个人轮流买,只要搭过话的,每家都少买一点,一路走一路买下去。半路等人时,我们把买来的红枣堆放在一家门口的石板上,其中有一位朋友突然想扮作卖枣的人留个影,刚喊了一声“卖枣啦,又大又脆的红枣”,就有一位颤巍巍的老太太从窑洞里走出来,怒气冲冲地呵斥, “不许在我家门前卖枣”,还要举起拐杖打人,只好赶紧离开。

岁月沧桑,风韵犹存,这座像是从山坡上长出来的村庄,以近似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旅游者的目光,特别受到了摄影人和写生者的推崇。人来人往,为村子增添了些许生机,但昔日的富庶根本无法掩饰今天的穷困:山是贫瘠的山,水需要到沟底唯一的井里去挑,年轻人都打工去了,赚点钱后就会举家迁走。明清时遗留下来的建筑虽然精美,但仅仅是一张华丽的皮肤,恐怕损毁后都无力修整。当这批留守的老人过世之后,谁还愿意在这里继续过着清贫孤寂的生活呢?

这也许就是一个古村落的命运。这一只藏在黄土沟壑里的凤凰,这一片隐居在大山中的“汉墓”,盛极必有衰时,祖宗留传下来的屋顶虽然可以遮蔽风雨,但无人知晓它到底还能支撑多久。我静听黄河,涛声滚滚,水在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