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蜀身毒道 南方丝调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蜀身毒道 南方丝调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远在几千年前 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通向北万和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国际大通道其中最大的一条叫蜀身毒道蜀身毒道是汉代时的称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称大量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公元前四世纪之前蜀身毒道便已开通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经贸通道中最早的一条。印度的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也证明巴蜀先民与南万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蜀身毒道由贯通四川和云南的灵关道、五尺道黔中古道、博南道、永昌道和缅印道连接而成在中国境内长约三千公里,以今成都为起点,西南出邛、焚至滇从滇越―云南腾冲―出缅甸的敦忍乙―太公城―至古印度尽管蜀身毒道的形成比西北丝绸之路早五六百年但是现代史学家还是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万丝绸之路。

路线:

成都―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泸沽―西昌―会理―永仁―大姚―姚安―南华―样云―大理―永平―保山―龙陵―腾冲

蜀身毒道的主要走向,一是汉灵关道,唐称清溪关道。经邛峡(临邛),西昌(攻都)、会理(会无),过金沙江进永仁、祥云至大理。二是秦五尺道,此道唐称石门路。经乐山、犍为、宜宾(棘道)、大关、昭通(朱提)、曲靖(味县)、昆明、楚雄至大理。两道在大理汇合后入博南道,永昌道。经永昌道过腾冲出缅、印及南亚诸国。行走千年古道很有价值,不仅可以感受几千年前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文明进程,而且可以见证古道的岁月沧桑与变迁的多样性,还能领略途中美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我们这次选择了灵关道为主线行走。

【三星堆与蜀身毒古道】

广汉三星堆的发现让世人看到一个曾经高度文明的时代。尽管当今的人们还无法去解开它们的七大谜团,但十分有趣的是大量考古事实确认三星堆竟然是蜀身毒道的起点或终点。我们在实地走访多处蜀身毒古道遗迹后,我总在为几千年前的古人为什么要修筑一条精致奢华的大道并与三星堆相连接而困惑。任何一条交通线的兴建必定有其目的,惯常思维下的那个时代,生产力是不发达的,而如此耗费高昂的人力财力在祟山峻岭中修建一条标宽约两米,路基约0.5米,全长约三千公里,相当于当今“高标准级高速公路”的石块铺砌路,其目的何在?仅仅是为古蜀国盛产的蜀布,丝绸,邛杖,或为盐与茶的运输,或为军队的调动?这都不符合基本规律和性价比原则,也推理不过去。蜀身毒道的背后究竟还隐藏着什么有待后人去破解的惊天密码呢?于此,在众说纷纭的今天,我倒是非常赞同专家李学勤教授在”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作重要学术报告时所指出的,蜀身毒道是中国最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的古道。它是将三星堆文明与世界文明紧密联系起来的国际交通线,也是欧亚古代文明互为联系的纽带之一。在这个被称为南方丝之路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居有关键地位的,一定就是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明通过南丝路与世界古代文明互动往还,奠定了三星堆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三星堆遗址是“南方丝绸之路0公里”的地方,位于广汉市城西七公里处。它在1931年被发现。走进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我如同进入了一个千古离奇的迷宫,大量金器,青铜器,玉器,陶器象牙等文物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出土文物带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征,或纯朴古拙,或诡谲神秘,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同样,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金沙遗址路2号的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是一脉相承。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21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博物馆里展示的数以千计的精妙文物带给我更多的是更为离奇的谜团。

【灵关古道】

灵关古道是蜀身毒道重要的干线道,成都经西昌,永仁至大理这段路线统称为灵关古道。它是蜀身毒道上穿越城市最多、路程最长,遗迹保护最好的主要线路。具体从成都出发。经邛崃(临邛),名山(青衣),荥经(严道),汉源(施牛)、越西(阑县),西昌(邛都),会理(会无),永仁(蜻蛉),大姚、姚安(弄栋),样云(云南)到大理(叶榆)。

提示:蜀身毒道上的这一段,总体被视为灵关道的一部分,具体还由邛崃至雅安的临邛古道,荥经的严道和汉源的旄牛道组成,全程多为平原丘陵地带。从成都出发向西南进邛崃县再入平乐。尔后,沿邛崃至名山雅安公路到名山再雅安上里古镇,当日可宿上里或雅安市。次日沿108国道南行至荥经汉源。该段有平乐、上里、清溪古镇,蒙顶山茶园,荥经土陶工艺。可以感受到典型的四川民俗民风,品味清香的蒙顶山茶,观赏荥经的砂器制作工艺。

平乐是蜀身毒道上第一个驿站,是个内涵丰富的古镇,让我感兴趣的是古镇旁边骑龙山上的蜀身毒道遗迹。这段古道被发现时是四层上下原样覆盖的道路,上层为唐宋时期建造,底层为秦汉时期建造。我们看到古道的中间为红色石板,两旁为小型鹅卵石铺成,另一种中间为大型鹅卵石排列,两旁用小鹅卵石铺成,石板中间有人畜长期行走后留下的明显凹痕。古道的构造设计精巧,每隔一段都有宽敞交汇处,两旁是大小样式规则的鹅卵石以“人”字形结构排列的挡墙,许多拐弯处都设计有人口,其作用跟现代高速公路有异盘同工之处。证明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对外贸易就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在古镇石牌坊引导下走进平乐,让我俨然有一方桃花源的感觉,古镇座坐在丘陵中央,白沫江穿镇而过,飞沙堰形成的“内江”和“外江”让人赞叹这一江分三水的独特格局。平乐古镇素以“秦汉古镇・川西水乡”风情著称,“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民居、古作坊、古驿道、古风俗”九大标签展示出它古往今来不平凡的历史。蒙顶山位于名山县境内,这里出茶,古时就是贡茶的产地。我们看到这里的人们不仅仅品茶,还“吃茶”,似乎所有的食物都与茶有关,茶鸭子,茶鸡丁,茶烘蛋、茶熏鱼茶松糕点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的茶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抑或能够诠释蜀身毒道那时穿越此地的原由。

上里古镇是蜀身毒道从邛崃进人雅安的重要驿站。古镇二水环绕,背依天台山,面向田野小丘,四周古树修竹,溪水,古桥相映,古镇在两条小溪的环绕中坐落。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建筑群被石板路曲线划开,石桥、石塔,牌坊、戏台予人祥和的文化气息。古镇的桥文化牌坊文化,泉文化,塔文化、古建筑文化,映衬着远古时候经过蜀身毒道云集到这里的南来北往人的热闹场面。

荥经古时称严道城,古城遗址位于六合乡古城村。荥经盛产土陶砂器,是炖烧煲汤的上品。以至于今天荥经砂器依然还是畅销着。我们看到古城里残存的古建筑已不多,但公路两侧的店铺前家家户户都堆放着砂器与陶器,传达着兴旺的远古信息。

清溪古镇的今天,虽然早已不再拥有古蜀身毒道时的繁荣场景,但古城墙的颓壁残垣,街道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典,古老的石牌,破败残损的楼阁亭台,仍洋溢着古风神韵。青溪古道在蜀身毒道上有重要地位,至今也是保存下来最完整的遗迹之一。古道遗迹在羊 壁上,有明代摩岩石刻“西南形胜”、“山水奇观”八个楷书大字。另一幅摩岩石刻“禁止哑泉不可饮”,传为诸葛亮南征遗迹。礼州古镇应说是蜀身毒道之灵关道上最古老的驿站了。史料记载一说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历史,又说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古镇曾七朝设县郡,五代置州所,有“蜀军安营驻戎 太平军筑台吊鼓,工农红军打富济贫”等光辉史迹。印象中的礼州古镇现存有文昌宫,南华宫、西禅寺等明清风格的建筑群,显示出礼州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礼州的民居,院落,寺庙,官署古风犹存。民居小院多系清末民初所建,建筑风格鲜明。古老的城门,青石的街道,深幽的小巷,安静的民居传统的茶馆等等都印证着礼州古镇深隧的历史文化。

西昌古城是继成都之后,灵关道上最大的城池,西昌古城也称邛都建昌卫城,位于现在的西昌市区东北部。我们用两天时间走访了这内涵丰富的古城。古城墙为砖石混合建造,以条石垫底再砌以青砖。城墙底部最厚处达二十余米,高11米。城墙上的纪年砖有万历大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古城有四门,北为建平,南为大通,东为安定,西为宁远,且南北,东西相互对称,现除宁远门早年被毁外,其余三门尚存。城门年款为“洪武四月吉旦立”。城内街道迄今仍保持明代布局,即以“钟鼓楼”(俗称四牌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其北称北街 南称南街,西称西街,东称东街,另城南有顺城街,城西有石塔街三衙街,什字街,城东南有涌泉街。各街之间又有二十余条小巷相连,使各街巷纵横交错,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布局。资料记载在明清两代,政治,军事机关主要集中于城东北部的北街和府街一带,故这一带的街道名称均与政治和军事相关联,诸如。都司堂巷“即因明代的四川行都司衙门建在此处而得名,明代建昌卫署和清初建昌总兵衙门建在北街,清代宁远府府署建在府街,城中“中营巷”“右营巷”,“后营巷”即清建制军事机构“营”(兼管土司土目)的衙署所在。明清两代的文化,宗教建筑大多集中于城西的石塔街一带,其中久负盛名的景净寺、发蒙寺、关帝庙,城隍庙,云南会馆,陕西会馆、泸峰书院等均分布在石塔街附近。明清时期,南街,顺城街为商贸集市的主要街道,贸易的商品以银铃、锡锭,金银饰品,铜器、生丝、白蜡、药材、裘皮等为特色。另外,我们注意到了西昌虽处彝区边缘,但由于是蜀身毒道上的枢纽,即受到几千年的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和枢佛教文化共同影响较深,文人商贾倍出,寺庙香火旺盛。

当今资料上标注的下一个灵关道穿越和连接云南的城市是攀枝花市,经过我们反复核准和实地考证,攀枝花只是一个年轻的工业城市,且灵关道的路线也不在攀枝花方向。而真正的城市是会理。

会理是灵关古道重镇,古称会无,后又称会川,是个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扼川滇交通要冲,自古商贾往来,物阜民殷。《会理乡土志》记,“会理为蜀门户,水陆要冲,以陆而论,近经通衢,由西而滇之大理,永昌,南则由滇省达蒙自,直通越南、缅甸;东南则由昭通达重(庆),叙(州),直接两湖,江西,均气息遥通,络绎不绝。”又《会理州志》记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商家,在会理首建北五省会馆,继而云南商帮,又扩建滇南会馆,时至清代,仅在县城,就发展包括滇,黔,赣,鄂、闽粤江浙,蓉等“十大会馆”。也是因为会理在蜀身毒道上的重要地位,会理古城留下了很多马帮和馆驿文化的痕迹,从唐代南诏时期开始设置馆驿站,北有阳蓬岭的俄准添馆,南有末栅馆,有箐口驿(甸沙关),芘驿(巴松),会川驿(城关),目集驿(凤山营)等若干驿站,至今,古城西城巷,南街,北关,西关等仍有当年马帮客栈的遗址。会理的凤营乡,黎溪松坪关,鱼蚱渡等地仍保留有古栈道、驿站,铺司的遗迹,有些地方还沿用着部分古驿站,铺递之名。我们所知道过去会理境内的古道全长有七八十公里,而现存的古道仅有十余公里,古道有的以石板铺垫,有的用卵石石块砌筑,陡坡则凿石开道。灵关道会理段的古道,至今只有鹿厂镇凤营乡仍有数段古道遗迹,其他地方基本被毁。

石羊古镇,古又称“白井”,因这里出盐而兴盛,是蜀身毒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石羊离大姚县有35公里,隐藏在郁郁葱葱的高原丘陵深处,古镇在山谷里依小河两岸而建,东西两侧尽管已是柏油公路,但古时用青石板铺筑的古道还断断续续的有遗迹存在。石羊多处有盐卤泉涌,但卤水主要还是出自“庆丰井”,至今仍在取回。石羊的盐业已衰残,盐产品虽然质地上好,但除少量供给附近人们食用外,主要生产工艺盐服务于旅游业需要。尽管如此,石羊制盐工艺给我们带来的艺术视觉是非凡的。其最为独特的是“晒场蓬”晒盐方法和“鸡窝灶”熬盐方式,加上今天的“生肖盐”和“百家姓”盐制品,整个程序让我们看到的是盐的艺术而不是盐的本身。

黑井古镇是禄丰县古住今来重要的盐产地,有着悠远的历史。黑井古时每年煎盐几千吨,“黑井千家皆灶户也”之说足以想见当年黑井鼎盛时期的风貌。我眼中今天的黑井依然兴盛,只是而今再也不是盐业的兴旺,而是黑井的盐文化的遗痕,以及因盐而历经千年风霜后,古镇保存完好的古盐井古民居、古牌坊和古建筑群,目的指向是为旅游业服务。黑井尚存多处盐井及多处古驿道,其最大的看点是。“黑牛盐井”和。“古盐坊”。黑牛盐井是黑井出卤水最大的地方,也是黑井的标志。我以为千年盐井的历史就刻画在这盐井瘸蚀的砌石上和古卤池的一层层盐渍上。古盐坊曾是黑井造盐的核心地点,今天在那里看到的水车,晒盐棚,晒卤台小锅盐,品读的是黑井盐的味道。

诺邓是浓缩古代盐文化的古朴小村,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古村隐藏在鹅脖子深山的沟谷中,村口的a江水交错迂迥,环流构成“S”状酷似道家“太极”图案。村里完好地保存着众多的古民居,古庙宇。尤其完好地保存着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和古驿路古街巷,盐马道。我们在诺邓除了感受冬暖夏凉的气候与小资情调的民间风情之外。尤对千古延续下来的家庭作坊式的熬盐工艺很感兴趣。这里制盐古朴又简单,卤水从盐井取回后倒进铁锅里即升火熬煎,几小时后用漏子从锅里捞出来滤干,然后打造成形放于灶台边烘干即完成。看到此景,可以想像得到过去的各家各户在盐局,盐提举司门前排着队上交盐又由马帮驮运上路的热闹场面。更有趣的是诺邓,让人惊叹不已。

光禄古镇也是蜀身毒道上的古驿站,位于姚安县北部12公里处,素有“迤西文化名邦的美称,长期以来,一直是古代治滇重镇,整个古镇建筑成“坤”字形,记载的古建筑众多。今天的光禄古镇已失去了古时熙来攘往的光彩。虽然当地重视古镇的恢复重建但古老的风韵不再。

云南驿是最早最早叫云南的地方,是蜀身毒道上的重镇和交通要冲。它曾经承载过古代 和近代历史的重任。古时属汉代云南县和魏晋云南郡的故地,因元明清三代设置云南驿而得名。从公元前2世纪到上世纪初年,在长达两干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历经县,郡,节度使,州、赕,城和驿站的设置,并一直以云南作为地名,见证了无数的沧桑巨变。二次大战期间,对中国生死攸关、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滇缅公路中印输油管和古老的驿道都奇迹般地在云南驿这个弹丸之地汇集。我们走进云南驿,主街道上那踩踏得溜光的1720米的古道,总让我感到依然在散发出远古的味道,两侧的民居多数完好,很多百年建筑还是古色古香。“大马店”奢华庞大的建筑在陈列的马帮物件中映衬着昔日兴盛的场景。然而,历史的变迁特别是交通线的更替,云南驿的光芒已黯然失色。如今的云南驿街巷很冷清,建筑群也可谓门可罗雀。但云南驿的价值并没抹去,它还是那样文物般地坐落在祥云坝子里。

大理城,汉代称叶榆,是蜀身毒道上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在蜀身毒道的兴衰史上,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公元764年,南诏在此建城,公元779年,南诏从巍山迁都至此,大理国仍以此为都城。历唐宋代五百多年直至元代,这里一直是云南及滇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蜀身毒道的横穿和茶马古道,盐商道在这里的交汇,使大理具有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性文化特征,是中华文化链中个重要组成部分。大理作为数百年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荟集,史籍文献甚丰。加之,在当地占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养历来较高。因此,明清以来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历代以来人才辈出。白族人民从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以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永昌(博南)古道】

博南古道亦称永昌道。是蜀身毒道通过大理后向西与缅甸境内的缅印古道连接的重要路段。博南古道从大理往西,经过漾濞县城,就进入博南山区。博南是公元1世纪开始沿用的县名,治所就在今天的永平县。这条山道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05年前后下令开凿的(当时称为博南山道)。古道向西跨过澜沧江。便进入保山地区。保山是古时的永昌郡、永昌府的治所,也是蜀身毒道通过的主要地区,所以“永昌道”便被作为这段古道的泛称。

水寨古道是蜀身毒道之永昌道上的重要路段。线路东起澜沧江河谷的兰津古渡霁虹桥,向西上平坡水寨翻天井铺垭口,经牛角关,官坡板桥至保山城止,里程长约60公里。据载,该古道历史上属博南古道的一部分,最早形成于战国时期。西汉开西南夷,东汉置永昌郡,曾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拓修铺筑,时有“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古歌,反映了这一史实。此后各代屡有修复扩建,长期成为古道自大理进入保山市境的官营主驿道。直至民国后期滇缅公路通车后才最终被取代,前后延续约两千四百余年。

平坡铺、水寨铺古街道都是水寨古道之中的重要驿站。平坡铺北距霁虹桥约两公里。古道自霁虹桥沿山麓而上,横穿平坡村。村口两端各设券洞街门,村内居民沿路建房,夹路成街,街内曾有马店,商铺和烟馆。我们惟见街道尚保持原貌。街道为北南走向,100米左右,路面均以石块铺筑,街边留有明显的排水沟道。由于年深月久,石板上随处可见成串的马蹄印痕。水寨铺古街道我们原以为在水寨乡的街道里已被毁,其实它就在老水寨村内。街道开辟于汉代,兴于元明,古道自东北向西南穿寨而上,总长350米,路面均以石块铺筑,中设路轴以利通行。中段的中心街场两侧各有古商铺古马店十余家,较好地保留了古驿的历史风貌。两铺之间最有古道遗痕的是水石坎石板路。这段古道开辟于汉晋时期,东起平坡,西至水寨村,长约四公里。路面多以毛石铺筑,宽1~2米。因山势制约,多数路段在悬崖怪石间曲折攀援,犹如登天云梯,俗称。梯云路”。在古道上留有大量的马蹄印,部分山石上尚有人工制作的防滑线带简易棋盘及铭文题赞等遗迹,大大丰富了古道的文化内涵。

蒲缥镇是蜀身毒道之永昌道上的重要驿站。蒲缥镇的发展损失了宝贵的古建筑,当今能让我看到的只有两处遗迹。一是蒲缥镇东侧的黑山门古石拱桥,它是古道上保存较好的古桥梁之一。始建于明代,初为木板风雨桥,称“大花桥”。清代中期扩修古道时改为石拱桥。二是位于蒲缥马街村西约三公里盘蛇谷哑泉上侧的盘蛇谷哑泉石刻。系古代提醒世人勿饮哑泉的警示石刻。盘蛇谷为古道从蒲缥至潞江道街的必经要隘,其地两山夹峙,谷窄箐深。峡谷上段路边原有泉,水色青黑,草虫不生,据说当年诸葛亮兵丁过此,不慎饮用,即变哑致死。清代嘉庆年间腾越厅同知尹里布曾在泉边立碑,称“此为哑泉”以警世人。光绪年间,又有永昌乡贤李实仁利用泉边悬石添刻警语。此名哑泉,不可饮也”。历经百年变迁,今哑泉已经干涸,尹里布刻碑也不知去向,仅有李实仁石刻尚存崖间。

高黎贡山古道遗迹。蜀身毒道在中国境内蜿蜒千里后最后要穿越的屏障就是高黎贡山。现在在高黎贡山脉上还隐藏着北斋公房古道,南斋公房古道,城门洞古道和大风口古道四大古道遗迹。这四大古道的主干道应是城门洞古道和大风口古道。由于山脉地形的限制,道路多以山垭口而建,千百年来的交通变迁使古迹已基本毁坏,多被公路改造取而代之。但在高黎贡山南北斋公房垭口附近仍能看到部分古迹。

和顺古镇在蜀身毒道延续了二十多个世纪的人类文明交流史上承载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古镇中有宗祠和七大寺庙,佛道儒共存。在铺满火山石的街道上,安静平和的生活使古镇充满了温馨。信步闲庭,感受镇里宗祠的威仪风范和马帮世家的商贾之道,欣赏着她大家闺秀般的端庄与娴静,能体会到和顺古镇既“和”又。“顺”的质朴魅力。我们为大家展现了南方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路段,和顺古镇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这里离开中国,进入缅甸最终抵达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