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十堰城 一座永恒的车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十堰城 一座永恒的车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暮色四起时,我乘坐的末班旅游观光巴士才在武当山山门口停下,金顶的方向已是漫山雾霭。旅游大巴径直驶入了福银高速,向着车城十堰疾驰而去。武当山小镇的华灯很是璀璨,彰显出了世界级旅游资源所带来的福祉;同样璀璨的,还有高速公路之间的路灯,邻座的十堰朋友讲当年这是全国首条高速不夜路。

车子行驶在这样一条路上,我最大的感受是光明之下强烈的安全感,同时还有武当山和十堰之间交通的便捷。

车城的包容

十堰是东风车的故乡,因地处鄂西北山区,也是一座山城。令我吃惊的是,十堰的城市道路修得非常宽阔。朋友一路介绍,“这是东环路,是十堰工业园区的聚集地;这里是浙江路,是十堰的东部新城区;这里是北京路,是十堰新城的核心地带……”

大巴在一家豪华酒店停下,下榻世纪百强五星级的武当雅阁国际大酒店。一阵婉转的鸟叫声把我从梦中叫醒,一抹朝阳耀在房间的窗户上,新的一天开始了!我饶有兴致地逛起了十堰城。原本以为十堰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区城市而已,孰料这座城市的繁华程度和发展态势直接颠覆了我的主观臆断。

城市中轴大道人民路笔直宽敞,新修的中岳路高架桥气势恢宏,城市环线小康大道――发展大道便利快捷;武商集团十堰人商高端时尚,东部新城高楼林立繁华大气;十堰市民多说普通话,且表现大方得体,对外地游客十分友好……

忽然间明白了,十堰是车城是山城,更是一座移民城,所以才造就了兼容并蓄的城市移民文化。

十堰“中国卡车之都”确实名不虚传,东风元素俯拾即是,比如说穿梭而过的东风天龙底盘车,满载着汽车零部件的物流车,满大街都可以看到的“双飞燕”标志,毛体的“东风”二字以及以“东风”、“车城”、“凯旋”命名的道路。

听一位十堰市民说,十堰是百里车城,就是说从城东到城西一共有50公里,而东风的数十家专业厂全都分布在其间。有意思的是,东风的专业厂是按零部件分类的,而且都有代号,比如说设备制造厂是22厂,车架厂是41厂,总装配厂是43厂,发动机厂是49厂,铸造二厂是52厂等等。当地市民很多只说代号而不提厂名,搞得人很多时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搭车赶往了原东风公司总部所在的张湾,“中国汽车之父”、二汽老厂长饶斌同志的塑像刚刚被安放在这里。仔细端详这位中国汽车工业杰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的面容,心里不由地生出由衷的敬佩,正是这样一位老人的智慧奠定了东风公司的发展基础。

在东风公司总装配厂重型车生产线的装配三线,当亲眼目睹传说中的东风天龙从车架组装开始到成型检验,现代化的生产线带给人的除了新鲜还有震撼!

正是因为建设二汽的需要,从1967年至1990年间,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来到山大人稀的十堰,使十堰的人口由1966年的不足10万人一举增加到了近40万人,而外来人口则占到了总人口的四分之三。

“三线建设”新移民的到来,把全国各地不同姓氏、不同文化带了进来,并发生融汇和整合,不仅从地域上、生活习俗上根本改变了十堰面貌,还从方言上改变了十堰原有居民的方言语系。

比如说,在十堰城区不仅可以吃到正宗的东北菜和北方面食,而且可以吃到川菜湘菜粤菜,以及武汉的热干面等各类小吃。行走在十堰城区,市民讲话基本以普通话为主,十堰是全国普通话普及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十堰的道路命名也极大地呼应了移民这一特点,该市城区除了设有北京路、上海路、天津路、重庆路、浙江路等省级(直辖市)道路外,还设有包括武汉路、宜昌路、襄阳路、黄石路、荆州路等湖北省内城市道路。

南水北调的那些移民

如果说汽车工业移民和古代流放移民是“入”的话,那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产生的移民则以“出”为主。 车沿国道前行,绿色铺满眼帘。远处山坡上偶有耕作的农民,一畦畦绿油油的菜苗长势喜人。

均县镇,这是唯一拥有古均州乃至老均县元素的小镇,现如今已经整体迁建至10公里外的核桃园村。

漫步在那老街上,疯长的荒草让街道看上去多了几分斑驳,而一栋栋空荡荡的建筑中残留着的是昔日的家长里短。一位老人骑着摩托车慢慢行驶着,从他的目光中,我分明看到了深深的眷恋,在更深的地方则流露着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均县镇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内唯一一个整体迁建的集镇,虽然老集镇处在170米淹没线以上而不会被淹没,但将成为一座孤岛,因而当地政府确定了将整个老集镇作为南水北调遗址保存的思路。

驱车行驶10分钟,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座复建的古均州棂星门,据当地村民讲这是古均州的象征,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行走在新集镇,仿佛穿越时空。

古朴典雅的小镇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赏心悦目。那古香古色的建筑,幽静古朴的河堤,青砖铺地的广场,可爱温馨的幼儿园,曲折多变的电影院大楼,安装自动电梯的卫生院,处处流溢着生活的踏实感和幸福感!

新集镇整体设计参照武当文化的“玄武”形象,建筑延续古均州建筑风格,体现当年明代大修武当山时均州城的建筑文化风格,因地制宜建造出一个“玄武胜境”。新集镇已经拔地而起,4000人陆续迁入位于“核桃园”的新家。在这样一个秋季,这样一个名字最容易让人想起的一个词,就是硕果累累。

走着走着,我突然想起了2012(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类“金质收藏作品”奖中的一张照片:那是一位挥别故乡的老人,他高高地扬起左手臂,右手则攥着一根纸烟。在两顶草帽的映衬下,老人那张饱经沧桑的脸庞,眉头微蹙嘴巴紧抿,眼神中全是割舍不掉的乡情。该作品所关注的对象就是南水北调移民,被拍照的老人是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艾河村的村民,迁入的地方是距离十堰约300公里的荆门市。他是因为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舍弃故土,他的奉献换来的是我们京津地区的清水入户,思源之旅的核心其实应该是向他们致敬!

我们不知道老人的名字,但知道,有7.6万人现在在千里之外遥看故乡风云。同时,还有更为庞大的10.5万人实现了内安,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从均县镇回来,整整一晚上没有入睡,我在想,万顷碧波北送的背后,我们一定要正视18.1万十堰移民的家国精神!我深深感受到,如果说东风公司在十堰这方土地上的茁壮成长体现的是土地包容性的话,那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则是那“利万物而不争”的水的包容性的最大体现。就在这苍茫的郧山汉水之间,汽车工业移民和南水北调移民共同铸就的是十堰这方土地的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