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道德领导理论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道德领导理论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伴随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蓬勃兴起、变革社会下人类价值的多元化发展及自主意识的渐趋觉醒,昔日所强调的以理性、科技、线性、量化为特征的传统领导理论,逐渐转向为以重视意识、价值、道德、人性、共生为特征的新型领导典范。一种新的学校领导理论――道德领导理论应运而生了。

1992年, 美国教育学者托马斯・J・萨乔万尼(Thomas .J. Sergiovanni)首次提出了“道德领导”概念。[1]所谓道德领导,系指领导者以道德权威为基础,建构组织共同愿景与理念,关怀部属的需要与自我实现,激发人性潜力,使部属超脱外在的利益交换,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并基于责任和义务而致力于为组织目标自觉自愿地奉献,共谋组织永续发展的一种领导形态;是指领导者借助专业的和道德的权威,在帮助教师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将学校从一个组织转变为一个共同体,从而最终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过程。

道德领导的基本蕴涵包含以下五个维度。

其一,从领导所依托的组织情境看,学校道德领导产生于作为知识分子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由领导者以自身高尚的修养与使人追随的魅力引领组织成员“以德治校”的一种领导行为或历程。

“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是道德领导理论最基本的一个假说。“学校最根本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本质,应该是作为知识的殿堂,学校是属于知识分子的,为知识分子而存在,并把所有知识加以统合的地方,因此,学校表现出知识社群的特性。” [2]学校道德领导正是产生于作为知识分子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它借助领导者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使人追随的道德魅力以及批判反省的能力,体察学校组织中不合情、理、法的情形,以道德的方式行使领导职权,进而展现正义的勇气,发挥人道关怀的精神,伸张公理与正义,维护人性尊严,在获得学校组织成员的信任、认同与支持后,逐渐发挥对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与领导效能,唤醒成员的热情,感动成员的善心,引领学校成员为达成办学目标作出贡献。

其二,从领导者的权威来看,学校道德领导乃是以道德权威与专业权威为首,运用科层权威、心理权威、技术理性权威的基础,兼顾领导的事实与价值取向,兼顾学校组织效能与伦理性的一种领导行为或历程。

萨乔万尼甄别了领导权威的五种来源,它们分别为科层权威、心理权威、技术――理性权威、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道德权威应当成为一个人的整体领导活动的基石。道德领导理论提出要着重发展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在专业权威之下,教师依据共同的社会化、专业价值观、认可的实践原则以及内化了的专业精神对环境的召唤作出回应。道德权威来自学习共同体的共享的价值观、信仰、理念,承诺和理想的力量。将道德领导置于首位,校长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共同体共享的价值观、信仰、理念,承诺和理想的建设。而这一建设,应通过建树目的(purposing)来实现。在道德领导理论框架内,“领导者的领导者”始终是一个道德领导者最为基本的角色。[3]

其三,就领导的激励力量而言,学校道德领导重视学校组织成员的自我实现,主张引导部属为善而作,而非为物质或精神报酬而付出;重视学校成员的义务感与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认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关系,并非为利益交换而共事,而应透过授权、分享而合作。领导不再是一种控制,而是一种倡导行为,一种建设性的努力。

萨乔万尼提出的激励人们努力付出而达成卓越表现的动机规则包括三种: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及责任与义务。学校道德领导重视人的自我实现,不再只强调内外部动机的激励,主张以高层次的激励引发工作动机,使成员为善而作,而非为物质或精神报酬而付出。学校领导者主要以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共同体的规范、专业理想、充溢的工作状态和团队精神成为领导的四种化身。领导的任务就是创建一种能使领导者与他人紧密连接的道德秩序。他在以高尚的风范与修养影响组织成员,并激发其良知和美德之后,建立起成员对自身职责的义务感,以及在为人处世上的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引导成员自觉认同、承担责任与义务,以“善的就去做”或“做那些‘好’的工作”的心态,自觉地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尽心尽力。

其四,就领导着重的层次而言,学校道德领导着重领导之心的层次,领导者重视对于自身领导哲学、信念与价值观的探索,而非局限于领导策略的运用。道德领导与学校其他领导方式的关系,则有如灵魂之于躯体,是其他领导方式与技术的最高指导原则,引领整个学校运作的风格与走向。

萨乔万尼认为领导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领导之手―― 属于领导的行为与技术,指领导者所从事的行动、所作出的决定,以及运用领导与管理策略所形成的学校方案、政策或工作程序;领导之心――属于领导者所相信、所珍视、所向往以及所承诺的愿景或信念、价值等道德层面;领导之脑―― 属于领导心中所存的信念、价值或愿景等在脑海中形成的心智图景(mindscapes),为经年累月的实践所发展出来的能够指导行动的理论,以及运用理论反省情境的能力。[4] 这三者可以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领导之心塑造了领导之脑,领导之脑驱动了领导之手,对决策和行动的反思又肯定或重塑了领导之心和领导之脑。

其五,学校道德领导的旨趣在于领导者与追随者共同展现生命智慧,共享伦理世界,共创“德行学校”。

学校道德领导在于领导成员的心,亦即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体现。它视校园中的每一分子宛如生命共同体,重视每一个人的独特“所是”(to be)远比外在财富或地位的“所有”(to have)为甚。领导者与成员之间形成默契,共同体悟人生的意义,化作真诚沟通的情操,落实在人际互动的网络中,涵养德性和气节,共创“德行学校”。在“德行学校”中,学校透过相互关联的三个层面,即课程层面、课外活动层面以及机构的支持层面,孕育每位成员的道德成长,全校教师均广泛地在所有课程中讨论伦理学的议题,有许多机会用以展现、示范关怀伦理、公正伦理与批判伦理的实际。学校从一个组织转化为一个有共享盟约的共同体,由一个世俗组织变成一个神圣组织,由一个纯粹被设定去达成特定目标的工具变成一个有德行的机构。领导与部属均具备道德良知,皆能自主学习、自重自律,领导者与部属透过高等教育事业凝聚情感,彼此互信互助、互相关怀,寓工作于生命,全力以赴。

道德领导理论通过拓展理解领导与实施领导的方式背后的价值结构与领导实践的权威基础,唤醒人们对学校领导的道德之维的深切关注,揭示了学校领导作为一种影响他人的过程,是一种展现智慧和价值的创造性活动。道德领导理论对于“以德治校”理论研究和中小学校贯彻“以德治校”思想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对当前我国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道德领导的理论依据学校主要是知识生产和育人的特点,认为学校的本质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它纠正了传统上人们对学校本质是一种组织的理解。在学校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应该拥有共同的目标,并且在这个共同体中大家是平等的,大家一起工作,互相学习,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纵观今日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 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增多,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 以致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学校作为一个影响经济发展、影响终生学习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场所,它更应该是一个共同体。在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把学校看作一个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为彼此服务的场所;应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互相学习,平等处事,一起为学校这个共同体的发展努力。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多给各个学校的校长创造条件,真正放权,把校长的事当作自己应该服务的事;而校长在尽力履行自己职责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商议机构和监督、协助机构,把民主和集中管理相结合,使自己带领的学校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道德领导理论顺应了当今世界范围道德教育向生活的回归的趋势,也决定了在实施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应将道德领导放在首位。在学校这个共同体中,校长的角色定位以后,通过校长的率先示范,教师也会因道德的原因对这个共同体的价值观作出积极的响应,会为这个共同体努力工作。这样,学校校长就不必对教师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控或进行强制的行政命令。相反,要给员工提供宽广的工作舞台,要对他们多进行在职培训和职业生涯的规划,以使他们的工作舞台得到延伸。同时,在这个工作舞台上,大家要互相尊重,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凝聚力强的环境。那么经过一定的周期,学校这个共同体就会呈现出新的文化氛围。在此文化氛围中,领导和所有的成员都会尽力表现和张扬自己,都会为这个共同体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冯大鸣.沟通与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领衔学者世纪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 [美] 托马斯・J・萨乔万尼著,张虹译.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 [美] 托马斯・J・萨乔万尼著,冯大鸣译. 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