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旧城街道的生与死: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形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旧城街道的生与死: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形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街道是城方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体现城市特色,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对北京旧城街道的系统调查和研究?总结出针对特色街道空间研究的理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北京旧城街道进行分类和梳理,进而提出有步骤的保护和发展策略,从而激活北京旧城特色城市空间,

关键词:北京旧城 特色街道 空间

引言

“街道及其人行道,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器官。试想,当你想到一个城市时,你脑中出现的是什么?是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单调乏味,那么这个城市也会非常乏味单调。”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古都,从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到3000年前的西周古城,从秦汉唐北方重镇到元明清辉煌,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和锤炼,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元大都的建设,为今日北京城奠定了基础,大都城的平面是按照“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规制修建的,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明灭元之后,对北京城进行了重新建设,平面沿用元大都的中轴线,北端始于钟鼓楼,南端止于永定门,全长7.8km。明亡之后,清朝统治者完整的保留了明北京城的城池、宫殿、坛庙等整套封建礼治建筑,并修复了毁于战火的建筑,现存北京故宫便是清代重建的。经过明清两代营建,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今天的北京旧城就是明清北京城的延续,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当时种种客观条件所限以及认识上的不足,梁思成、陈占祥提出的完整保留北京旧城,在旧城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所谓“梁陈方案”并未得以采纳和实施,此为北京旧城面貌不复之始。其后经历了、等等历次政治运动,北京旧城遭到严重的毁坏。更严重的毁坏始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旧建筑被拆除,大量的旧街道被拓宽重建。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旧城的破坏业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行为。统计表明,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约3900条,近一两年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六百条的速度消失。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元素之一,在经历了上述种种劫难之后,北京旧城还存在有特色的街道吗?应该怎样从特色街道的保护出发来促进旧城的发展?为此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于2005年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进行“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形态研究”,研究历时一年半,经多次研讨、论证,于2006年底结束并通过专家评审。本项目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近年来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之一。项目负责人为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教授,项目组成员包括虞大鹏、周宇舫、何崴、王小红、丁圆、常志刚、黄良福、韩文强等,分别负责总则以及个案的研究。

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形态研究的理念及方法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依据《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相关内容,确定特色街道的类型、等级和保护发展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相应的特色街道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方法,是为了进一步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效地指导特色街道保护与整治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北京内城街道的整改提供指导性建议。

保护北京特色街道不仅仅是对历史负责,同时也是面向未来北京城市中心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工作。从北京内城的几个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正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阶段,是一个与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交通状况亟需改善的阶段。在这个时候提出对北京特色街道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大片的传统建筑、传统特色空间遭到毁灭性破坏,北京旧城风貌受到严重毁坏。北京旧城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全方位的保护。

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势态,建立全新的研究理念和研究原则对具体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1、研究理念

(1)“整体保护”的理念

街道建设风貌研究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与风貌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其终极发展目标应包含在城市整体发展定位之内。争取在旧城区内从点到系统形成北京特色街区网络,从而最大程度地体现北京的区域特点,使街道成为北京的美好窗口,北京特色街道发展的目的也在于此。经过综合论证、系统考虑,把旧城特色街道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以成为将来北京旧城中相对完整并且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人为本”的理念

街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与城市职能密切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旧城的街道是为人设计,而不是为车而设计的,发展其北京特色街道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旧城本身的物质与非物质环境资源,提升其城市职能和城市生活、文化品质。

(3)“有机更新”的理念

北京特色街道的重点在于保持古都风貌,作为政府从政策上需考虑具体保护措施,而这个保护是建立在传统空间保留的基础上,并不代表保留旧有的落后的生活方式,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在节约型社会的前提下,需对传统街区进行进一步深化细节性调整,使旧城做到有机更新,特色街道的发展结合四合院、胡同的保护能够更好地保证旧城城市职能的良性循环。

(4)“持续发展”的理念

规划设计不仅局限于旧城街道的保护与复原,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旧城街道传统风貌与文化韵味的持续性传承,不仅仅保护旧城街道的外形,更要保护旧城街道的精神。北京城不是一天建造起来的,保护北京城也不是一个短期就能实现的任务和历史责任。在保护发展特色街道的总原则指导下,分阶段发展是必要的。分阶段发展要求建立一个良好的整体规划,而一个良好的整体规划是建立在对有代表性个案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将旧城内有特色的街道进行分类整理、区分等级、研究分布状况都是分阶段发展的前期工作。

(5)“发现-恢复-发扬”的理念

即在北京旧城区内,寻找、发现传统街道空间目前仍然相对保存完整,特点相对鲜明的案例,然后进行针对性、研究型的恢复,继而进行全面性的发扬。在街道空间层面上部分恢复和加强北京旧城的特色空间建设。

2、研究方法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研究方法是科研课题成功与否的基础。关于“特色”的研究是建立在难以量化或者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只能在对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

态两个方面综合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街道特色的研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为了相对科学、严谨的进行研究和探索,本课题在比较学和统计学基础上建立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1)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北京旧城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分析总结形成北京旧城街道特色的物质基础与非物质基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选取街道不同时期风貌的纵向比较和同时期同类街道不同空间特色的横向比较确定街道特色的强弱。

(2)实地踏勘

我们对选取的街道(调查对象)进行详尽的现场踏勘,以下面三种方法进行调查,以期掌握第一手调查资料:

①设计内容翔实的调查问卷,现场踏勘时针对不同性质的人群进行发放,回收后对问卷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建立本次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②结合现场踏勘对选取的街道建立调查卡片,内容包括街道名称、位置、起止、特色属性、街道历史、现状情况等等。

③在不同时段对选取的街道进行时段性影像记录,包括街道空间形态、建筑形态、街道绿化、街道景观、人群活动等等。

(3)个案研究

选取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例如牛街、南北长街、雍和宫大街等,总结其特色(历史、文化、空间、景观等)、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如何发现、恢复并强化特色街道空间的目的。

古都北京城市空间的现状及问题

北京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空间结构已经基本改变。当前汽车化正在摧毁、冲击着传统的城市街道空间,汽车成为城市空间的主导,街道成为车流、人流、广告牌的海洋,传统街道的空间景观遭到破坏,作为世界著名古都逐渐失去其特色。拓宽的道路为汽车服务,街道过宽且呈开放型,失去人的尺度,失去传统街道空间尺度。以下是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的一些现状问题:

①由于《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制定,对保护皇城范围内的街道有很大的帮助。在保护范围内,一些特色街道还能基本保持现状。

②随着北京内城持续的交通整改,拓宽了不少昔日有特色的街道。拓宽的街道虽然也注意到了保持历史风貌,但多数是简单地符号化北京旧城的风貌。建造一座新的旧城成为不少地区的一个整改原则,比如平安大道的某些段,以及两广路两侧争奇斗艳的新建筑。

③街道尺度的变化,带来城市性质的改变。一些正在整改的街道,虽然考虑了旧城的限高问题,但还是基于对车行交通的优先考虑而产生了不属于旧城风貌的街道空间尺度,过大的街道高宽比带来的是城市街道尺度的巨变,当人们对穿越马路心存恐惧的时候,城市的尺度已经成为汽车的尺度。城市开始失去其人性化的特征。这是目前在北京发生并逐步升级的现象。

④街道建筑风格符号化。一些整改项目在街景设计上以仿古风格作为保持旧城风貌的手法,建造新的仿古建筑。营造布景一样的旧城气氛是对北京特色街道的一个严重冲击,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而言,以往的时代是无法简单重演的。只有保留,保护才能真正对得起历史。

⑤很多旧城街道正在面临着功能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旧城内居住人群结构、构成以及年龄、教育程度等的改变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给北京带来大量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⑥色彩混乱也是目前北京街道的现状。北京在人们的记忆中,是红色大墙、黄色屋顶、灰色四合院组成的城市。今天已经不再是这样一个面貌了,中性的色彩正在消失,代之以过度刺激的色彩,无论是广告,新开发的居住建筑,都以醒目的色彩使自身形象突出于它人,结果城市的色彩日益混乱、不协调、不优美。

⑦街道景观元素没有整体感。标识系统识别性差,且无统一设计,休息座椅,垃圾桶、报亭、电话亭等城市家具缺乏设计,与旧城风貌不统一。绿化系统相对单一,缺乏绿化景观层次。街道内停车,影响交通及景观。

⑧街道中城市基础设施应继续改善,如电线杆无规律设置,变电箱随意摆放,空调放置无遮挡等导致街道景色混乱。

选取及界定北京旧城特色街道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确定不同街道的特色,如皇城风貌、传统居住,传统商业、历史文化、休闲旅游、民族风情、近代建筑特色等,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强化不同街道的特色,包括空间形态、文物古迹,文化传统、功能业态、绿化配置、民俗风情等,做到不同的街道具备不同的风格特点,体现北京作为古都和首都的文化内涵:兼收并蓄而且特色鲜明。

1、特色街道的界定

“特色”的研究很难在绝对精确的量化或者标准化基础上进行,只能在对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综合对比的基础上客观进行,街道特色空间的研究面临同样的问题与困境。因此,本课题从街道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出发、综合考虑,确定以下特色街道的选取和分类原则

①体现都城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内涵;

②相对完好的保存传统空间形态;

③浓郁的传统建筑风貌;

④具有丰富而真实的历史信息;

⑤有价值信息载体的密集度高及空间连续性强;

⑥富有特色的街道活动内容。

符合上述六点中任何一点的街道都可以确定为特色街道。

2、特色街道的选取

按街道特色程度分为特色与准特色两个层次。特色街道完全符合选取原则;准特色街道基本符合选取原则,但经规划控制发展,将来有条件形成特色的街道。

如以特色内涵来分,为如下类型:

(1)皇城风貌特色

皇城范围内,以紫禁城、景山、“六海”等皇家建筑与园林构成街道主体建筑与环境,形成区别于旧城其他地区的皇城风貌特色。如紫禁城周边的景山前、后、东、西街等。南北长街、南池子、北池子、长安街(部分)、东皇城根大街等。

(2)传统居住特色

旧城区内以王府、民居为街道主要建筑构成,体现传统居住空间与街道的关系。如南北锣鼓巷、新文化街、柳荫街等。

(3)传统商业特色

旧城北部商业突出老北京规划“前朝后市”的特点,以鼓楼周边地区最为繁华,以鼓楼大街、烟袋斜街最有特色:旧城南部以前门大栅栏为代表,主要由于区位优势自然形成,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为最具老北京特色的市井民俗文化活动区域。

(4)历史文化特色

东西琉璃厂街、国子监街。

(5)休闲旅游特色

在历史上即为皇家休闲游乐的场所,具有良好的景观与空间环境尺度。如后海沿岸街道。

(6)民族风情特色

反映北京旧城民族聚居地区街道风貌及民俗生活特色。如牛街。

(7)近代建筑特色

体现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及

与国际社会交往的历史,在近代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出现的建筑群落空间特色。以东交民巷为代表。

对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的统计及分类

以特色街道和准特色街道构成北京旧城城市风貌的街道系统,基本上可以分为皇城风貌特色街道、内外城特色街道、区间特色街道三个层面。

1、皇城风貌特色街道网络

以皇城边界街道、紫禁城周边街道及南北、东西连接街道构成核心特色街道网,即皇城风貌特色街道网络。

(1)皇城边界街道

地安门西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北河沿大街(东皇城根北街)南河沿大街、长安街、府右街、灵境胡同、西皇城根南街、西皇城根北街。

(2)紫禁城边街道

北长街、南长街、长安街、南池子、北池子、景山前街。

(3)内外连接街道

地安门内大街、景山后街、景山西街、景山东街、西安门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

2、内外城特色街道网络

由皇城边界街道向外延伸,与“两纵”、“五横”、“中轴”相连,并最终与二环快速交通相连。构成快速通道性质的特色街道网络。

(1)“两纵”

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西四北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单北大街、宣武门内大街、宣武门外大街,

雍和宫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东单北大街、崇文门内大街、崇文门外大街。

(2)“五横”

德胜门西大街、德胜门东大街、安定门西大街、安定门东大街:

平安大街“两纵”之间街道:

朝阜路所含所有街道,

长安街“两纵”之间街道:

两广路“两纵”之间街道。

(3)“中轴”

旧鼓楼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永定门内大街。

3、区间特色街道网络

在上两层次街道网络基础上,通过区间街道延伸、将本区域或其他区域内有特色的街道串接,并通过区间道路网络进一步联系旧城内最具特色的胡同、步行街,形成更大范围的街区特色。

区间特色街道赵登禹路、平安里西大街、德胜门内大街、鼓楼西大街、鼓楼东大街、交道口东大街、安定门内大街、交道口南大街、正义路、广安门内大街、牛街、南横西街、南横东街、虎坊路。

4、特色步行街网络

在保护区内,交通量较少甚至无机动交通,街道尺度比较宜人,历史文化信息较为丰富,适于步行街设置,该部分是北京旧城最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组成部分特色步行街,如 国子鉴街、烟袋斜街、陟山门街、东交民巷、东华门大街、定阜街、前海西街、什刹海周边街道、琉璃厂东街、西街等大栅栏地区步行街道、鲜鱼口街等前门地区步行街道等。

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的保护及发展策略

1、特色街道沿街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

(1)修缮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包括控制性保护古建筑)。严格保持建筑原样,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仅对个别建筑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缮,修复原有建筑彩画及色彩等,达到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效果。

(2)改善

对一般性历史建筑。在保护其原有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修旧如故前提下,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市政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建筑质量。

(3)更新

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和质量极差的建筑,采取拆除后建设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建筑。

(4)拆除

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建筑质量极差以及临时搭建的建筑。拆除后建设绿地以及相应的公共空间。

(5)保留

专门针对与传统风貌有冲突但建筑质量较好的一般建筑。保留后采取降低层数以及遮挡装饰等手法进行保守性改造。

2、特色街道绿化及设施保护与更新

(1)沿街绿化

①强化特色街区边界的绿化,形成沿特色街道的条状绿化;

②利用拆除的建筑用地设置开放型绿化广场;

③利用街道交叉和转角处或者拆除的建筑物形成小型街坊绿地;

④强调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小环境,如文物建筑周边绿地等;

⑤鼓励沿墙种植攀援植物,形成垂直绿化;

⑥强调对古树名木及原有大树的保护。

(2)道路设施

①整理保护标志性空间认知点,使之成为集中反映特色街道和标志的典型景观点,成为观赏、游憩场所;

②完善路名牌、路灯等环境小品的设计和设置,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厕、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应具有地方特色,使细部环境构筑物形成体系,烘托出特色街道的独特韵味;

③对现状道路设施,如路灯、座椅、电话亭、广告牌、公交车站等进行合理改造和完善,将原有电线杆、有线电视天线等有碍观瞻之物去掉,结合市政设施建设,彻底改变落后局面;

④对人行步道的铺装进行设计和改造,结合特色街道的不同风格和传统,铺地应采用传统铺设材料和方式,以石板、青砖和碎石为主,以符合不同特色街道气质特点同时强化特色街道的文化氛围和传统特色。

3、特色街道空间网络的形成

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网络的恢复与建设应该稳步、有序地进行,先从最急需保护、恢复的街道入手,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形成完整的旧城特色街道空间网络。

因此,根据调查结果,建议优先完善如下街道(30条):

①皇城风貌特色:北长街、南长街、南池子、北池子、景山前街,共计5条。

②传统居住特色:柳荫街、前海西街、新文化街,共计3条。

③传统商业特色鼓楼大街、前门大栅栏街、烟袋斜街,共计3条。

④历史文化特色:东琉璃厂街、西琉璃厂街、国子监街、雍和宫大街,共计4条。

⑤休闲旅游特色前海南沿、前海东沿、前海北沿、后海西沿、后海北沿、后海南沿、羊房胡同、东明胡同、西海东沿、西海北沿、西海南沿、西海西沿,共计12条。

⑥民族风情特色:牛街。

⑦近代建筑特色:东交民巷。

在完成上述30条特色街道建设的基础上,建议完善更大规模的特色街道空间网络系统,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完善由如下58条特色街道构成的空间网络系统并最终形成完整的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网络系统。

①皇城风貌特色:景山前街、景山后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南长街、北长街、南池子、北池子、长安街(部分)、东皇城根大街、西皇城根南街、西皇城根北街、北河沿大街(东皇城根北街)、南河沿大街、府右街、灵境胡同、西安门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共计21条。

②传统居住特色:南锣鼓巷、北锣鼓巷、柳荫街、前海西街、鼓楼西大街、德胜门内大街、赵登禹路、新文化街、广安门内大街、南横西街、南横东街、南新华街,共计12条。

③传统商业特色鼓楼大街、烟袋斜街,前门大栅栏街、地安门内大街、鼓楼东大街、菜市口大街、前门大街,共计7条。

④历史文化特色:东琉璃厂街、西琉璃厂街、国子监街、雍和宫大街,共计4条。

⑤休闲旅游特色前海南沿、前海东沿、前海北沿、后海西沿、后海北沿、后海南沿、羊房胡同、东明胡同、西海东沿、西海北沿、西海南沿、西海西沿,共计12条。

⑥民族风情特色:牛街。

⑦近代建筑特色东交民巷。

结语

北京旧城保护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内容,旧城特色街道的保护与发展对旧城特色的存亡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通过对旧城特色街道的界定、选择以及分类,将旧城特色街道系统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进行保护和更新,直至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系统,从而拯救北京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拯救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北京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