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重在精心设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重在精心设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设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则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问;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25-2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下面笔者以《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教学程序的设计为例,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在情境引入中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高于现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如果脱离生活现实谈数学,那给人感觉往往是枯燥的、抽象的。因此,在新课引入时,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选修1-1教材中,求椭圆的定义和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我在教授这一节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情境:(圆的新定义——一个新视角)

已知一曲线是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二分之一的点的轨迹是什么?(课本第79页例5)

学生利用求动点轨迹的一般方法,通过计算得出曲线方程为:x2+y2+2x-3=0即所求曲线是以点(-1,0)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

教师设疑:(顺着思路设疑,提出问题)如果改变命题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改变定点的坐标,或改变距离的比,曲线是否还是椭圆呢?(这是指导解题后的反思:能否将这一命题一般化?)

问题 在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比是常数λ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学生简述解题思路,教师归纳,师生共同完成:设F1(-a,0),F2(a,0),动点M(x,y)得出化简后的方程为:(1-λ2)x2+(1-λ2)y2+2a(1+λ2)x+a2(1-λ2)=0讨论得出:在同一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比为一个不等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

这样解决了学生感兴趣但又模糊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创造了乐学的氛围。

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结:这是否可以作为圆的新定义?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总结)

这是圆的一个新定义,姑且称其为圆的第二定义,第二定义尽管形式上比原定义更复杂,但其定义方式与椭圆更为接近,从而揭示了椭圆与圆之间的联系。我因势利导在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变更命题,引出椭圆的概念)

教师设疑:改变圆的第二定义中的关键词,能否产生一些新的命题呢?

学生情绪激昂,列出了很多命题:①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②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③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积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④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差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⑤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教师给学生充分表述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可以说有些命题连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觉得这样导入新课,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起点适当,形式新颖有趣。这样使“枯燥”的要领变得生动、活泼,学生觉得生活实际中处处有数学,觉得数学真有意思,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精心的设问是关键。广义地说,数学的所有方法都是探索法。在数学学习中,具体的解题方法非常多,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还需要我们对各种数学方法对比分析。

这节课提出五个问题导入新课以后,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是这样的:教师:首先研究第一个命题: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学生纷纷动手比划,过了一会儿,有了一些发现:生A:有可能是线段?教师:为什么?生A:如果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恰好等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那么动点的轨迹就是以这两个定点为端点的线段。教师:如果距离之和不等于两点之间的距离呢?(停顿一会儿,继续追问);如果距离之和小于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呢?(学生都露出笑容,显然知道这轨迹是不存在的)如果距离之和大于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呢?(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具体地说,比如:黑板上有两个点A、B,它们的距离是40cm,动点P满足|PA|+|PB|=50,动点P的轨迹是什么图形?(能不能在黑板上画出来?)

我们应该知道,在解析几何没有诞生之前,已经有了圆锥曲线,这一点从〈数学史〉不难验证,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徒手画出椭圆来。事实上,数学史上,很多的数学结论都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发现后再加以论证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体验发现的快乐。组织以上过程的意义是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新授的应用题的结构性,并且经历了推理的思维过程,使思维能力得到了有益的发展。

三、在范例教学中设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强调范例教学理论,要求使学生透过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将生活态度、科学系统性与学生的主动性和谐的统一起来。“范示”本就是数学素养之一,范例教学更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范例教学中,注重设问,挖掘问题本质,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再现、理解、创造和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前面几个问题,在了解了椭圆的基本定义基础上,我提出第八个问题:怎样求椭圆的轨迹方程?

1.问题:如何建立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