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吴锦伟:时间都去哪儿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吴锦伟:时间都去哪儿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和吴锦伟的采访安排在四季酒店的休息厅里,当天正值一场高端的知识产权论坛在这里举行,和周围一群深色西装皮鞋锃亮的时髦外企人不同,他穿着宽松的休闲西服,没有打领带,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质朴憨厚的工程师,丝毫没有锋芒。

37岁的吴锦伟目前在一家从事石油天然气设备制造的跨国企业担任知识产权顾问,工作的缘故要时常世界各地飞,这让他多少露出一丝风尘仆仆的倦意。

在记者之前的印象中,吴锦伟话不多,似乎是一个内向寡言的人,采访前还在思考着如何和他打开话题,而实际情况是,采访中的吴锦伟显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思路清晰,语速飞快,说话几乎不曾停顿,令记者难以插话,几乎一人主动掌握了整个采访。提及此,他笑说,这是做销售时练出来的。

毕业14年,他经历了4次跳槽。

2000年的富士康,他从一个电子专业的毕业生懵懵懂懂地进入半导体行业,从此在IC的路上越走越远:为了解决自己纯工科背景不懂法律的尴尬,他在离开富士康后,考上复旦大学的法律硕士,通过了司法考试和专利人资格考试。在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他做过技术咨询服务和企业法务,在展讯通讯有限公司,他做过IC设计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加拿大一家集成电路反向工程公司,他甚至还做过售前知识产权技术顾问。而今天,他又重新回归企业的IP工作。

“这是追求完美的过程,我试图了解整个集成电路行业,包括上下游,包括其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对于自己频繁的职业变动,吴锦伟这样向记者解释。

而在被问及这同样是否成为影响职业发展的短板时,他有几秒钟的沉默,似乎欲言又止:“我是个内向的人,对自我要求比较高。我想要了解整个行业的运作,也许这样做对职业发展并不好,但我并不后悔。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只是说,这些东西将来是否有用,现在我还不是很清楚。”

采访中,吴锦伟很少笑,即使偶尔的笑容也是转瞬即逝,只有在提到一双儿女和考过电工证、会换灯泡的全能太太时,他才露出憨厚的笑容,有一丝骄傲的味道。

China IP:是否可以说,富士康使你走上了IC和IP的职业道路?

吴锦伟:是的。我是在航空航天类学校西北工业大学读的电子类专业,当时比较好找工作,但是航空类的对口企业大多在三线地区。2000年富士康来学校招人,因为自己是江苏人,觉得离家近,就毫不犹豫投了简历,至于做什么,我也不管了。这一度让我的系主任十分气馁:学校培养你们学电子类的高科技,结果你们一毕业就去开模!但其实我甚至不知道模具是干什么的。

当时富士康准备进军半导体产业,招我们新人进来也是因为富士康计划投资中芯国际的半导体,虽然这个投资计划在最后不了了之,但是对于2000年的大陆而言,半导体还是一个非常新兴的产业。我被分配到电子类岗位,跟着台湾的同事学习专利撰写和专利申请,那时关于半导体专利的书籍都是从国外和台湾运过来的,有些书需要我们翻译,但当时汉语中甚至都没有对应的词语。

因为国内没有半导体产业,好处就是有时间去做一些专利调查,包括一些专利无效的模拟和分析。当时的状态就是,半天写案子,半天学习半导体。后来富士康和中芯国际的投资计划不了了之,感觉自己尚欠缺从事IP工作必要的法律知识,趁着年轻,在富士康工作一年多以后,2002年,我考了复旦大学的法律硕士。

可以说,富士康一年多的工作经历,却定型了我的职业发展。如果不是富士康,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欠缺,如果自己去做工程师,也就不会去学习法律。其实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人生的影响非常重要,中间虽然我离开富士康,但是我去学习了,是为了更好地做这份工作。

China IP:复旦大学的法硕毕业后,为什么没有进入实务界,反而去了咨询服务机构?

吴锦伟:毕业之后,我在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工作,当时是信息委下属的企业。选择这家企业,其实有自己误解的成分。当时我觉得自己写过专利,甚至也做过专利地图,而这家企业在做知识产权交易,我认为如果有人出钱买的专利一定是有价值的,想知道专利到底是怎样使用和转化的。但是工作之后,却发现其实和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出入,实际是在做政府层面的IP产业规划和一般法务工作,有些脱离实际的企业运营。

即使如此,我还是做了一些交易规则的研究分析,也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比如专利预警,也做过产业的调查分析,在当时还是很先进的,但缺点就是没有深入到行业中来。

China IP:那么之后又是如何回归IC的呢?

吴锦伟:2007年,我加入展讯通讯公司,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这家企业在2001年成立,很短的时间就在国内IC业发展的相当不错。这也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全面管理一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范围涵盖专利申请,涉及标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后来又并入法务部做风险管理,根据IC设计企业的特点研究相关的知识产权战略。我在这家公司做了四年,接触了一个IC企业从创业阶段到纳斯达克上市后遇到的形形的IP问题。

电子行业有个特点,上游的企业风险比较小,下游的企业风险比较大,比如很少有商家去找上游企业的麻烦,而做到终端,麻烦最多。当时我们做的是上游产业,麻烦比较少,但是也要做风险规避――如何利用IP去帮助销售,给下游客户做支持,因为下游客户是实际面临威胁的人。

2011年,我又进入UBM TechInsights公司做了知识产权经理,这实际上是一个售前知识产权技术顾问的角色。这是一家很特别的公司,专门做集成电路的反向工程,进行诉前证据分析。我觉得一个企业的IP管理者,一方面要懂知识产权申请维护,这个大多数企业IP管理人员都能做到,另一方面是懂诉讼维权,但这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一般公司都会找外部律师去打官司,对企业IP管理者而言,其实最重要的是发现侵权。因为机构不可能帮你找到侵权,诉讼前的准备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

我在公司做售前技术顾问,对外我是一个销售人员,对内我是一个项目经理。客户有什么抱怨,我要反馈给工程师,然后再给客户解答,需要多方协调很多东西。我觉得这个工作非常锻炼人,要认识不同的形形的企业,了解不同企业IP的管理方式。比如说他们被诉了,要知道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态度,明白他们找证据的时候对于竞争对手的选择,通过一些判断,制定各种不同的策略建议和技术解决方案,当时接触的案子非常多。当然工作也很辛苦,比如和加拿大总部的沟通,因为时差关系,电话会议常常是从晚上11点一直开到半夜2点。

遗憾的是,这家公司因为重新调整全球市场,解散了中国的实验室和相应团队。现在我在一家石油设备公司――阿克工程技术做知识产权顾问,刚入职不久,还在学习阶段。

China IP:售前工作是否对您个人的性格方面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吴锦伟:看多了,自然对自己更有信心,说话也就更坦然。你知道最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策略、方案、预估方面都可以与客户坦然以对。

原本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也曾担心这样的性格对从事法律和管理会有障碍,但是也是在做了销售后就觉得无所谓了。见客户之前你可能非常紧张,徘徊很久都没有勇气进入客户的办公室,但是一旦进去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可怕,销售有时候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你本来觉得压力很大,认为客户会很冷漠,甚至连见面都不愿意,其实事实上不会,双方谈话往往很投机,聊起来也会非常开心,多数情况要比自己想象的好。

China IP:和多数人相比,您工作的跳动性还是比较大的,这到底是一笔经验财富,还是职业发展的短板?

吴锦伟:和我的性格有关吧,我认为这是追求完美的过程。

从富士康到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从展讯这样的IC设计公司到TechInsights做IC反向工程的公司,每家都是集成电路产业链不同的阶段,也是知识产权的不同阶段。在富士康主要是撰写专利和专利检索,申请完后必然要追求交易;而加入展讯是因为发现如果没有实际的企业管理经验,就不能对公司的知识产权策略做更高的思考;在TechInsights,有一部分是企业IP人员最重要的领悟环节,就是活用你的IP,你要知道为什么要申请,哪些申请是真正有价值的。

China IP:那么按照您这样的思路,接下来准备怎么做?

吴锦伟:我现在还在外企,即使成功了,也只是中国区、亚太区,一个局部的区域而非整个公司的成功。如果我能用自己多年所学来帮助一个国内的企业从头开始做,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成功。目前的现实目标是为一家外企从无到有的建立起亚太区知识产权策略,已经有很多人在做这样的事情。而未来更高的追求,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让国内的企业在世界范围取得成功。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理想是需要机遇的,首先你要具备这些知识,然后就是等待一个机会。

China IP:离开富士康十多年了,一路走来,怎样评价你今天的生活?

吴锦伟:基本都很满意,如果要说缺什么,我觉得是缺少一个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工作太过忙碌,常常有一半的时间不在上海,生活看起来似乎什么都不错,但是心里没有那么开心,可能和性格有关。我希望这份新工作能让我有所改变。

而对于职业现状,我有个很客观的评价。我觉得做IP的,如果单从收入来看,可能和工程师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IP,因为现在的视野和工程师的视野是不一样的,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工程师不可能做到所有的方面,做不到全才,但是做IP,每个人都可以是战略家,你的决策可能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China IP:对现在的状态有什么不吐不快的话吗?

吴锦伟:整体的行业还是有点浮躁。以我保守的眼光看,很多人在没弄清这东西怎么玩儿之前就开始做一些事情了,有点欠考虑。比如说,我每次去和客户谈侵权产品分析的事情,客户就会问,如果分析的结果是不侵权岂不是白花我的钱。如果我是专利人,却鲜有人会问,我们申请的专利将来到底有没有别人的产品会用,判断依据是什么?而这正好恰恰是需要问的问题。有些事情在大趋势下,让我们迷失了本意。

另外,我觉得现在行业内高大上的战略多,实际指导企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少。我最近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做了个课件,也到一些地方讲过反向工程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应用。我说这是策略不是战略,就是拳术中实用的一招,不是一套拳法,希望同行听会了就能用得上。如果有人感兴趣,我还想把IC行业内这些年看到听到的一些实用IP小窍门整理一下,有机会和同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