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类第一所太空大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类第一所太空大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们头顶的浩瀚苍穹中,有一座太空大厦在静静地运转,伴随着地球,日升日落,春夏秋冬。

这座空中大厦,就是国际空间站。

这座伟大的建筑,有人称它为人类的第九建筑奇迹。不同于长城、金字塔等建筑奇迹,它不是某个国家、民族独自建造的,而是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包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洲空间局在内的16个国家,共同合作建起了这座天空之城。

国际空间站雏形建成

1998年11月20日,伴随着一团升腾起来的巨大火焰,俄罗斯首先用质子K号运载火箭把建造太空大厦的第一块砖瓦——“曙光”号多功能货舱发射到太空轨道,掀开了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序幕。

半个月后,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将国际空间站的第二个组件——“团结”号节点舱带上太空,并与轨道上的“曙光”号舱成功对接,组成了轨道联合体。

两年后,2000年7月12日,俄罗斯又把国际空间站的第三个组件“星辰”号服务舱送上太空,7月26日与先期入轨的“曙光”号舱和“团结”号舱联合体对接,构成了可以载人居住的国际空间站雏形。

在这两年间,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进步M”号货运飞船先后运送了必需的设备和足够的生活用品,为国际空间站创造了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必要条件。

俄罗斯的“联盟”号载人飞船与“进步”号货运飞船,以及美国的航天飞机,充当了载人运货的主要交通工具,不断把装配国际空间站的居住舱、设备舱、实验舱和桁架、跨梁、太阳能电池帆板等送上太空轨道,由航天员在太空通过出舱作业,像积木式地把它们组装拼接起来,构筑成一座宏伟的太空大厦。

国际空间站有多大?

国际空间站建成后的总质量达到426吨,长108.5米,宽88.4米,内部容积相当于一架波音747大型客机的客舱,能容纳六七个人在上面长期生活。国际空间站造价超过了1000亿美元。

一座流动的天上城市

这座太空城里现在有多少居民?

目前,这座太空城的居民少得可怜,只有几个人,因为这座“城市”的居民是流动的。自2000年11月起,第一批由3名航天员组成的“太空居民”入住空间站,一共有76名航天员到“太空之家”长期生活。

这座城市还是个科学城。国际空间站在轨运行13年,共完成了600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包括生物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空间工艺、空间观测等,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国际空间站要在天上永远呆下去吗?不会的。预计空间站要载人飞行到2020年,航天员将在这座太空之家演绎更多的传奇故事,创造载人航天史上新的奇迹。

太空游客登上国际空间站

在这些太空居民中,有一些是特意到太空观光旅游的,一共有7位。

第一位上去的是个大富翁,年龄已经61岁了。这位名叫蒂托搭的大富翁于2001年4月28日搭乘俄罗斯联盟TM-32号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他在天上玩了8天,欣赏了从未见过的天地美景,过足了瘾。回来后,大富翁心满意足地对记者说:“这趟飞行很完美,实现了我的梦想。”

5年后的2006年9月18日,又有一位女游客前往空间站。这位名叫安萨里的女游客除了拍摄和记录太空见闻,还协助研究人体造血系统在失重状态下的反应等4项空间科学实验活动。

甚至有一位杂技演员到了太空城。这位加拿大杂技演员拉伯利特戴着小丑红鼻子道具,在零重力状态下与自己在地面的孩子视频通话,还做了精彩的滑稽杂技表演。当然,他也有正事——在太空发起了“一滴水”基金活动,呼吁公众关注地球上日益减少的水资源。

在太空打高尔夫球

在太空也能打高尔夫球?

这事千真万确。2006年9月18日,俄罗斯航天员秋林乘联盟TMA-9号飞船升空,到国际空间站上长期飞行。10月23日,秋林出舱站在国际空间站的对接舱外,手握球杆,将高尔夫球击出。这个被他击出的高尔夫球飞到哪里去了呢?它穿越了太空,在两三天后进入了地球大气层,在与大气的剧烈摩擦中烧毁。

在太空留下光辉印记的三位华裔航天员

首位华裔太空行走航天员——焦立中

2004年10月14日,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前往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一次长达193天的太空飞行。

2005年1月26日,焦立中进行了首位华裔航天员天外行走。他和俄罗斯航天员先后飘到敞开的太空,在“星辰”号服务舱外安装了一个机械臂,检查空间站氧气发生器的排气通风口、空气净化器和粒子污染过滤器。然后回到“码头”号对接舱外,安装了3个菌类试验盆和1个生物风险装置。

维修工——华裔航天员卢杰

2000年9月8日,华裔航天员卢杰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升空。在太空中,卢杰和俄罗斯航天员马连琴科一起,带上电缆和维修工具走出座舱,爬上42米高的空间站,用绳子把身体固定在空间站上,在太空中安装电缆和吊杆,连接供电和通信电缆,还安装了一个导航装置,拆除了一个有故障的设备。

清洁工——华裔航天员张福林

2002年6月5日,华裔航天员张福林第7次飞上太空,乘“奋进”号航天飞机到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他的3次太空行走。6月9日和11日,他和美国航天员裴林一起,在先进行的两次太空行走中,在空间站外挂上了对付太空垃圾的金属防护罩,将遥控移动基座系统固定到空间站外的小型轨道车上,并将遥控移动基座系统与轨道车之间的数据、电源缆线连接起来。

6月13日,他们进行了第三次太空行走,分别到空间站“命运”号实验舱外和航天飞机机械臂顶端的工作平台上操作,先卸下机械臂的“抓手”,后拆换出现电力故障的“腕关节”,最后重新接通电缆和其他线路。这些太空行走,共持续了7小时17分钟。张福林顺利地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太空飞行任务。

航天飞机的谢幕飞行

2011年7月8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进行航天飞机的谢幕飞行。这次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1年的给养和大量备件,共计4265千克,包括食品、衣物、科学仪器、备用零部件等。

这些物资设备装在长约6.4米、直径约4.6米的“拉斐尔”号多功能后勤舱里,用来维持国际空间站1年的运行。机上只载有4名航天员,他们除了和站上的6名航天员一起,负责把这些物资搬运到国际空间站上,还要对空间站进行维护,并试验水循环新技术,使航天员获得可循环利用的水。

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加兰和福萨姆进行了一次太空行走。这是囯际空间站建设13年来的第160次太空行走,也是美国航天飞机时代的最后一次太空行走。这次太空行走历时6小时31分钟。他们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员操纵机械臂的配合下,卸下了装在空间站临时存储平台上的故障液氨泵,并将其转移至“亚特兰蒂斯”号的货舱里,以便运回地球。

两位航天员还从“亚特兰蒂斯”号货舱中移出“机器人加注燃料”试验装置,将其安装在空间站外的存储平台上。这个装置将在太空中对卫星进行修复和补给燃料试验,其结果是希望机器人有朝一日能给在轨运行的卫星加注燃料,以便使卫星运行时间更长久,不致成为太空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