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新形势下《品德与社会》教学优化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新形势下《品德与社会》教学优化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实践性、科学性。

关键词:悟行;生活实际;创设活动;信息技术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学生能否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实现知行的统一。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才能实现教育的进一步优化

一、了解教材是前提

《品德与社会》课程有其自身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

二、学生悟行是关键

《品德与社会》主旨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为了“悟行”,“悟”是基础,“行”是根本。因此,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发展品德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防止和克服“能说不能做”的现象,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带着知识去体验生活,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的展现与提升自己的智慧,同时享受创造带来的生活。如学习《诚信是我的朋友》一文后,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再回归社会生活,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如当学生再不完成作业时,当学生做了错事时,可让学生重温课文,引领学生将课本知识带入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明理,学会做人,这就达到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目的。

三、融入生活是根本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在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理论不是纸上谈兵呢?有的老师就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思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这样,品德教学就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优化。

四、创设活动是妙法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于社会》中“行行出状元”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活动效果,探究活动优势,找出问题,在活动中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积极的应变。实践证明,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以活动为基点方能凑效。

五、信息技术添魅力

1.自制软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开始阶段。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采用恰到好处的导入方法,可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预备状态,乐意学习。电教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与相应的电教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情感。在践中,我常常利用电教媒体的声像直接感染学生,切入新课。例如“行行出状元”的教学中,我穿上状元服、戴上状元帽,录制了开场白:“在下状元先生,听说现代社会也有一些人被称为状元,同学们,哪种人可以被称为是现代状元呢?”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营造了浓厚的探索学习氛围。

2.精制课件,突破重点,明理悟道。

明理,是《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依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是什么,并进一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现代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而电化教育具有直观、形象、吸引人的优越性,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安全每一天”的教学中,将一些安全标志制作成动画形式,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3.音像感染,激感,升华认识。

激情,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在学生学文明理的基础上,激发其道德情感,使认识得到升华,产生正确行为的内驱力,为转化为道德行为奠定情感基础.激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一是一首歌,可以是一束鲜花,可以是一封电子邮件……在“家庭因我更美丽”的教学中,课堂行将结束时,我播放了歌曲《我爱我的家》,使学生感情收到了渲染,得到升华。

总之,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育人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沈晓敏,[韩]权五铉.中国社会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透析DD以人教版和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0 (12).

[2]陈晔.日本小学社会科教材分析及对我国《品德与社会》教材设计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