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也要风雨也要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编排中,文本阅读是主体,写作只是阅读模块的附庸;阅读教学多,写作教学少,比重失调。教师阅读教学目标相对狭隘,作文课教学无序无为,学生阅读不会,作文不美。本文探讨教师怎样整合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写出美文,实现我们当下语文教学所必须面对的现实目标,并进一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长远要求。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有效结合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一份练习试卷到手,很多学生只喜欢做基础题,对于现代文阅读题,多是随便应付,作文则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认为语文复习备考,只有夯实基础有效,至于阅读和写作,就只能听天由命靠发挥了,整个复习过程中,这两大块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高考功利性的角度看,学生的选择可以说是“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做确实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高考分数的手段。可是这对于一个语文教育者来说,确实让人心酸:为什么学生选择抛弃高达80分的阅读和写作?为什么我们在高中三年里学了上百篇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学生还是不会读,不会写,甚至讨厌读,讨厌写?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吗?
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出了什么问题?写作教学又出来什么问题?阅读与写作能否相互合作,成就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变得“也有风雨也有晴”呢?
一、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误区――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以苏教版为例)编排中,文本阅读是主体,写作只是阅读模块的附庸。教师花了大功夫在阅读教学上,阅读教学多,写作教学少,比重失调。再观看学生的每次测试,阅读题总是答非所问或一片空白;写出来的作文空洞乏味,再就是胡编乱造,写出虚假的作文。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思考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第一、阅读教学目标相对狭隘,阅读方法落空。
现在的高考是残酷的,分数的压力是巨大的,所以急功近利、唯分是求的程式化阅读教学很常见。这也催生出学生为考而读、为分而背的僵滞阅读陋习。教师对文章的内容情感、写作意图等都是标准化解读,忽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缺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个性化交流。教师过分强调答题技巧、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却忽视了文章的创作技巧和语言运用是为内容服务的,学生只有形成独立的阅读体验,才能理解文章内在的语言和思维构建。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对文本的情感性认知不够,导致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只能生硬地用模式去套。
当然,我们在强调学生独立阅读体验的同时不是否定教师的阅读指导作用。教师授予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才是现在的阅读教学中最需要实践的。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怎么读”。王荣生说:“怎么读的问题,就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去读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读出些什么的问题。”①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阅读方法,如教学生阅读古诗时遵循“读诗文、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五步阅读法,无所谓好坏、对错,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学生在阅读具体的一首古诗时依然是原来的水平。因为这样的阅读方法缺乏具体的内容,所以,学生无法落实这样的方法,即不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读什么,要读出点什么。
第二、忽视学生阅读经验的获得。
写作需要经验,而经验来源于实践。学生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学生经验的狭隘性,而阅读的经验应该成为学生获得写作经验最重要的途径。可是现在的阅读教学要么把阅读文本简单当作考试的材料,要么当成讲解技巧的工具。淡化了文本“经验”的功能,淡化了它对人的成长功能。文本阅读与学生生命本真状态的暌隔,使学生始终未能进入阅读的积极状态,日久自然生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真正的阅读因该是学生与作者之间进行感情的碰撞与对话。面对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语文教师,学生并没有多少感激之情。因为语文教学不缺少苦口婆心的劝学,不缺少细致入微的分析,只缺少学生的自愿、自主阅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蜡烛,只燃烧自己;而是引路导航的灯塔――既照亮别人,又永葆明亮。
第三、写作教学的无序与无效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孟轲老师曾说,现在的作文课教学无序,教师无为,教学无效,作文无美。教师无为和学生作文的无美,根源应该在于作文教学的无序性上。在作文教学上,大多数的老师没有具体的作文教学计划,只是有一个粗略的写作打算:每周一篇随笔或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随笔当然是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教师批改时就学生作文中反映的问题写一句评语。大作文大多是课堂作文,训练内容和目的都是随机的。这样的作文训练,只能是高耗低效,长此以往,导致学生没积极性,老师没主动性,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由于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和无序性,老师讲评时往往很简单,指导不得要领,流于形式,讲评时往往重复讲评,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他想学的知识,往往会对作文讲评失去兴趣。
二、读的比重应大于做和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再看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是没有掌握写作方法,写起来无中心、无条理;二是胸无点墨,阅读和背诵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差;三是脱离生活实际,缺乏源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所以写作次数本身不会增加学生的信息总量,写作主要属于信息输出行为,在一次次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于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剪裁、组合等,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会有所提高,但是对于信息量、信息结构和精神能量影响不大。学生只有吸收得越多,才能倾吐得越多。多读能不断增加信息量,改变知识结构、拓展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进而获取大量写作素材,下笔时思维就更加活跃。总之,阅读量增加,与写作水平提高是成正比的。学生在读的时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