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南法制报的尝试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南法制报的尝试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新闻报道要努力破解普遍存在的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卢书记的要求和指示,对我们打好新闻舆论宣传主动仗、提升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卢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学习和思考,结合河南法制报近一时期在新闻宣传上的实践和探索,笔者对破解新闻报道“四难”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悟。

坚持正确导向,破解正面报道难,提高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力

今天的大众传媒发展迅猛,资讯传播铺天盖地。媒体对社会大众的这种经常性、普遍性影响,决定了导向问题至关重要。正如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所指出的: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在新闻宣传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受众的心理和需求在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对新闻宣传的要求更加“挑剔”。特别是弘扬主旋律的正面报道,要做到让受众想看、爱看、必看,进而予以相信认可,就必须切实下工夫。正面报道过去习惯于工作成绩的罗列和数字材料的堆砌,给人的印象多是内容枯燥、生硬。必须认识到,正面报道也要有丰厚的思想内涵,有生动的典型事例,有鲜活的人物形象。

用第一手材料说话,用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刻画主题,是做好正面报道应该坚持的手法。此前,河南法制报曾经策划了一个“走百县、看平安”系列报道活动,编辑部派出记者骑自行车下去采访,深入到城市街道和乡村的工厂、学校及基层单位,和政法干警与普通群众促膝交谈,把真情实感写进报道。这种“入深水、抓活鱼”的宣传方式,使新闻报道内容生动活泼,真实可信,面目清新,主题鲜明,个性彰显,宣传效果十分明显。

发挥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制造视角冲击力,也是我们破解正面报道难的一种尝试。2008年,结合贯彻落实《平安河南建设纲要》,我们重磅推出全省政法综治工作正面报道――“平安河南巡礼”,从省里表彰的政法工作先进集体中选定了60余个县(市、区、单位)作为报道对象,确定每篇报道发一个整版。该报道持续半年时间,共刊发“平安河南巡礼”62个整版。在写作方法上有情景剧式的,有镜头实录式的,有章回体的,有日记体的,有解读体的,也有对话体的。这组报道全面深入生动地反映了我省平安建设和政法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该系列报道被评为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一等奖。

坚持改革创新,破解典型宣传难,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动作用,是我党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新闻媒体在发现典型、宣传典型、总结典型方面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媒体在典型宣传上越来越力不从心,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主要原因是典型宣传出新、出彩难,难以让读者感到可信、可敬、可感、可学。平面媒体在典型宣传的习惯操作上,长于使用“三板斧”:一消息、二通讯、三评论。当然,这“三板斧”也是纸媒的重要手段。在新技术使空间距离变小、资讯即时传播、传输手段多样的今天,“三板斧”的老套路就必须改进,传统媒体更要拿出“十八般武艺”,才能达到连台好“戏”。这就是说,在典型宣传中思想要解放,认识要深化,形式要创新,要因情因势展示出先进典型不同的韵律和不同风格的美感。

近几年来,河南法制报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报道,先后推出了爱民模范警察陈艳芳、全国十佳法官李其宏、全国十佳检察官白洁、全国模范检察官杜东翔、献身反贪事业的反贪局局长陈海宏、“为民法官”郭修江、“亲民警察”段大军、“铁血警察”张宏跃、“反贪女骁将”蒙凡等一批政法系统先进人物典型,推出了全国十佳基层检察院灵宝市检察院等一批政法集体先进典型。

总结我们在典型宣传上的一些可取之处,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个性化是典型报道的生命,只有个性的东西,才能在人脑中注入鲜艳的色彩,留下深刻的印象。典型报道要着眼共性,立足个性,选准角度,写活“这一个”,切忌脸谱化、概念化。与此同时,典型报道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卖得好”。“卖得好”就是要把这些典型报道传播好,让更多的读者在更大的范围内看到这些典型,达到典型报道宣传效果的最大化。一是要做好报网互动。二是注意和典型所在单位形成互动。三是努力获得高层关注,高层领导的支持与肯定,能够进一步提升先进典型的示范意义和教育效果。

坚持实事求是,破解舆论监督难,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卢展工书记明确指出:“舆论监督实际上也是正面报道,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舆论监督有利于我们发现不足、提升认识、改进工作。”卢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媒体舆论监督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为新闻媒体有效开展舆论监督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信心和勇气。

必须明确的是,舆论监督不是包打天下,不是意气用事,不是逞匹夫之勇。媒体要牢固树立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关意识;媒体记者要严格遵守新闻纪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坚持“帮忙不添乱”。帮党的忙,帮政府的忙,帮人民的忙,不制造事端,不煽风点火,不蛊惑人心,不挑动对抗;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上级主管部门对新闻宣传的有关精神和指示,一定要认真领会,令行禁止。要思想上有高度,立意上有深度,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避免一棍子打倒一船人;必须实事求是。要通过深入采访、调查研究,依据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要从法律法规、从党纪政纪、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去分析探究,以达到解决问题、警醒人心、促进工作、有利发展的目的。

在具体的业务实践中,我们提出舆论监督报道要做到“五要五不要”:一要个案不要现象。监督具体的人和事,不能罗织现象,空发议论。二要客观不要主观。只有客观才能保证公正真实,记者在行使舆论监督时应保持理性心态,不能先入为主或感情用事。三要事实不要想象。舆论监督要用事实说话,不能文学性地虚构和想象。“无一字无来历”,这是舆论监督报道的基本要求。四要对话不要对抗。在行使舆论监督时,要相信党和政府,相信人民群众,要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当事人,要通过平等公开的对话了解并澄清事实。五要积极不要消极。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媒体在从事舆论监督时,应抱有积极的态度,力争使舆论监督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而不能为暴露而暴露。

坚持以人为本,破解新闻创新难,提升新闻报道的亲和力

2008年3月以来,河南法制报组织了记者基层蹲点采访大型新闻实践活动,两年来,先后有23名记者到基层政法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蹲点采访,刊发蹲点日记体报道430多篇、长篇调研报告22篇。蹲点期间,我们要求记者与政法干警、综治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亲身感受基层政法工作的难、繁、重和基层政法干警的苦、累、能,把真情实感写进报道。所发稿子篇篇见人、见事、见细节。据调查反馈,该栏目已成为法制报阅读率最高的栏目之一。

实践证明,只有以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不断创新思维、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法,新闻报道才能深入人心,常看常新,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记者基层蹲点采访活动还给了我们如下启示:一是新闻记者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新闻事业的根在基层、在群众中,只有坚持自觉深入到社会生活最前沿,才能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充满生活情趣、群众喜听爱看的精品佳作,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二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要顺应当今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新变化,坚持与时俱进,适应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特点,不断创新报道内容与形式,拓宽报道范围和领域,新闻报道才有可能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三是要进一步改进文风。要善于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说明道理,用细致感人的情节展现过程,用丰富翔实的材料介绍背景;多用鲜活的群众语言,多一些人文色彩,在生动活泼、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才能对读者起到感动和教化作用。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