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邵阳市隆回县人民医院,湖南 邵阳,422200)

【摘要】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对58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GIST发病中位年龄为51岁,男女比例为1.2:1。GIST好发于胃、小肠,主要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CT、B超、一般内镜、超声内镜对GIST的诊断.率分别为40.9%、20.0%、13.5%和53.3%,一般内镜与超声内镜对GIST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大部分研究认为GIST以c-kit基因突变和kit蛋白(CD117)表达为生物特征。因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很多GIST漏诊或被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等。目前仍较少报道影像学及内镜对GIST的诊断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分析GIST的临床资料,探讨多项检查的临床价值,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经过病理组织学证实的58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结果、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其中男32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1.2:1。年龄29~74岁,中位年龄51岁。1.2 病理学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意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抗体为CD117、CD34、S-100、SMA、Desmin。危险程度分级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08年推荐的四级危险度标准,根据病灶的大小、核分裂数及原发部位分为: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螺旋CT、腹部B超、一般内镜(胃镜、肠镜)、超声内镜对GIST的检出率、诊断符合率行X2检验。2 结果2.1 发生部位 胃32例(55.2%),十二指肠7例(12.1%),小肠11例(19.0%),结肠2例(3.4%)。上述病例中,合并肝转移3例。合并肺转移1例,合并腹腔转移3例,胃肠道外间质瘤6例(10.3%),其中肝1例,盆腔2例,腹腔3例。2.2 临床表现 消化道出血19例(32.8%),腹痛14例(24.1%),腹胀7例(12.1%),发现腹部包块7例(12.1%),腹部不适3例(5.2%),呕吐2例(3.4%),体重减轻2例(3.4%),腹泻1例(1.7%),无明显不适3例(5.2%)。2.3 肿瘤标志物检查 35例患者行CEA检查,34例均正常,1例胃部GIST(高危)患者CEA15μg/L,AFP、CA199、CA125均正常范围。2.4 影像学检查 44例行CT检查,39例(88.6%)发现肿块,其中18例(40.9%)提示间质瘤,5例未发现病灶。20例行B超检查,17例(85.0%)发现异常回声团,其中4例(20.0%)提示间质瘤,3例未发现病灶。螺旋CT与腹部B超对GIST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P=1.O0>0.05),同时,两者诊断符合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2.67,P=0.10)。2.5 内镜检查 37例行一般内镜(胃镜、肠镜)检查,29例(78.4%)发现占位性变或黏膜隆起或表面糜烂、溃疡、出血,其中5例(13.5%)提示间质瘤,8例未发现病灶。15例行超声内镜检查,14例(93.3%)提示黏膜下隆起或肿物,其中8例(53.3%)提示间质瘤,1例未发现病灶。一般内镜与超声内镜对GIST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9,P=0.38),但两者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3,P=0.008)。可认为超声内镜对GIST诊断符合率优于一般内镜。2.6  病理结果 GIST患者镜下形态多为梭形细胞,也可有上皮样细胞。可呈束状、栅栏状、巢状排列。57例根据NIH2008年推荐的四级危险度标准进行分级,1例为内镜活检取材,组织少,未能评估恶性程度。57例患者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分别为:7例(12.3%)、21例(36.8%)、9例(15.8%)、20例(35.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见表1。

表1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例2.7 治疗方案 56例行相应手术治疗,其中44例行肿瘤根治术,5例行肿瘤根治术+转移瘤切除术,7例仅行姑息性手术。4例术后行格列卫400mg/d治疗,3例术后化疗。1例胃镜活检证实为间质瘤,直接选择格列卫治疗2个月后死亡。1例超声内镜检查病理证实为问质瘤后未进一步治疗。3  讨论

GIST起源于间充质Cajal细胞。本组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51岁,男女比例为1.2:1。GIST可发生于从食管到肛管直肠的消化道任何部位,但最常发生于胃(60%~70%)及小肠(20%~30%),此外也有发生于胃肠道外的,如腹腔、盆腔、网膜、肝等部位的胃肠道外间质瘤。本组患者最常见GIST发生部位依次为:胃、小肠、十二指肠,与之前报道相符。GIST临床表现多样,多与肿瘤位置、大小有关。本组患者最常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及发现腹部包块。GIST患者中除了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块临床症状的可有阳性体征,其他一般无特别阳性体征。肿瘤较小者往往在行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体检时或其他手术中无意发现。

不同于其他消化道肿瘤患者,GIST患者的血清学、免疫组化染色肿瘤指标均阴性。本组患者行血清学肿瘤指标检查的,仅1例GIST患者CEA升高(阳性率2.9%)。可见一些常见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对GIST诊断无意义,但有助于鉴别诊断。影像学检查能够提示病灶部位、大小、形态、有无转移、与邻近器官关系,甚至能够提示恶性程度。肿瘤直径大于5cm、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包膜强化不连续、分叶状生长,是提示恶性间质瘤的重要征象。本组GIST螺旋CT下表现多为:异常团块状信号影,边界不规则,其内为囊实性病变多见,可有出血、坏死。虽然本组螺旋CT及腹部B超对GIST的检出及诊断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但结合临床观察,CT对较小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率仍高于B超。同时,CT对GIST下一步治疗方案、手术方式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GIST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CT及超声内镜能提高该病的诊断率,确诊有赖于病理。参考文献[1]中国胃肠道间质瘤专家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08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14(8):746-754.[2]胡凤玲,许国强,虞卫华,等.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治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10):776-777.[3]赵海潞,李红芬,王淑琴,等.16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J].中华肿瘤杂志,1998,20(4):3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