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弥合信息鸿沟,共享知识社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弥合信息鸿沟,共享知识社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能力成为人才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生存竞争的基本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相应地成为教育目前面临的紧要任务。它集实践性、应用性、知识性、技术性为一体,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因此,搞好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简单阐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力求通过探索高效的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字: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任务驱动;自主学习;课程整合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手段被公认为现代社会的三大基本技能之一,为此我们国家提出了2020年之前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由此可见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越加突出,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特别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开设时间不长,属于一门新兴学科,但它已列为会考科目。就我校而言,近几年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加大了投资,机房建设在大同市名列前茅,信息技术课的条件越来越好。我校的信息技术课在硬件设备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师生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我们的成绩取得了较大进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到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它不仅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几年我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积累,在做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工作中有如下几点心得:

一、了解学生差异,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体系。从学科的知识层面上来看,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它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但从现有的评价方式上来看,目前还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具有选拔性的评测。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资源因素;二是家庭中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因素;三是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因素。就如我校高一新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电脑,但是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基本都不允许学生玩电脑,接触电脑较多的也仅限于玩游戏,有些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这种情形导致了学生的差异情况。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具体差异,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计划,我在开学第一节课发了一份调查表,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在初中开设过信息技术课程,29%的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主要内容为Windows,Word,Power-Point,58%的学生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中玩游戏、画画、上网、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等,40%的同学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并通过,78%的学生在学习中以讲解为主,90%的同学想听课外或更高一级的计算机知识,26%的同学觉得需要复习和预习,5%的同学以前接解过课本知识以外的计算机知识,7%的同学认为信息技术课学习需要语文或数学等知识。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之间的差异程度确实很大,即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程度的初始差异性很大,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会考科目,即会考是通过性考试,一般不难,而从历年的会考来看,它的难度在逐步提升。从今年的会考选择题中就可以看出难度系数比去年有较大提升,40%左右的题目是书本中没有但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了解的基础知识点。这正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显著特点,它需要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掌握信息技术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反映其操作技能掌握程度。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这一年的课堂教学计划安排中分成三个阶段:初期教学重点放在基础薄弱学生身上,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多让学生上机,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方法,多做一些单一性的练习题。通过大量的练习使这部分学生建立自信心,对计算机不再感到畏惧和害怕。在第二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根据第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和会考大纲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制作相应的练习题库,加强检测。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动手进行实践的机会较多,由于学生有事可做,同时课堂秩序也较好。在最后阶段主要抓好学生的模拟练习和考试系统的熟悉操作,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对会考的题型和分值分布有一个大概了解,要求学生参照会考大纲和会考要求的知识点,逐条对比,根据综合性练习的结果找出自身存在的知识缺陷,进行加强性训练。

二、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分层教学

从前面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各个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受到先天因素、基础知识、主观努力程度的影响。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也是新课程提出的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而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是以任务形式提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讲—练—学生操作实践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将这两种方式有机地进行结合,实现任务驱动下分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的结构进行,对任务进行分层。将任务分成三个层次:任务分别针对优、中、差三个层次,并向学生说明,在完成规定任务后,可以对高一层次的任务进行尝试,而且隔一段时间再进行测试,根据成绩,进行调整。

1.呈现任务

2.明确任务

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不同任务,让其将任务进一步的细化,将这个大的任务细分为每一步,然后再进行解决。

3.完成任务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习的方法和已掌握知识的水平不一样,教师应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允许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可以更好地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以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完善协作精神。在此阶段,教师主要应做好引导工作,把握好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完成任务。

4.任务评价

在完成任务后,由学生推荐比较好的作品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再对不同层次的任务进行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里都能完成教师一布置的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和知识技能,还能使学生不断地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大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富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体现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教法。在会考中也体现了计算机学科必须动手不适于死记硬背的形式。这种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得以实现,对于发给学生的每一个任务,最关注的应该是完成后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如果不进行评价和反馈,那么这个任务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只是学到了部分知识。因为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好的东西,有些是教师无法想到的,同时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每次进行测试都提供两套以上的题目供学生进行隔行考试,以保证考试成绩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然后收集上来进行手工阅卷(也就是一题一题看学生的操作),对于每个学生在做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载,并且对照上一次指出进步的方面,然后将这些内容打印出来以反馈单的形式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做题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在今后操作中应注意哪些知识点,并且对有进步的学生适当地进行表扬、加以鼓励,这会对学生触动很大。

四、加强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学过的各学科的部分知识引入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以各学科知识为背景资料,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任务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良好。同时,把其他学科知识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弱化了信息技术的“技术性”,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他课程,拓宽知识面;对于老师来说,可以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积累经验,从“技术”的权威角色中走出来,成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排头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通过这一年的教学,我感到要教好这一门课,还需要不断地摸索,不断去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去积累经验,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希望大家提出意见。

参考文献:

[1]马宁,余胜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01(1).

[2]吕品.什么是“任务驱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7-01.

[3]吴文虎,冯秀琪.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同煤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