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单位记忆的延续对社区建设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单位记忆的延续对社区建设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单位制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开始通过社区组织来重新构建它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但是目前单位在社会资源的占有量上仍然是优于社区,单位记忆也阻碍着社区认同感的形成,在单位社区开展社区建设不是一件易事。认为打破居民的依赖心理,培养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实现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是在单位社区进行社区建设的一个努力方向。

【关键词】 单位记忆;社区建设;单位社区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市社区建设,是时代变迁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单位社区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又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单位社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是我国一种典型的社区类型,它留有的历史痕迹最为深刻,社区建设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可以说,这类社区的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的单位社区特指在国家宏观社会调控体系下形成的、由国家和单位统一开发的、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集生存和发展于一体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简言之,就是单位和社区一体化。

一、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变

单位制与计划经济体制是同构共生的,国家通过单位组织来整合社会,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我国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社会称为“单位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单位现象和单位意识。不可否认,在特殊的社会形势下,单位制作为一种社会整合形式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单位制的弊端也日益突出,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单位制解体成为必然。新形势下,政府需要重新构建它与基层社会的关系,社区组织的自治性与基层性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要,社区建设也应运而生,传统单位社区及其居民被强行拉入社区建设的浪潮中。虽然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在单位社区中开展社区建设仍面临不小的困难,单位制对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不可能和新建的社区一样在一个崭新的环境中迅速地开展社区建设工作。

在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变过程中,不论是宏观层次上的的国家整合方式,还是微观层次上的个人诉求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宏观上来看,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一方面迫使政府转变其整合社会的方式,不再通过单位而是通过社区连结国家与个人;另一方面又迫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剥离它管理社会的职能,终结“企业办社会”的历史。从微观上看,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改变了居民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他们更追求自由与被肯定,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获得在单位中得不到的认同。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有很多事实也证明单位社区在失去了单位的支持后,一时无法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单位社区中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不能搞一刀切,急于求成。

二、单位记忆的延续与社区记忆的空缺

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变不会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单位制的消极作用在很长时间内仍然会影响社区建设的进程,尤其是单位记忆作为历史的产物仍然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会顽固抵抗社区建设的进程。与单位记忆的延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区记忆的空白,“社区”的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没有留下什么记忆痕迹,这无疑加大了社区建设的难度。“单位记忆”特指单位人对单位制时期管理社会的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记忆,以及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单位意识,它们在当前社会中依然存在并发挥消极作用,对社区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应地,社区记忆可以理解为居民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社区的记忆,以及独特的内化为居民行为的思想观念和认知习惯,它是形成社区认同感的重要基础。

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变迁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单位记忆尤为突出,因为它承载着单位人的话语体系和思维习惯,并潜移默化影响着行为方式。由制度经济学家诺斯首先提出来的路径依赖理论,主要是描述过去的制度对现在和将来所实施的制度,人们过去的行为对自己现在以及将来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具体说来就是,过去采取单位制制度,由单位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事务的行为会产生一种“惯性”,人们当前及将来的选择会受到这种“惯性”的影响。依托单位组织形成的单位记忆不可能一下子消失殆尽,新建的社区记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替代单位记忆。可以说,单位记忆的根深蒂固和社区记忆的空白缺失使得单位社区的社区建设工作步履维艰。

三、社区认同形成的难点

在“单位中国”的背景下,政府垄断所有的社会资源,使得社会缺乏必需的各类资源,社区自主发展成为不可能。同时政府又将这些社会资源的大部分直接投入到单位中,极少投入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福利事业中,这必然会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社区服务、管理职能无专门单位承担――各组织单位自办以满足此类需要――社区对服务、管理等职能单位的有效需求减少,使这些社会服务部门得不到发展。社区中的各类基础设施都是在单位多年“办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建设和完善的,在居民的记忆中这些设施都是归单位所有,而且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单位全可以满足,如交电费、水费、暖气费去后勤集团就可以,不用跑到别的地方办理。单位功能的多元化强化了个人对单位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产生了强烈的单位意识,长此以往,这种一种单位意识就不可避免地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成为人们的行为趋向和规范。尽管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单位制趋于解体,过去由单位承接的社会职能被剥离出来,由社区加以承接。但是单位制并没有完全解体,在这一背景下的社区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就是资源问题。在单位与社区的博弈中,单位仍占绝对的优势,依然全面占有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社会资源。同时社区建设刚起步不久,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单位提供相应的资源,这也给居民造成了单位优于社区的印象。加之,居民没有分清生活角色和生产角色,在记忆中仍然认为获得单位身份理所当然就会获得社区身份,自己所需要的资源都可以在单位中得到满足。居民往往只投身于单位活动,而不参加社区活动。如在社区选举中,在职人员的低投票率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加大了社区建设的艰巨性。

四、社区建设的努力方向

1991年国家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并在全国各个城市广泛开展社区建设运动,社区脱离单位是进行社区建设的一个前提,但是在单位社区中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容易造成社区管理上的混乱和居民心理上的不适。尽管社区建设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单位制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消去。由于高度的同质性,加之又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单位社区中的居民所面临的生活问题以及利益诉求基本都是相同的,都习惯通过单位来解决和实现,他们对单位的依赖性并没有削减。可见,建立有效的社区制关键在于打破依赖心理,培养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实现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社区成员的单位记忆阻碍着社区认同感的形成,在单位记忆与社区认同的这场博弈中,毫无疑问单位因其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福利模式使得单位仍然是单位社区居民的怀旧对象,社区也因其自身服务,设施的不健全而问题重重,社区认同感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单位记忆与社区认同的这场博弈是一种动态博弈,单位记忆会阻碍社区认同的形成,同时逐渐积累的社区认同会削弱渐远的单位记忆的影响力。

社区的公共设施、组织的各类活动等都会进入人们的记忆空间,形成关于社区的专门记忆,这是形成社区认同感的重要基础。当然这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需要明确他们在社区管理服务中的主人翁地位,不能仅仅认为这是政府和居委会的事情,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并融入社区活动中,形成“我属于这个社区”的强烈意识,完成单位人到社区人身份的转变,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的浪潮中。

参考文献

[1]张丽梅.社会调控体系下单位社区发展研究[J].规划师.2005(10):88~91

[2]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陈华珊.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1):94~108

[3]张鸿雁,殷京生.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社会结构变迁论[J].东南大学学报.2000(4):32~41

[4]李汉林,渠敬东.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