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寻平衡的兔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寻平衡的兔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厄普代克的成名之作《兔子,跑吧!》中的男主人公兔子一直是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用弗洛伊德人格论对其人格和行为进行分析,从兔子的自恋情结、性冲动、两性关系、家庭危机四方面来看表现在主人公兔子身上突出的强烈的本我和弱化的超我。本人认为兔子在追求幸福时之所以失败,一方面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原因,更重要的是: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难以平衡,是造成悲剧性人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兔子 自我 本我 超我

[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76-02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是美国当代文坛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一生两次荣获普利策奖、一次国家图书奖、一次美国图书奖及三次获得全国书评家奖,他被誉为同时代人中最富天赋的严肃作家之一。1960年他出版了第二部小说《兔子,跑吧!》,这部作品是“兔子系列”小说中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同一个中心人物“兔子”哈里的人生历程,通过他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兔子,跑吧!》中的主人公哈里,是厄普代克塑造的成功小说人物之一。小说以“兔子”逃跑为线索展开。小说讲述了兔子在生活中不断地逃跑,追求心中理想的生活,却又不断地陷入道德危机的过程。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解读小说《兔子,跑吧!》中主人公哈里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反映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平衡对于人们的影响,从而揭示上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及其表现内容。

一、强烈的本我

哈里强烈的本我体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性格上。他的自恋是构成其行为的内因。下面我们从哈里最擅长的篮球和两方面来看他的强烈的本我。哈里有过一段辉煌的篮球历史,是校内最优秀的球员之一,这段辉煌的历史使他产生一种自恋情结。然而,贾尼丝在生活中懒惰、愚蠢、嗜酒如命,没有尽到家庭主妇的职责,令兔子对其婚姻状况极其失望,“他走到衣橱那里,把刚才整齐地挂起来的外衣取出来。这好像只有他才是讲究整洁的人。身后房间内,简直一团糟――装鸡尾酒的杯子里满是污浊的渣滓,堆得满满的烟灰缸在椅臂上摇晃,地毯皱巴巴的,纸面光滑的板纸堆岌岌可危,小孩的玩具东放一个,西塞一个,有的破旧不堪,这里露出玩具娃娃身上的腿,那里躺着一张折起来的纸板,上面贴有剪下来的早餐盒上的图案,暖气片下灰尘已经裹成绒团,屋内一片狼藉。――这一切恰似一张正收紧的网,附在他的背上。”(Updike,1987:17)这种混乱的生活,时常使兔子感到厌倦,他眷念昔日生活的辉煌,对于现在生活的失望,让兔子感觉到“家”是一张将其困住的网,没有让他幸福和满意,而是牵绊住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此外,他们的性生活也不够和谐,他将其婚姻称为“二等生活”,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的篮球水平是第一流的。真的。可是,只要干过点一流的事情,不管你什么事儿,再要去干第二流的事情,就会觉得没有趣也没有劲头了。”(Updike,1987:145) 从哈里的这段话中不难体会到:哈里是个理想主义者,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然而现在的生活与过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他目前的生活处于抛物线的下行阶段,从体验“一流的”感觉到如今生活的枯燥。与过去的完美生活相比,现在的状况没有让哈里感到任何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兔子有着成功的过去和失败的现在,现在和过去之间的落差使他难以满足现状。这种源于本我的强烈自恋情结导致了兔子对婚后生活的失落感。所以哈里不断听从本我,凭借着本我寻找自己的梦想,他不断地逃跑,去追求自由、追求新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强烈的本我意识还表现为哈里对生活的自信。他所认为最好的就应该像他与初恋情人玛丽・安在一起时一样:“他想起了个玛丽・安,每当他打完球,感到疲劳、四肢僵直和疲惫不堪时,总能看到她站在校训牌前的台阶上……她总是怯生生的样子,不敢有什么动作,他则大胆得多,必然是个胜利者。他以进攻者的姿态出现在她面前,这种感觉打那以后就不再有了。同样,她是女人中最令他满足和快乐的,因为她给予他的最多,云雨过后,她总是精疲力尽。”(Updike,1987:260)

兔子在玛丽・安那里得到的符合他追求自我满足、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心理。他的这种心理导致他的人生就是为了要满足他自己的需要,他不会为别人想太多,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的想法,于是便没有责任感,随心所欲地跑掉或者归来。他忍受不了生活中的不如意,觉得自己是最好的,自然所做的什么事情都是最好的,不然就会产生失落感。所以当妻子贾尼丝无法给予他想要的激情生活的时候,他完全不顾她已怀孕在身的情况,选择离开她,跑去鲁思那里寻找刺激。强烈的本我中蕴藏着性冲动和自恋情结,并驱使人按照“快乐原则”办事,因而主人公哈里在需要他承担责任的时候,选择逃跑,即一走了之的方式来面对问题,而非按照“现实原则”解决问题。

二、迷失的自我

小说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处于艾森豪威尔统治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朝鲜战争也刚刚结束,美国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生活稳定,传统的清教思想正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家庭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结婚生子才是正道。然而经济的繁荣无法掩盖人们内心的骚动与不安,人存在的价值问题和人的命运何去何从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书中的主人公兔子也是其中一员,他开始思索自己的生活,对不满的婚姻生活产生迷惘。然而,由于人性的弱点、社会历史背景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兔子在对生活的追求与抗争中注定迷失自我。

由于兔子所处的时代特点,超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超我往往与人们所处时代的道德标准紧密相连,并受其制约。然而超我在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冲动的过程中,也会在不同程度上被人们的生活经历所干扰。这种干扰往往会弱化超我的作用,导致自我失去对本我的控制,人们不断追求本我。小说中由于超我作用的弱化,失去了对自我的约束,兔子在本我的驱使下表现出幼稚、自私的人格,做出许多不负责任的事情,迷失自我。当兔子的第二个孩子降临时,迫于社会的道德压力和根深于脑海中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似乎超我的作用恢复,兔子回到了贾尼丝的身边,此刻兔子似乎因为作为父亲和丈夫的责任感的觉醒,回归自我。然而回家的兔子依然没有真正“回家”,在本我的驱使下,他不顾及产后妻子的身体状况,再次提出性要求,这是兔子本我的又一次放纵。然而,在兔子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他的自我一再迷失,他选择了又一次的离家出走,最终致使妻子重新酗酒,不幸使新生儿溺水身亡。由于当时社会道德和观念无时无刻地出现并影响着他,超我的作用在兔子的身上有过片刻地停留,然而兔子身上的超我作用已经弱化,并不能约束和控制自我的行为了,自我只是在兔子强烈的本我中不断迷失,难以找到平衡。这种在本我驱使下间接造成的悲剧引发了人们对兔子的严厉谴责。

在举行葬礼时,所有人都指责兔子是造成新生儿身亡的凶手。巨大的压力带来的恐惧感使他难以面对,他感到了深深的愧疚,但在愧疚的同时,兔子的自我还是迷失在本我中,他并没有承担责任的想法,他选择自我的解脱,于是再一次选择了逃跑。兔子自我的一次又一次的迷失注定了他悲剧的人生。

在生活中兔子不但伤害了妻子,而且对鲁斯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哈里把鲁斯当成了欲望发泄的工具,正因为鲁斯顺从地满足他的欲望,哈里才委身于鲁斯的“避难所”。每一次兔子因为压力选择逃跑时,对于兔子来说,鲁斯都是最大的安慰。然而从哈里与鲁斯的相识到分手,兔子在本我的促使下,自我不断地迷失,哈里从来没有想过给予鲁斯婚姻,当鲁斯怀孕时,哈里不愿承担责任,不愿再一次被婚姻的牢笼所束缚,承担应有的责任,再一次选择了逃避。哈里在贾尼丝和鲁斯之间游走,来逃避生活中的责任。

三、结语

通过弗洛伊德人格论来阅读《兔子,跑吧!》,首先我们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作者在刻画兔子的人格和行为的成功之处;其次我们可以理解社会历史因数对人们心里和行为的影响。小说悲剧的结尾表明,追求完美生活的兔子在与命运和生活的抗争中是个失败者。表象上看:哈里似乎通过本我的实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这种生活构建在本我基础上,缺少超我的监督和自我的调节,因此很难经得起考验。对于哈里来说,强烈的本我和弱化的超我,使其自我很难在其中达到平衡。在哈里身上本我起主导作用,哈里的自我想要约束本我,引导本我回归道德轨道,然而哈里笼罩在恐惧中,超我的作用不断弱化,超我无法引导自我与本我抗争,超我作为人格中道德的化身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能力。由于失去超我的约束,哈里在本我的驱使下表现出幼稚、自私的人格,做出许多不负责的事情。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失败不仅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压力,其人格和行为上的缺陷:不善于通过自我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国的中产阶层正面临种种问题,希望能给他们带来启示,减少他们在未来生活中的精神方面的困扰。

【参考文献】

[1]厄普代克(著),万正方(译).兔子,跑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索金梅,郝蕴志.失败的抗争者:《兔子,跑吧!》中的人格与行为分析.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3月.

[3]冯东云.“兔子”的形象分析――评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跑吧!》.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

[4]董文胜,张宜林.圆与网:梦境与困境.国外文学,1998

(3):52-56.

[5]郭英剑,王弋漩.约翰・厄普代克研究在中国.外国文学,2005(04).

[6]廖丽玲.《兔子,跑吧!》的精神分析.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3).

[7]曾艳.用精神分析法解读《俄亥俄的温斯堡》.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3).

[8]王建新.“退化”・“反成长”:《秀拉》中男性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长江学术,2010(01).

[9]朱宝凤.托尼・莫里森《宠儿》人物形象的精神分析.作家,2010(12).

[10]尹晓琴.寻找失落的自我.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4).

[11]杨黎迎.寻求自我――对《秀拉》中女性角色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