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特征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性,当务之急是把握枕业市场特征,拓展就业工作途径。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与高校应该共同致力于优化市场环境,如建立就业信息网、调整课程和专业设里、强化就业指导、规范用人机制等。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市场特征就业市场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已引人市场机制,新的就业机制已逐步为社会和毕业生所接受。但随着高等学校学生就业体制的转变和就业市场竟争的加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所以,当务之急是把握就业市场特征,拓展就业工作途径。
一、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
自主择业政策的施行,改变了计划体制下传统的就业模式,推进了学生就业进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自主选择的市场化阶段。从统包统分的毕业分配方式到初步建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分配呈现出以下四个发展变化特征:
(一)政府:从制定计划到提供服务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毕业分配,政府在高校学生就业中发挥的职能是:制定计划,决定学生工作单位的地区分布与行业分配。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政府的职能是:以政策为主导,提出毕业生就业的方向性意见,引导毕业生朝政府指导的方向流动。进人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阶段,政府的基本职能转人就业服务阶段,如政府专门为毕业生建立人事制度,破除了毕业生和单位的人身依附关系,养老保险、职称评定等都可以通过人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解决。人事制度给予毕业生充分择业的自由,使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时没有后顾之优,从而使毕业生就业的范围更广、机会更多、方式更灵活。
(二)高校:从分配管理到提供指导
统包统分的毕业分配阶段,高校的职能是:进行分配管理。学生的去向全由学校的学生主管领导或辅导员决定。自主择业的就业市场化阶段,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以学校为中介推荐就业,学校的任务是进行就业指导,因为毕业生初次就业,时间性强,群体性强,加上他们年轻、缺少经验等,这就要求学校做大量教育和指导工作,以学校为中介推荐就业,学校既可以把用人单位可靠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又可以把学生的综合表现情况提供给用人单位,供需双方都可从容地双向选择。
(三)学生:从被动分配到自主选择
在计划分配体制下,毕业生就业只是等待分配,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自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政府建立与完善人事制度,大学生择业观以及择业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已从依赖于国家“统包统配”、“包当干部”的思想转变为自立自强、自主择业的独立意识。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志向,从一个单位部门转到另一个单位部门。
(四)企业: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在计划分配时期,毕业生能否分到好的单位,往往不是以个人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为依据。就业市场化后,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实际是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较量。要想成功就业,获得理想工作,在学校期间就必须刻苦学习,自觉按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实用技能,提高择业技巧,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找到理想的、适合发挥自身才能的岗位。
二、拓展就业工作的主要途径
(一)找准就业市场
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培养方向都不一样。高校要根据本校的特点寻找适合于毕业生就业的不同职业,开辟不同的就业市场,要十分注意市场对象的需求性。毕业生也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长项,找准适合于自己就业的用有所长的行业和岗位。
(二)提高人才质量
高校在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活动中,要把坚守质量、信誉作为实施“营销”战略的重要之举。第一,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质量。从学生进校到毕业要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和教育管理,使学生人人成为“合格品”。第二,在推荐就业时保证质量。一是提供给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档案,内容记载具体,提供的各种证件材料实事求是,推荐意见恰如其分。二是对由学校直接选派到用人单位的毕业生,要坚持公开竞争、择优推荐的原则。
(三)建立就业信息网
一方面要将毕业生的情况向社会、向就业市场作宣传;另一方面要将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信息提供给毕业生,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再一方面,要对已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一定范围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以对在校生的培养和教育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要充分利用毕业生就业供需信息网络,沟通行业间、地区间、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
(四)主动抢占就业市场
在就业网络全面铺开的情况下,谁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掌握的量大,谁就能抢占这块就业阵地。高校应组织力量,全面分析,四处联络,主动出击。第一,动员全校所有教职员工提供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后用信函电话联系;第二,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分布的地理优势,建立信息站或信息点,及时向高校反馈各地就业市场需求状况,以便于研究决策;第三,将毕业生的供给资源及专业资料介绍,汇编成册,寄送到有关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便于用人单位参考选择毕业生;第四,组织力量走出去,了解需求态势,巩固原有就业市场的同时,开辟新的就业渠道;第五,加大学校毕业生的宣传力度,把学校和毕业生推销给企业,然后再建立合适的企业和学校的联系渠道,进一步挖掘就业市场;第六,利用各地校友会,形成就业信息网络,开发就业市场。
(五)优化就业市场环境
要办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公开和公平的择业、选才竞争机制非常重要。因此,政府有义务通过制定规则,优化市场环境,限制违法违规行为,保证毕业生就业的自主竞争得到充分实现。
(六)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高校专业结构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人才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高校应在了解劳动市场的各种需求动态和本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状况的基础上,自主设置合理的专业结构。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自觉按就业市场反馈的需求信息和用人要求,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力争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七)强化就业指导职能
随着就业市场体系的形成,不但在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就业管理机构,而且在政府人事与劳动部门,亦应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和国家颁布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政策文件,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选择合适的职业。
(八)规范用人机制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用人单位有了自主选才的机会和权利。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可以直接到市场公开招聘、择优录用、选拔合适的人才。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逐步规范化、法制化和有序化,用人单位必将形成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此外,这种竞争的用人机制,使用人单位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工作条件,才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总之,在目前就业市场相对疲软、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高校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管培养而不闻“销路”的观念,要树立培养、就业“一条龙”服务的全新观念,结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基础,拓展就业工作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就业顺利进行,完成国家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