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职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中一般将其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本文以染化料分析与测试课程为例,从课程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训练方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过程性考核方式建立五个方面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类课程改革方法和途径。
课 题:本文系“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类别D)研究成果。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如今进行得如火如荼。实践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企业顶岗能力。对其进行改革,切实发挥其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关键作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染整技术专业染化料分析与测试课程为例,探讨其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以求为其他专业实践类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笔者学院染整技术专业主要服务方向有两个,一是染整工艺与管理方向,二是质量控制与营销方向。染化料分析与测试课程是质量控制与营销方向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面向的核心岗位是染化料化验员,迁移岗位是染化料营销员。通过分析岗位主要职业能力需求得出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为熟知染料、助剂的基本属性和应用性能评价指标,会对染料、助剂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应用性能进行综合分析,能够熟练进行染化料助剂的分析测试操作,并能出具规范的检测报告,培养学生进行染化料分析测试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染化料的化验和营销等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基于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精心选择课程内容
纺织品的染整加工过程包括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几个阶段,每个加工过程都不可避免地用到各种染化料,因此正确选择和使用染化料是保证纺织品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知染化料的基本属性和应用性能,并且能够借助仪器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检测和评价,进而正确选择和使用。目前,与染化料接触的企业主要有三类:染化料生产企业、染化料营销企业和染化料使用企业即印染企业。将这三类企业的分析测试项目科学整合之后即可组成该门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训练方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皆围绕化验岗位分析测试工作展开。首先,教师下达小组任务,确认测试项目;小组成员根据参考资料,查找选择测试方法、测试仪器及相关标准,相互合作设计测试方案;小组代表汇报测试方案,教师审查;实训室集中训练,验证、完善设计方案;规范处理测试数据,依据相关标准,出具检测报告,提出使用建议,教师评阅。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方式代替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号召学生通过自学、查找资料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为从事本课程相关工作做好知识准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了团队意识。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实践类课程的重要活动场所是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类实训室,动手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靠的是各种仪器设备。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是实践类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染整技术专业有染整实训室、印染产品质量检测实训室、分析化学实验实训室等多个校内专业实训室,不同功能的实训室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发挥益教益学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为现场教学、生产实践、专业项目实训提供了场所,同时为本课程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的工作环境,有效地完成了学生综合技能培养。
五、建立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
依据当前高职学生学习情况,结合实践类课程特点,该门课程既考察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又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包括常规评价、项目学习评价和技能考核三方面:常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出勤纪律、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学习评价主要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工艺设计与实施能力、拓展能力;技能考核主要检验学生实验操作水平与检测报告准确性。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突出技能的考核方式,可弥补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而理论知识不足的缺陷,肯定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习动力。
紧跟时代步伐,潜心理论研究,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切实将实践类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满意的适应性人才,是高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今后课程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邵改芹.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课程设计[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10).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