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真的存在“天生罪犯”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真的存在“天生罪犯”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国小女孩玛丽,曾残忍杀害两名不足4岁的幼童,在调查过程中,警察惊讶地发现,玛丽虐杀两名幼童并没有任何动机,对她来说这只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而已,她甚至还把杀害幼童的过程写进了日记本里。

在美国,一个名叫杰弗瑞的9岁男孩把一名幼童推进了游泳池的深水区,当幼童在水中挣扎逐渐沉入水底的时候,杰弗瑞居然只是拉过一把椅子后坐在一边观看。事后,杰弗瑞在接受警察询问时解释说,他只是出于好奇,想看看人是怎么被淹死的,并且丝毫不为自己的罪行感到后悔。

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分会的估计,在美国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有人格障碍。而伦敦大学的研究显示在英国具有极端冷酷无情人格的问题儿童的比例可能达到1%。具有这样人格的儿童,有较高风险会做出极端的暴力行为。

而早在1876年,意大利犯罪学家、精神病学家,刑事人类学派的创始人龙勃罗梭就曾发表《犯罪人论》,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类型”说。他认为,这一类犯人由于拥有与生俱来的身体构造方面的特征,必然会走上犯罪道路。“天生犯罪人类型”说问世以后受到了极大的抨击,这种学说本身虽没有实际的科学价值,却为之后科学家们研究犯罪行为指明了方向。我们大多数人都坚信,很多特质并不是后天养成,而是与生俱来的,与此同时,我们不禁发出疑问:“犯罪也会遗传吗?”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项调查似乎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曾经对250个青少年进行了为期长达13年的定期采访调查,从他们的高中时代一直延续到30岁左右。在调查中,被调查者的在社会中的表现、其亲生父母的生活背景与犯罪记录等诸多因素都被考虑在内。最终的结果是,如果被调查者的亲生父母有过犯罪经历,那么他们孩子的犯罪率要高出正常人4.5倍,如果被调查者的亲生父母是在押的罪犯,那么他们入狱或成为少年犯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另外,亲生父母违法的次数越多,孩子们的犯罪问题也就越多。

犯罪行为从何而来

参与情绪感受活动的脑部结构有很多,主要有大脑边缘叶的扣带回、海马结构、梨状叶和隔区等,丘脑前核、背内侧核,下丘脑的众多核群以及杏仁核等。当情绪产生时,大脑边缘叶会发出指令激活下丘脑或杏仁核,下丘脑分析整理这些指令,发放到丘脑前核产生感受,同时下丘脑还可以通过分泌激素,比如。肾上腺、多巴胺等激素,影响意识以及靶器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产生某种情绪的时候会伴随体温升高、心跳加快。

但不是所有的指令都能激活下丘脑产生感受,能够激活下丘脑的指令必须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下丘脑只有接收到这些带有倾向性的指令才会发挥作用,继而产生对人和事物的喜好、嗜好、偏爱、欲望、美感、动机以及愉悦和恐惧、兴奋与沮丧等,下丘脑帮助我们产生的这些情绪也往往是一个人做出相应举动的根源。

然而下丘脑分析指令的方式与大脑并不一样,我们大脑的大多数结构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建立的,而下丘脑的参照模型是遗传的,也就是说我们出生后,感受是按照固有的方式产生的,因此,我们对某种事物的感受主要是天生的,就比如父母喜欢吃辣,孩子往往也对辣椒情有独钟。当然,下丘脑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并不会发生本质的扭转。

科学家们怀疑,这些被调查者之所以“遗传”了父母的暴力犯罪行为,是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大脑就有某些缺陷,进而导致他们产生了这些行为呢?

很快,一个名为“MAOA-L”的基因被指控和犯罪行为有关。带有MAOA-L基因型的人,更容易因为受到了而产生攻击。脑成像的研究表明,MAOA-L基因型通过影响控制情感唤醒、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的神经回路来影响人们的攻击。同时,MAOA-L基因会在大脑中分泌中一种促使暴力行为的化学物质,而这种基因在遗传给下一代的时候,其影响可能会更强。参与研究的犯罪学家凯文・比尔沃说:

“如果亲生父母有过犯罪经历,他们的孩子即便在被领养后,也很有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遗传因素决定后天的犯罪行为吗

上述提到的种种研究都证明了犯罪可以遗传,那么遗传因素就是最能决定后天犯罪行为的原因吗?答案并非如此。

脑部病变也可能引发犯罪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左边的前额叶皮层受刺激活跃时,人会产生正面情绪。在实验中,美好的画面会让这一区域更活跃,反之亦然。另外,人为地刺激实验者的左边前额叶皮层时,中性甚至负面的画面也会让实验者觉得美好和愉悦,所以当前额叶皮层受到损伤的时候,人们会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进而引发犯罪。另外,同样协助产生情绪的杏仁核被认为与攻击性和犯罪有关,科学研究发现,攻击性高的人杏仁核对情绪的反应很弱。科学家们认为,杏仁核的损伤很可能会导致人类无法感知他人的情绪,进而使人变得“冷酷无情”。

“犯罪基因”也可以是冒险精神

一项研究报告表明新西兰的毛利人携带MAOA-L型基因的比例居然高达56%,这项报告引发了新西兰本土乃至整个欧洲的巨大争议,因为传说毛利人有食人的历史,毛利人天生粗鲁、野蛮的形象再次在人们脑海里加深,不过有的研究者却认为,MAOA-L基因不仅与攻击相关,还很可能与冒险行为有关。因为毛利人当年可能是乘坐独木舟跨海到达的新西兰,也正是因为他们具备比例极高的MAOA-L基因,才会让他们有如此的勇气横渡大海,最终到达了这个海外孤岛。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具备MAOA-L基因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成功,由此可见,合理的引导和控制也可以让MAOA-L基因有积极的用武之地。

后天教养一样重要

遗传基因虽然确实可能让一些人犯罪的概率增加,但后天的教育对于犯罪行为则有着更深的影响。2002年,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家苔莉・莫菲特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并不是所有具有MAOA-L基因的人都会产生犯罪行为,只有那些具有MAOA-L基因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虐待的人才会表现出性问题。这样看来,犯罪其实并不能够通过某一个单一的因素来决定,而是要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前文中所提到的英国女孩玛丽在刑满释放后并未再次犯罪,她在长大之后还出版了一本自传来告诫其他和她一样具有犯罪倾向的青少年。

另外,家庭环境因素也决定了后天的犯罪行为。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是导致儿童犯罪的关键。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犯罪学专家阿德里安・雷恩曾说过:“基因给犯罪上膛,环境扣下板机。”这样看来,孩子的父母因为具有犯罪基因而产生了不当行为,这种问题不但会通过遗传传给自己的孩子,还会通过教养方式的不当加剧,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