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课堂情绪及其调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课堂情绪及其调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众研究表明,教师课堂情绪已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关注学生情绪从而忽视了自身情绪的表现。其实,教师课堂情绪和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因素一样,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通过语言及其他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教师情绪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总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认知过程”[1]。扎莫拉斯也指出:“情绪劳动是教师工作的一个必要成分,在教师的职业要求中,明确规定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对同事和学生的情绪反应要使用某种技巧,而不能仅仅是自发性的反应”[2]。因此,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职业道德、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以外,也应重视自身课堂情绪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影响,并及时准确地进行情绪自我调控,以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最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课堂情绪的功能规定

“情绪是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这些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3]。当某事物符合自己需要时,就会持肯定的态度,同时产生满足、愉快、喜悦、爱、尊敬等情绪体验;当某事物不符合自己需要时,就会持否定态度,同时产生憎恨、不满意、痛苦、忧愁、恐惧等情绪体验。教师课堂情绪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心理状态在情感方面的外在反应,与教师的知识、经验、性格、价值观等相关联,同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专职人员、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不仅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等方式进行教学;而且以非语言为载体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情绪好坏等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者和主体,师生之间的情绪体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等都与教师情绪同步。因此,教师课堂情绪参与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同时表现出信号性、渲染性与调节。

1.教师情绪的信号

教师情绪的信号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心理状态、思想、观点等信息自然表露给学生,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等方式进行教学,而且以非语言为载体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情绪等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认知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从教师的情绪状态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其精神状态和心情的好坏,而且可以认识到自己在课堂行为中的表现和教师对自己学习的认可程度。积极良好的教师情绪不仅可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此时此刻愉悦的心情,从而传递给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把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认可程度以非语言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获得反馈信号,从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教师情绪的渲染

教师情绪的渲染是指教师个体的情绪情感具有影响和感染学生的效能。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所产生的个体情绪体验感染并影响着学生群体的情绪状态。例如,当教师满脸愁容、闷闷不乐地走进教室时,学生很容易被教师的负面情绪所感染,表现出否定态度,同时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当教师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也会被教师的积极情绪所鼓舞,表现出肯定态度,同时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易于形成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有关课堂气氛的研究已经揭示了教师良好的情绪能够创造亲和、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这种课堂气氛将增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4]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自身积极正面的情绪感染力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以情动情,情景交融,引发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教师情绪的调节

教师情绪的调节是指对个体的认知水平有提升或降低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不仅影响多个认知因素,如感知、记忆、思维等因素,而且可以调节认知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为情绪体验所构成的稳定的心理背景和一时的心理状态,都会对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组织与协调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绪状态不仅可以调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对学生的正确评价,而且影响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工作满意度和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因此,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传递者,保持积极愉悦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师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从而使其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二、教师课堂不良情绪的问题表征

“对教师情绪的分析表明,教学是一种强烈的情绪事务,情绪位于教学的核心”[5]。而传统的教育观点只重视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的提高,而忽视了教师情感和情绪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因此,造成了教师情绪智力水平“不达标”、教师情绪认知的“不识”和教师情绪调控的“非正规”渠道问题的产生。

1.教师情绪智力水平“不达标”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6]从教师职业特点和要求的角度来讲,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情绪劳动,教师作为高情绪化的职业工作者,必须提高其情绪智力水平,掌握一定的情绪调控策略来适时有效地调节负面情绪,避免对学生造成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要么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把课堂和学生当作不良情绪的发泄场地和发泄对象;要么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极力隐藏和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虚构情绪,伪装出表里不一的表情来迎合学生,这样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阻碍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些做法体现了教师对自身情绪把握和控制能力的缺乏。情绪智力定义中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具体到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针对学生情绪的揣摩和驾驭,因为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还不成熟,还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他们的情绪具有冲动、易变、盲目和自我调节差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适时关注和调整自身的情绪,而且要时刻注意和调动学生的情绪。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照本宣科,采用自上而下讲授式或说教式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深度揣摩,在课堂进程中,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缺乏师生之间的情绪互动和课堂气氛的渲染。

2.教师情绪认知的“不识”

随着对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都对情绪进行了研究,在教师情绪的复杂性、教师情绪的作用、教师情绪的影响因素和教师情绪的调控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教师群体作为教育工作中的基层主力不但没有掌握系统完整的情绪理论与调控知识,而且不了解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情绪发生的理论和机制,以致于当消极、不良情绪侵入时不能及时地觉察,从而不能采取合理、正确和恰当的调控措施加以调整或因采取了不合理的应对措施而更加恶化了自己的情绪,又或甘做不良情绪的奴隶,被不良情绪所诱导与左右,最终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完整系统的情绪理论知识是掌握情绪调控知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理解情绪理论知识,根据个人情绪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控,确保以最佳状态面对学生。虽然现在许多老师知道一系列简单的情绪调控策略,如,注意力转移法、心理控制法、情绪宣泄法和文饰法等等,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由于有些教师的错误运用甚至会产生更加严重的教学问题。

3.教师情绪调控的“非正规”渠道

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中独立存在的个体,有着自身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其情绪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为止,研究者在教育研究中对教师情绪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关注,但由于学校管理者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受认知取向的影响,过多地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信念、决策等领域,而缺少对教师的需求、健康、精神和情绪状态的关注与重视。当前许多学校都设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室,但服务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却普遍缺乏,即使有些学校意识到这一问题且设置了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机构,但由于教师认识不足、心态偏颇,认为咨询会暴露隐私,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麻烦事儿”,致使其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教师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导致情绪问题大量积压,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提倡民主管理、教师当校的号召下,一些教师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提出意见或建议后却得不到学校领导的回应和认可,这种放任不管、不疏且堵的“无为”做法无疑使教师的不良情绪继续恶化。有学者指出,教学是一种情绪上很容易枯竭耗损的职业,因此,学校的管理工作者要为教师提供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为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三、教师课堂情绪的调控对策

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情绪实践。情绪普遍存在于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中,没有积极向上的情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机智就得不到有效发挥,更难以得心应手地组织教学活动。因此,要全面关注教师并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就不能遗漏对教师情绪的梳理与分析,进而从学校情绪工作室的创建、教师情绪认知的“专业化”和“共情”课堂文化的塑造着手,以求提高教师的情绪调控策略水平。

1.学校情绪工作室的创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教师职业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也决定了教师是一个高情绪化的职业,“尽管我们可能熟悉教师在做什么和如何思考,但很少知道他们在教学时是如何感受的”[7]。因此,坦然承认和关注教师情绪问题,关心并了解教师需求,创建学校情绪工作室,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缓解教师精神压力,营造利于教师良好情绪发展的氛围,是学校管理者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学校管理者要定期关注教师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师资力量,力所能及地创建学校情绪工作室,加强对教师情绪工作的重视与管理。首先,学校情绪工作室应协同学校开设有关教师情绪理论与调控策略的课程,加强教师对情绪理论知识的普及与深入理解,并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调控措施。其次,学校情绪工作室要与高校联合,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教师情绪及调控策略的进修与培训,注重教师实地演练与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成功调控案例的展示与观摩,使教师对如何运用情绪调控策略有全方位的感知,从而提高教师对情绪调控策略的科学掌握与灵活运用。最后,学校情绪工作室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师情绪交流会,鼓励教师克服心理障碍、抛开世俗眼光,把困惑和不满说出来,然后学校管理者在认真聆听、了解其需求的基础上采取措施给予解决,帮助教师疏通不良情绪;建立教师情绪交流与宣泄论坛,鼓励教师在虚拟的网络中分享教学经验和情绪调控手段,同时以合理、正确的方式畅所欲言、表达观点,释放精神压力,让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发泄,从而促进教师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情绪认知的“专业化”

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认知过程,而且是一项涉及人际互动的工作,教师情绪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心理健康,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健康和对教师的评价。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重视自我情绪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从我做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意识并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效的情绪调控策略不是对不良情绪简单粗暴的抑制,而是要在充分准备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况做到适时、适地、适量、适切的情绪选择与表现。

“解铃还需系铃人”,教师不良情绪的调节主要还要依靠自身进行调控。首先,要熟练掌握教材,做好充分准备。教师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了解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锤炼语言表述能力,更要全面扩宽自身的知识层面、灵活掌握并运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机智,以应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突发状况。课堂上的应对自如、从容不迫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执著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不但要扮演好教书育人专职人员的角色,更要积极转变为一名教学行动的研究者。其次,要识别并适时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稳定且健康的情绪状态,来源于个体对自身准确清醒的把握与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善于识别自己的情绪才能进行有效调控。格式塔学派非常注重“此时此刻”情绪的觉察,一旦发现自己情绪不佳,就应先中断目前的情绪状态,冷静下来,去感受和体会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而后根据情况适时地加以调整,避免负面情绪继续恶化,如及时提醒与告诫、离开情绪发生现场、转移注意等方法。最后,教师要注重反思能力的培养。反思不仅可以理解为内省,是一种元认知过程;也可看作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与分析,从而改进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反思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丰富并提升教师情感素养的有效策略。因此,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要避免消极情绪对反思的抑制与阻碍,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和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发现情绪情感问题,深入探究其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并提高警惕规避类似状况的再次发生。

3.“共情”课堂文化的塑造

教师情绪的渲染表明,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体验是相互作用的,教师的情绪体验感染并影响着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情绪状态,同时,学生的情绪体验又反作用于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习必然是情感性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人际关系质量对学习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8]。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不是无条件地全盘接受,而是带有一定的筛选性的,师生在情感上的介入、互动和相互作用将有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学生对教师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是影响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热爱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塑造“共情”的课堂文化,以积极愉悦的情绪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同样带着愉快轻松的情绪学习,到达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学境界。

师生之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彼此相通、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一方面,教师保持积极正面的情绪状态可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利于学生听觉、视觉、思维的有机协调和机体潜能的最大化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积极情绪的效仿和回应,不仅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灵活驾驭课堂,而且也有利于增加教师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认同感。“共情”课堂文化的塑造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接受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关注并感知学生的情感情绪,适时地调整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且要与学生分享情感情绪体验,以个人的情感魅力引导学生感知教师的情感情绪体验。首先,教师要保持积极良好的正面情绪,借助个人情绪感染力,诸如,动作、表情、眼神和语言等,带动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同时要密切观察和认真感知学生的情绪,根据学生此刻的情绪状态,因势利导,创设愉悦、振奋人心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获得积极情绪情感体验,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情绪,以情动情,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以自身的情绪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与学生达到“共情”。

参考文献

[1] 缪榕楠.情感智力与教师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教育评论,1994(4).

[2] Zembylas M..Teaching with emotion: a postmodern enactment. Michigan: Intercollege,Cyprus and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5.

[3] [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王甦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 孔冬梅.教师的情绪工作及其影响因素.教学与管理,2009(7).

[5] Jeffrey,B.&Woods,P.Feeling deprofessionalise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motions during an OFSTED inspection.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1996,26(3).

[6] Bar-On,R.Bar-On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EQ-i):Technical manual[M].Toronto: Multi-Health Systems,1997.

[7] Hargreaves,A.Changing teachers,changing times: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London:Cassell,1994.

[8] Osborn M..Book reviews:the highs and lows of teaching:60 years of research revisited.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19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