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休谟的宗教起源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休谟的宗教起源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关于宗教起源问题,历史上对这一问题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的人认为宗教是无起源的;而有的人认为宗教是有起源的,基本上宗教的有起源论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的。

关键词:宗教起源 人性 知性

一、休谟的人性论

休谟的人性论从人类理解世界方式的角度,即知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类知识的起源以及情感和道德问题。休谟把人类的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印象是心灵的初次感觉。这种印象本身包含的是人对于世界的一切感觉和情感。这种印象是观念产生的基础,同时又把印象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感觉印象产生的原因对于人而言是未知的,但却与我们的心灵相关;观念是印象在触及思维后,在思维的层面留下的不强烈的、微弱的意向。印象和观念是人类认识的两个层面,休谟认为印象是更加强烈的,也是最可靠的知觉,这种知觉是与感官直接相关的;观念相对于印象而言则是较为微弱的,是与我们的思维相关的。感觉印象、反省印象和观念是这样联结的:“首先一个印象刺激感官,使我们知觉种种冷、热、饥、渴、苦、乐,这个印象在心中留下复本,印象停止后,复本仍然存在,把这个复本称为观念。当苦乐观念回复到心中时;它就产生欲望和厌恶,希望和恐惧的新印象,这些新印象被称为反省印象,因为它们是由反省得来的。”[1]从这一段话中可以得出我们各种情感的发生都是由于一种不可知的原因,因为感觉的原因是不可知的,我们相对比较确定的是我们的感觉,由感觉产生关于情感的观念,观念在思维中的再现就是反省印象。由此得出知识来源于我们对印象的不断反省,并且由这些反省获得的观念构成知识,所以我们的知识实际上是观念的集合。因此,探讨有关我们对宗教起源问题应该从印象这个更真实的维度进行。

对于我们的各种情感和我们的道德来讲,情感在最初产生时是各种印象,而我们观念中的情感则是印象的复本,休谟把最初的印象又称为是原始印象,把反省印象成为次生印象,而反省印象又被划分为平静的和猛烈的,我们对世界的第一印象是平静的,而这种印象与我们经验的结合会使我们产生对印象对象的一种情感倾向,也就是各种好恶。这种好恶的产生在事实上可能是一种有用性的选择。在休谟的情感体系中,把情感划分为直接情感和间接情感,“直接情感是指直接起于善、恶、苦、乐的那些情感,间接情感是指由同样的一些原则所发生、但是有其他性质与之结合的那些情感。”[2]直接情感是与原始的印象相关的,而间接情感则是源于一种相对复杂的原因,可以说是观念影响下不断反省的结果。这种情况在人类最早的生活中,人与自然发生关联,产生了关于自然的经验,而自然对于人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性,我们不可能经验到全部的世界,这种经验或知觉是有局限的,甚至对于世界的本原来说是偏离的和扭曲的。可以说宗教观念的起源就来源于早期人类的经验活动。

二、人性与宗教起源

休谟认为在大约1700年以前人类都是多神崇拜者。而在人类接触自然的过程中,会首先产生对对象的感觉印象。这种感觉印象会带给我们关于对象在形体等方面的印象,这些印象是认识的第一步。随后感觉印象会在思维中得到再现,进而形成对对象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划定为知识,是人类对物的认识,也就是关于物的观念。观念不会在产生后就消失,而是会不断地作用于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反复的回忆那个最初的对象,进而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印象,也就是反省印象。这种观念与印象链条构成我们的知性。知性所产生的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理性认识,而是表现为一种对对象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对原始人类而言相对简单。对于易得的物品或较为弱小的对象,人类在面对这些事物时,因为会产生一种较为轻视的印象和观念,所以在情感上似乎带有一种轻视或者不屑一顾,人类并不会对这些对象产生具有依赖性的趋向。在人类看来,这些对象是为自己所了解的,并不会产生神秘感,更不会有感激或者依赖之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宗教观念是不会产生的。

再说另一种情况,当人类面对比自己强势的对象时,这些对象是我们无法驾驭的。对于人类而言这些对象会带给我们一种压迫感和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会促使我们去了解他,给出一个我们可以接受的原因,我们要了解这些对象,要掌握对象的本来面目,使之成为我们可以利用的。而当这种情况与我们的理解力和行动力发生冲突时,甚至在认知过程中发生人类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我们会产生对对象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是休谟认为的宗教观念产生的最初原因。当然,人们可以认为,面对不可理解的事物,人类完全有权利放弃去理解它们的权利。这种见解似乎忘了这一点:出于人性的那些东西,正是我们实际要面对的东西;对于人性。我们既不能要求选择于它之外的更多东西,也不可能一厢情愿的放弃已被选择的权利。

总之,休谟似乎更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于本性,我们是被选择的而不是可以选择的。如果站在我们无能为力的境况下来探讨我们实际活动的权限,这种探讨显然比臆想来得深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宗教问题可以是永恒的问题,因为宗教所寄托的并不是有关神性的实际存在,而是有限的个体面向世界的无力解脱所寄予的外在超越。这也意味着宗教问题,实际处理的是与人性有关的障碍。

参考文献:

[1]〔英〕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

[2]〔英〕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00

[3]〔英〕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3

[4]〔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2

[5]〔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6.

[6]〔英〕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9

[7]〔英〕休谟.宗教的自然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英〕艾耶尔.休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9]〔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10]杨适.人性的高贵与卑劣[M].上海:三联书店,1988

[11]罗中枢.人性的探究:休谟哲学述评[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12]赵敦华.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