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寻郭士奇先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寻郭士奇先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言

淡彩的深沉

――郭士奇艺术文献展

很难想象1950年代初期,不足四十岁的郭士奇如何放弃了他最擅长的漫画插画创作,从那以后他逐渐抹掉了自己的前史,从画坛消失。

一个艺术青年的人生理想和声名功业,也从此放下。他在教师的职业中安顿自己,过着不戴手表,却日月有序的生活。即使后来重拾淡彩,进行新的人生书写和记录时,他也没有再提当年之勇,徐悲鸿的序言、丰子恺的鼓励,都不过是勾连记忆的一些形式,也是学生们更愿意提起的“传说”。

在今天看,郭士奇的钢笔淡彩在手段上不具先进性,民国时代的气息油然,而他本人也没有在手法上谋求过丝毫的更新。只是闪烁于画面上的那些富于记录意义的文字,让历史和个人的生趣无比盎然。

当八百余幅淡彩递次展开的时候,才会发觉郭士奇原来把艺术化进了人生。那些笔触间的行迹与颜色,是他内心掠过的一行印迹,面对它们,犹若面对过去,面对自己的生命中种种闻见与过往。

在他的世界里,艺术的功利也顺势被轻轻地放下,转化成了一种兴味与滋养。细细究之,作为1930年代中期的漫画先锋,1940年代末期的插画圣手,郭士奇在1950年代的决定性地放弃所长,也走出了通向艺术本质的一步――当艺术无法忠于自我时,还要这劳什子作甚?

调整一下角度看,这恰恰也是尊崇艺术本身的无奈选择。

一个艺术家不把生命送给献媚的艺术,不仅是对自己的保全,也是对艺术的保全。也就是说,淡漠有时候往往也是气节的表现,也是对名节顽强的保留。

郭士奇一生的纵情海洋、寻山踏水,像极了传统文人生存中的“穷”、“达”之说,而张弛之间也恍若他所深谙的医家学理――合四时而动,以求萌于春。

如果艺术露出失度之相,背叛了自我,不能顺应内心,用于表达、质询与反抗,请将它遗忘。

正文

有关郭士奇的传说,现在更多存于老青岛一中毕业生的记忆里。

1953届高中部的骆为麟说:“当时教美术课的是郭士奇老师,他曾竭力鼓励我在美术上去深造。在美术课上,他亲自指导我作画,还把我的画展览在高中教学楼的走廊里,这对我的鼓励极大。有时,他常常领我们几个爱画的同学一起到他家里,共同欣赏一些美术大师(如徐悲鸿)的作品和他创作的《阿Q画传》以及他的素描、速写习作,并向我们主动推荐南张(张乐平)、北叶(叶浅予)的绘画表现特点。”

1955届高中部的赵曰茂说:“1950年初,一中剧团向社会公演大型话剧《阿Q正传》,排演中还参考了郭士奇老师的插画集。”

1957届初中部的徐立忠说:“每逢鲁迅先生诞辰,学校图书馆总要在走廊陈列鲁迅先生的生平图片和纪念文章,其中就有郭士奇老师插画的《阿Q正传》及徐悲鸿先生为此画传所作的序文。”

从学生的回忆中看,郭士奇似乎总与《阿Q正传》和徐悲鸿有关。

郭士奇第一次见徐悲鸿应在1928年前后,徐执教于田汉主持的南国艺术学院,郭士奇与在新华艺专就读的好友杨端如登门求教,受到徐悲鸿的鼓励,并蒙送有雄狮标志的油画颜料一小箱。

1946年夏,郭士奇为《阿Q正传》创作了插画集,寄呈刚刚执掌北平艺专的徐悲鸿指教,徐悲鸿作洋溢短文资以鼓励,称之“人物生动,结构严正,表情精到”。《阿Q画传》次年由青岛爱光社印行,郭士奇遂以此作序言。两年后,郭士奇又创作《木兰从军》,丰子恺先生又欣然题词鼓励,言之“郭士奇君写木兰从军笔法酷似日本谷虹儿及欧洲的比亚斯莱可谓中国黑白画之杰出者。”

可以说,对生于1914年的郭士奇来说,1940年代,是他自信心和创造力较为丰满的年代。

出自医学之家的郭士奇,并没有受过很完备的美术教育。因父亲供职于胶济铁路医院,1926年,祖籍天津的少年郭士奇来到青岛,就读于胶济铁路第五小学,后入胶济铁路中学,绘画受业于孙沾群先生。

孙沾群虽然工于花鸟,但很强调以自然为师,常带学生旅行写生,郭士奇曾在一幅崂山淡彩写生上作了这样的笔记:1933年7月9日,随青岛铁中初中毕业旅游团至崂山旅游,到华严寺天已黑,孙沾群骑驴而上,使同学们想起陆放翁“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诗句。

高中一年级修业期满后,李劫夫在民众教育馆发起了艺术研究会,郭士奇作为发起者参加了一次座谈活动。后该会因为研究者不多而终止。作为《独立漫画》、《漫画生活》和《中国漫画》的特约撰稿人,李劫夫还是带给了郭士奇更实际的影响,也使得郭士奇在进入《青岛正报》后工作不久,很快就显现了自己的漫画才能。

1930年代的上半叶,是全国漫画和木刻发展风起云涌的年代,叶浅予的“王先生”、张乐平的“三毛”、黄尧的“牛鼻子”、梁白波的“蜜蜂小姐”均曾盛极一世。在那个年代,青年郭士奇也在揣摸着自己的漫画故事,也奋力在漫画中寻找自己的个性表达,现存的一组“张常胜”系列,即能看出他的营构与玩味。1936年11月,由鲁少飞、叶浅予、张光宇等人发起的全国首届漫画展览会在上海大新公司四楼举行,展出作品六百余幅,李劫夫和郭士奇成为了青岛仅有的出品者。

1937年末,青岛第二次沦陷于日本人手中,新闻管制砸碎了郭士奇的媒体饭碗,他由此开始流转于多所小学校。1940年《青岛新民报》新声副刊主编天游先生在开辟《艺术专页》时,还邀请郭士奇撰写专门文章并作主持。郭士奇当即撰写了《由青岛艺术谈到艺术之页》一文,较全面地清理的青岛艺术的家底,认为民国二十年前,青岛艺术基本属于洪荒时代,并挞阀当时“天桥艺术家”横行的现实。

其时的郭士奇,不乏青春的意气,在可能的限度里发表了一些针砭现实的漫画,一组名为“教书生活三部曲”的漫画,据说甚至触怒了当时的特别市长姚作宾。

1945年光复后,郭士奇的锐气不减,在关涉公教生活、金融通账、民生困顿方面也多有讽刺漫画发表。有所不同的是,这一阶段,郭士奇还接连创作了系列人物插图。除《阿Q画传》、《木兰从军》外,另有一组《水浒传》人物集约五十余幅,也收到了徐悲鸿所撰的序言,徐序说:“中国旧小说中,人物最多,摹写各人个性最好之书 ,莫过水浒。因其书写许多动人故事,人物好坏均有而不泄气也。今阅郭士奇君所作《水浒传插图》,人物生动,摹写精到,可云我国当今插图最好之作。”遗憾的是,此插画集在寄往上海谋求出版的过程中散失。

后来对着子女说起《阿Q画传》和《木兰从军》的创作,郭士奇常哈哈一笑,说:阿Q是我自己照着镜子画的,花木兰的形象原型则来自你们的母亲。

自1945年在市立中学(后更名青岛一中)谋得教职后,郭士奇一直没再变动岗位。除偶而关涉鲁迅先生的纪念活动,郭士奇的作品会让学生们啧啧外,他的传奇还在于向来不戴手表,合上书本即到下课时间,精准无比。

精通医学理论的郭士奇,对四时节律或有一种天然的敏感。

除此之外,郭士奇给人的印象就是节制与恬淡。

一生节制到烟酒茶均不沾,吃饭也从来不过量,唯一过分的爱好即是海中畅游。他甚至为要靠海近便些而搬过家。当年好友戴林从台湾探亲返家,曾热情邀约郭士奇同去宝岛教书、游海、作画,一度令郭士奇心动难抑,后来遭家人竭力反对才算作罢。

郭士奇的恬淡也是在友人间闻名的,赫保真常操着一口潍县腔说:“老郭,你脾气真好哇。”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则是,幼子郭明华少年时在窗外踢球碎了家中的玻璃,那时候因为玻璃稀罕很不好配,郭士奇端详端详就把家里一幅木板油画锯了锯封了窗,而那却是他留存的唯一一件油画作品。

一辈子最擅长讥诮讽喻的漫画创作的郭士奇,总有让人意料不到的淡泊与自如。

1930年代的漫画和1940年代的插图,曾为他积累下不少名声。由此,在1950年,郭士奇也当然地成为了青岛市美术工作者协会的筹备委员。而对新时代的红火,他也一度热心其间。后来接连领了几次命题的创作“作业”后,他才真正感到手足无措。于是,断然扔下了操练了近二十年的漫画插画创作,淡出于美术界。

自此,美术成了他的业余爱好。教学之余,郭士奇会兀自在日常行走间悄悄掏出钢笔,以线和淡彩勾勒他的心情日记。而及至晚年,他最大的乐趣,就是一个人躺在床上翻阅经日积累下的八百余幅淡彩,且注且记,陶醉不已。

tips

由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策划的《淡彩――郭士奇艺术文献展》4月13日在安徽路5号东门良友书坊启幕。

本场文献展集中呈现了老艺术家郭士奇的“淡彩人生”,纵贯1929年至1997年的20余幅钢笔淡彩,勾勒出了青岛不同年代的不同风情,而题注于画上的笔记,更显现了作者与时代同起伏的心情。本次展览除展示淡彩作品外,还特别收录了《阿Q画传》和《木兰丛军插图》的12幅原作,这也是近七十年来,这些作品的首次曝光。同时,部分显现1950年青岛美术工作者协会筹办之初的文献也将露面,而这些文献也是青岛美术史殊为难得的实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