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现今建筑的设计趋势就是融入生态设计,同时,这也是新时代下国家对于建筑的新需求,更是新形势下建筑的必然走向。最有效的生态解决方法就是通过与环境的融合而更持续的发展,使我们自我构建的环境中所有的排放物和产品将不停地循环,再投入使用,最终融合到自然环境中。本文就笔者的工作经验对对绿色生态建筑,加强生态建设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绿色设计;生态建筑;环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1 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

指的是生态建筑伴随着生态议题出现的建筑类型,在表现其生态特征的同时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对其审美规律的探讨,能帮助我们了解生态建筑的本质,也是对传统美学规律的一次审慎检视。我们的绿色工作尽管与许多其它的绿色设计师有共同的目标,但还是有着自己与众不同之处。简单的讲,生态设计就是生物融合的设计;通常被视为有三个层面:物质的、系统的和临时的。要解释清楚这三个层面并赋于实际行动,这对每一位设计者都是一种挑战。绿色建筑在城市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一部分,将成为城市生态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绿色建筑不能孤立于城市生态系统而独立规划、设计与运行。

2 探析绿色设计与绿色技术方面的问题

设计者往往也会错误地理解:如果一个建筑在绿色分级或评价体系中得分较高,那么一切就万事大吉;这种态度势必会产生自满的情绪,而导致设计停留原地。绿色分级或绿色评价体系对实现目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为一个设计者,绿色分级只能是一个最低标准,每个设计者都应实现甚至超越它。绿色设计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60 年代,有专家学者就提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设计强调的应该是认真对待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为保护地球的环境而服务。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今天,人们赋予绿色设计的内涵更加宽泛,绿色设计是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作为其跟本出发点,绿色设计是集生态系统、自然景观、整体和谐、集约高效、生态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网络。绿色设计的目标着重考虑的是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自然资源的利用,对环境和人的影响,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及可重复利用性等环境属性。伴随着生态系统联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把自我构建的环境要素融合到周围的环境中,实现生态系统化,借此创造一个“人造生态系统”,它与自然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绿色设计必须优先发展被动式节能,合理选用绿色技术。在许多具体的技术措施方面,如最好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能源,营造改进内部舒适条件,而不使用任何机电系统。绿色建筑的能源系统是绿色建筑的核心,也是绿色建筑生态策略的重要部分,从城市到绿色建筑再到绿色建筑室内,体现在绿色建筑的规划阶段、单体建筑设计阶段。绿色建筑之外的城市能源系统对城市节能来说极为重要,能源规划可以形成良好的建筑能源外环境。针对气候环境、资源利用、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对策略总结如下几点:

(1)规划合理布置建筑单体的朝向,以获得尽量多的冬季太阳辐射热,减少冬季热负荷;

(2)减小建筑的体形系数,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合理确定窗墙比,降低冬季采暖能耗;

(3)提高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合理选用遮阳措施,降低夏季空调能耗。综合考虑冬季防风和夏季导风,提高通风的效果,实现过渡季节自然通风;

(4)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减少建筑照明能耗;

(5)大力发展太阳能技术。它是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太阳能也是一种清洁、充足、可再生的能源。如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外墙和屋顶材料应用于满足建筑物自身能源的策略以及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活热水等;

3 绿色设计技术及优化方案的重要意义

当前,人们所关注的如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水处理、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等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以往我们在做新建或改扩建时,考虑更多的是建筑的外观、建筑内部空间、根据功能的需要增加或减少相关的配套系统,而对诸如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功能的演化、先进节能技术的运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等长远问题却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但如果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在预算造价的控制下,对建筑进行绿色生态设计的系统分析、研究并主动运用成熟的节能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形成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对现实建筑体经济、环境及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也是有实际的意义,表现在:

(1)可以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

(2)可以减少拆迁工程量;

(3)降低运行能耗,节约使用费用;

(4)改善建筑内外环境,提高使用舒适性;

(5)改善原有建筑所在地区的局部环境。

4 对绿色生态建筑发展及住宅区的提议

4.1 加强我国评估机制的建设

制定评估体系为的是建构衡量生态建设水平和健康舒适程度的参照系,通过评估对象与标准的比较,找出对象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差距,明确其发展方向。

4.2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发展

(1)根据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相关措施

建筑设计策略必须突破被动模式或生物气候设计的传统方式,因为这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建筑形式及围护系统的构造。被动模式要求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我国属于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特点下的建筑能耗以热工能耗为主,因此,不应只是将建筑设计与当地的气象条件联系起来,在建设中要很好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能源,也要利用适当的建筑手段来削弱外界气候对室内舒适环境的不利影响来改进营造建筑内部的舒适环境。

(2)倡导被动优先的生态策略

被动式生态策略是指顺应大自然的阳光、风力、气温、湿度的自然条件,尽量不依赖常规能源的消耗,以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宜居环境。

(3)以多种方式促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

政府对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应在政策上和经济上扶持,是生态建筑乃至社区得到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生态建筑要讲究经济效益,算细账,在能源、材料、水资源等方面与普通建筑相比究竟能节约多少,有多少经济效益,从而让开发商和老百姓认识到绿色生态建筑所带来的实惠。

(4)加强生态教育和绿色建设的公众参与

在设计回访调查中发现“ 绿色、生态”并非客户的主要购买点,它起到的主要作用只是激发购买者的好奇并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加分因素。客户特别关注的部分往往与自身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要使生态技术充分发挥环境及经济优势还有赖于其在建筑体使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感受与认识,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生态目标,在经济上也将付出重大代价。因此,我们认为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老百姓的绿色生态意识外,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生态区域建设中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环节,许多生态社区的建设更是市民自发进行的。只有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养成节俭和适度消费的观念,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使人们深刻地了解绿色生态的内涵及建设的重要性,人们才会自觉地从自身做起,积极的参与到生态社区的建设当中,从而使生态建设从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区更具有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市场。

4.3 营造人性化住宅区环境的建设

人的居住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社交、休闲、私密性、自然回归性、舒适性七个方面。住区环境的舒适性又是衡量居住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影响住区环境舒适性的因素有各个方面,其中,住区的热岛现象与空气污染等又是人们议论较多的问题。近些年,国外也有相关部门收集了大气、噪声、污染物等监测资料,结合对城市气候学的研究成果,从住区选址、开发强度控制、交通系统与绿地系统 4 个方面,探求解决住区热岛与空气污染等问题的措施及经验。住区环境不论是整体空间还是庭院空间,不论是道路系统还是绿地系统,在探求人性化、生态化的问题上都是需要不断地研究的,对设计者来说,只有充分了解人的居住需求和居住行为心理,才能设计出人性化的住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