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化学教学中情感目标落实的有效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化学教学中情感目标落实的有效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落实课程目标。新课改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培养学生的素质,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情感目标的达成对激发学生求学的自发性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目标将直接影响前两个目标的达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含以下内容:学习兴趣、科学精神、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好奇心、探究欲、物质观和热爱化学等。从情感目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情感目标具有主观性、内隐性和不易直接考查性等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利于教师操作落实。根据该目标要求,化学教学中该如何落实情感目标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化学史话培养学生的情感

新教材中的“化学史话”栏目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些活动中蕴含着多种科学方法,介绍了著名的化学家发现物质、发现规律的过程,展现了化学家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往往能使学生对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

例如,在学习《镁的提取及应用》,笔者引导学生用不同浓度的海水与石灰水进行氢氧化镁的沉淀实验,面对不同实验现象,学生立刻感受到了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也会产生类似于前人在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认知冲突。恰当地模拟前人的探究活动,介绍一些化学史实,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前人探究过程的艰辛,而且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知难而上、知错就改的科学精神也大有益处。

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法国化学家贝托雷对氯气性质探究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在讲到氨、硫酸的工业生产时,教师可以以资料的形式介绍中国化工工业的先驱――范旭东和侯氏制碱的创始人――侯德榜先生的事迹,重温科学家的发现之旅显然让学生显得更兴奋、更主动,不时提出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俨然就是一位化学大师在进行科学研究与发现。可见,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尝到了“做到化学家能做到的”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提升了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激发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

二、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这样的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或者“化学对我有什么好处?”“因为考试中要考这些内容。”这样的回答显然忽视课程与人的联系,忽视人的情感需要,学生只看见了化学题海中的奇难怪题,看不到化学世界的有趣和美妙,无法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这容易造成学生对化学从喜欢到恐惧最后放弃的局面。而善于创设真实的情景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性质》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展示一起氯气泄漏事件的相关图片,并提出“市民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你在现场你将如何逃生?如果你是消防员你将怎样指挥对泄漏事件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

又如,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与危害”的课堂设计中,笔者利用问题来创设情景:

“怎么判断是酸雨?”酸雨的概念界定;

“遇到酸雨要注意什么?”酸雨的主要危害;

“如何避免酸雨?”酸雨的成因与防治。

真实的情景包含了对生命的渴求,马上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让课本知识的学习变得更为愉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感悟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大部分毕业后不从事化学工作的学生来说,这节内容最大的意义就在这里。

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如能源、粮食、疾病、环境保护、突发事件、时事热点等。例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就可以用合成H1N1流感疫苗的例子说明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乙醇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现在全国正在严抓的酒后驾车问题引题,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集中起来;而在甲烷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推出“揭开山西矿难之谜”等这样引人注目的标题。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

化学课程标准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有课内的活动探究,亦有课外调查活动、小制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导下开展这类活动来让学生体验化学的学科价值,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习“铝的性质”,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里、路上、网络上搜集哪些物质含有铝元素。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很多,家里的铝锅、电线;包装材料中的铝箔、易拉罐;交通工具中的船舶、汽车、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还有铝炸弹、照明弹、铝热剂、净水剂、胃药等。学生感受到了铝用途的广泛性,很自然地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同一元素能有如此的多面化。那么只要稍加引导:物质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学生很容易从这些物品的特点去寻找铝的性质,比如导电性好、延展性好、在氧气中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光等。又如在完成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专题教学之后笔者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了“简易电池”“冷敷袋”“热敷袋”,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另外,在学习《离子反应》时,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调查河流污染的活动。课堂上学生不仅展示从网上下载来的图片,而且还展示很多自己拍摄的图片,很是触目惊心。更可贵的是很多小组针对不同的污染源提出了合理的预防和治理方法。学生通过实地的调查不仅深刻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责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好化学的责任。

这就拉近了化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与化学有关的物质或社会问题,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到实现;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到了知识与方法,掌握了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也得到了落实。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是条件,学才是关键,主动的、有欲望的学习才是目前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教师应千方百计向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活动,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活动中去。

事实证明,绝大部分的高中生将来并不从事与化学相关研究活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求我们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去关注社会、生活问题,通过学化学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基本素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当然,情感目标的最终落实不能只追朝夕,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材、联系实际不断的去感染、熏陶、激励、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