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心理疾病教育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心理疾病教育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今社会,人类创造了高度的现代文明。在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人类也不断改变着自身的社会属性。从物种进化发展角度看,人类的体质出现了整体的退化,心理品质整体弱化。本文就中学生这一群体的生理、心里存在的病态作一简单研究,并试图提出一些个人的改善和治疗的观点。

当代中学生较普遍存在着病态及其成因。

病一:体质差。社会、学校、家长各方都重视学生的智力水平的培养,轻视和忽视了体力的锻炼。这一代学生独生子女多,又身处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中国家庭。衣、食问题从来就没有成为威胁他们生存的大问题,所以没有吃过苦,不知道受冻挨饿的滋味。上一代吃过苦的父母,又千方百计地让下一代子女免受自身的苦处。很少受过难又缺乏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对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显然是很差的。加之随处可遇到大气污染,使学生的体质更差。体弱多病、娇姿媚态、男生女性化成为当代中学生较普遍的特征。这也是心里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病二:易受挫折。因为他们对自然界承受能力较差而缺乏刚毅的品质,所以对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打击承受能力也差,因此很受挫折。这导致他们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缺乏进取心和自信心。

病三:孤僻。独生子女主动与同龄人的交往接触少。家庭物质生活改善后,喜迁楼房,鸽子窝似的居住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孤独、冷僻,缺乏应有的热情、豁达与宽容。在学业方面表现为同学间、师生间缺少交流,或不善交流甚至不敢交流。

病四:压抑。当代的小孩子,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天起,充诉眼帘的是高耸的楼群、低沉昏暗的天空,还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滚动如潮的车流,他们能看到的是绚丽五彩的霓虹灯,但永远感受不到月映柳湖的淡泊。在高楼人流间,单个的人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和无助。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易自卑、心胸狭窄、恐惧、压抑。加之现代社会生活、学习的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他们的心态、情绪难以轻松、愉悦起来。在学业方面容易产生厌学或精神分裂,学习情绪波动大、浮躁等不良现象。

病五:逆反。随着人格的成长,这时候的孩子会要求有独立的欲望,但是因为自己还是孩子,在许多方面不可能独立,这种欲望就会变成想自己做决断,不听从别人的劝导,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在父母看来就是不听话。而家长总想着为孩子着想,习惯了为孩子打理一切,这时候孩子独立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表现出来的就是更加想要独立,不听父母的话,甚至专门跟父母对着干,即便自己知道父母是为自己好,仍然会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形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

病六:嫉妒。嫉妒心理是在与他人比较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嫉妒心理常常带有报复性,把嫉妒对象作为发泄的目标,使其造成精神上的伤害。嫉妒通俗说法就是所谓“红眼病”,这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尤其在女同学中更是如此。当某些同学因表现好,成绩好,得到老师表扬,同学们尊重时,少数同学则会产生嫉妒心理。譬如想方设法贬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想方设法抹去他人的成果,想方设法算计他从,甚至通过搜集他人的“隐私”将他人思想搞乱,搞臭。他们总希望自己强于他人,而当他们不如别人时,他们会常常因嫉妒而产生敌意。当他们认为不被人喜欢、欣赏和尊重时就气急败坏等。具有嫉妒心理的学生,往往交际范围小,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失去和谐,阻碍了同学间的正常交往。

作为学校的一名教育者,我认为应采取一些有实效性的手段和方法来转变教育和管理观念。

一、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自然,走向社会。如节假日去郊游、旅游,不仅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能体验大自然的真实,找回人类原有的那份纯真与自信。当然,集体旅游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目前,学校乃至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以安全为由,三申五令,取消一切形式的学生集体外出活动,殊不知“不经历风雨哪彩虹”。作为社会人的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本身需要与社会接触,原因他们本身就处在大大小小的社会团体之中。学生个人的心灵不应自我封闭,而应对对他人、对外开放。在与老师、同学、家长的平等交谈、交心之中,互相学习和帮助之中,心灵间的撞击会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也会抹去心灵的伤疤,他们会因此而活泼、宽容、愉悦。当然,在与社会接触中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走出学校,大胆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最终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这样,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不再孤僻、恐惧、抑郁,生活和学习不再感到乏味。

三、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

四、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

总之,心里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需要各方面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努力。才给具有疾病学生点亮一盏导航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