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我国“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以及应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我国“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以及应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从“流动性陷阱”的理论角度出发,探究我国“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及应对方法。

关键词 “流动性陷阱”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即当利率不再下降时,投机性货币需求现象趋近于无穷大,但货币数量即使大量增加也只能对利率产生相对微弱的影响,即货币政策失效。此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人们仅拥有货币和债券两种类型的财富。但在实际生活中,除了货币和债券外,人们还拥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财富。因此,在探究我国“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以及应对方法时,需要再对该理论做出一定的补充。

一、“流动性陷阱”现象存在的原因

“流动性陷阱”现象在我国经济中存在,也有其必然性。探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行政命令式的利率管制机制

央行的利率管制机制是强制性的,商业银行无法左右央行对利率的设定,从而也不能保障所获的利益,进而导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无法传递至实体经济中。

(二)利益既得者的优势

利益既得者由于先天的优势,手中掌握大量的资源,而且根据马太效应,这些利益既得者的资源会越来越多。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大型的企业和国企由于自身的优势,能够较容易地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一些待发展且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获取资源的途径少,资金需求量的数量少、企业本身经营的产品或是服务不够成熟,同时也没有合适的抵押品,导致融资较困难,所以现金流难以支撑企业运作,最终倒闭。

(三)收入分配不合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随着CPI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负增长的趋势,且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行业垄断严重、分配机制落后,这些都是近几年一直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国人的存储意识强烈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存储意识早已随着祖辈们的教诲传递给我们。居民通过劳动所得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货币,在持有货币的同时,第一时间是存储,而不是投资或消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过于充裕。

二、我国“流动性陷阱”形成原因

究其原因,我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产生表明了,货币财富并非最优配置,即资金来源太过充裕,但资金运用则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资金来源之所以太过充裕是由多种原因造成。

(一)居民投资、消费意愿降低

近年,居民的总体消费意愿降低,而储蓄上升,导致货币大量冗余,而这又与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这一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些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甚大,居民总体的消费占比下降。从基尼系数上看,我国早在1994年就已经超过了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预警线,并且近几年这一情况日益严重。在中、低收入群体中,可支配的收入相对减少;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导致居民总体的消费意向逐渐降低,储蓄增加,造成资金过于充裕,货币财富分配不合理。

(二)企业盈利低迷,投资意愿降低

由于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消失,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令企业收入降低、利润率下降,导致企业对降息并不敏感。中小型企业现金流不足,难以获得融资。除此之外,由于政府投资激增,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政府融资吸收,而即便剔除掉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影响,政府投资逐步扩大的规模仍变相地挤出了企业投资的空间。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民间投资大幅落后于整体投资的增速,大企业和中小企业PMI指数的差异也持续扩大,出现了典型的“国进民退”现象。

(三)长期通缩

扩张货币供应将会对物价产生中长期效应,若货币投放过量,意味着社会债务膨胀,最终带来通缩压力。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收缩供给会导致物价上涨,而伴随着未来工业化、地产、制造业的走弱趋势,未来我国将面临长期通缩压力。而统计表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物价上涨的刺激作用约持续35个月,随后将产生明显的物价下行压力,随着货币发行量增加,将出现通缩趋势。在通缩的背景下,即便名义利率降低,实际利率也难以下降,这对投资和消费均会产生抑制作用。

(四)外汇占款迅速上升

另一重要原因便是,外汇占款的迅速上升。由于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来源,在央行不完全对冲的情况下,广义货币必然随之增加。

三、“流动性陷阱”的危害及应对方法

(一)危害性

“流有韵葳濉钡牟生,可能导致在低利率的情况下挤出效应和资源配置错位,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当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失去了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的空间和能力,社会总效应水平降低。例如,近年来,我国一直饱受热议的房地产投资。自2000年以来,房地产的投资和出口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需求方的增长利器,但由于资源的过度配置于房地产项目,削弱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同时,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造成工作人口的萎缩,劳动力下降,直接造成了预期资本回报率降低,并抑制了投资意愿,大幅增加了存储。此外,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居民整体消费、投资意愿的降低。

(二)应对方法

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怪圈中,传统的货币政策是失效的,必须采用非传统货币政策来降低长期实际利率,规避“流动性陷阱”。实施非传统货币政策,可以改善市场的流动性,避免金融机构的大规模破产。同时,可通过定向宽松货币政策、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政策利率承诺以及信贷市场干预等措施来实施。除此之外,实施财政政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远离“流动性陷阱”。

1.利用非传统货币政策逃脱“流动性陷阱”。第一,放弃稳定物价。放弃稳定物价可助力逃离“流动性陷阱”。声誉模型从理论上也支持了这一行为。声誉模型中指出,稳定物价诚信度越高,通货膨胀率心理预期越低,进而“流动性陷阱”越易发生。因此,放弃稳定物价,可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流动性陷阱”。第二,公开长期债券市场操作。Keynes曾在《通论》中也支持了这一做法,若中央银行按照规定的价格,购买一切期限的优质债券,那么,利率和货币数量之间就会存在着直接关系。第三,实施货币贬值。当进行贬值操作时,刺激外部需求,增加出口、投资和消费等总支出,此时,央行大量买入外汇,带动经济增长,也可一定程度上逃离“流动性陷阱”。第四,致使短期名义利率为负。一般情况下,短期名义利率不为负,建议名义利率可以为负,可应对“流动性陷阱”。但若名义利率为负,会产生很多不确定性,且不容易观察经济现实的影响,更会引发货币危机,由于这个方法的代价太大,并不推荐。

2.利用财政政策逃脱“流动性陷阱”。在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传统的货币政策虽然失效,但财政政策此时却具有最大的效应。政府应该积极实施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者通过减税的方式,达到增加货币供给的目的,间接促进经济主体产生通货膨胀率的心理预期,最终逃离“流动性陷阱”。但当政府都不能创造新财富时,需要对人们用税收进行弥补,但人们对未来即将征收的税收提前预见,会预留一定的份额,此时财政政策的效果也会丧失。

四、结语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逃离“流动性陷阱”,都有其有效性及失效性,甚至危害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将扭曲的经济结构校正,通过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才能够真正逃离“流动性陷阱”。

(作者单位为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J.Keynes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12-213.

[2] 马尧.资产价格泡沫、流动性陷阱和货币政策调整[J].货币政策研究,2012(1):28-30.

[3] 陈筱宇.“流动性陷阱”理论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4] 邓希希.我国“流动性陷阱”现象浅析[J].时代金融,2016(3):1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