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儿攻击的矫治和预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攻击的矫治和预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的攻击也称儿童的侵犯,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3-6岁是攻击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儿童攻击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儿童攻击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如果攻击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请记住我站域名/

学前儿童的情感由情绪刺激引起情感体验,具有直觉性、易外露、不稳定、易受感染、易受暗示等特点,行为受情感直接指导调控,加上幼儿认知水平有限,模仿性又特强,都直接导致了攻击的发生。而家庭的溺爱、幼儿园玩具数量、活动空间密度的影响,也使攻击更易出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儿童的社会性、情感与个性全面发展,从环境、情感着手,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孩子体验情感、宣泄情绪来保持自身心理和谐,从而防止和减少攻击的出现。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空间。我们曾对100多例攻击进行分析,出现80%左右的攻击发生在室内,20%左右发生在室外。而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了游戏室中儿童人数增多会导致儿童攻击的增加,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适宜的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作为幼儿园还存在招生数与效益的问题,一般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数与活动空间是很不相宜的,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我们做了一个尝试:一般在天气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将室内活动安排在室外进行,这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充足的活动范围让孩子自由活动,同时也能减少同伴间因为拥挤而产生的无意碰撞与摩擦,另一方面在阳光、微风等自然条件下也能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情,从而减少攻击的出现。而在室内设置活动区域时也应考虑幼儿的活动空间,将活动区域间隔摆放,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空间,在指导时也有意引导有攻击的孩子到人数较少的区域去活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儿童的攻击的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

第二,为儿童创设一个适宜的心理环境。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处于不良情绪状态的孩子出现攻击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孩子,可见情绪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攻击的出现频率。而孩子的情绪又有易变性、波动性和易“传染性”等特点,如何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孩子处于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宽松、愉悦的环境,教师以爱心平等的关注每个孩子,尽量避免给孩子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并注意观察对出现的不良情绪反应的孩子及时加以疏导,使孩子能从不良的情绪体验中恢复过来,以维持心理的平衡。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二个小方法颇为有效:一是每天幼儿来园时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营造一个活泼轻松的氛围。二是设立心情角,使孩子在绘制心情角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并结合“与老师讲一讲,和好朋友谈一谈”的活动,使孩子在与老师、同伴的交流中得到心理上的宽慰。

第三,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幼儿的攻击有年龄阶段的特点。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100多例攻击的分析中发现有40的攻击是因为争夺玩具或材料而引发的。因此,适宜材料的投放,对减少幼儿攻击的出现有很大的作用。适宜的材料包括材料数量的适宜和内容的适宜。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孩子彼此为争抢同一个玩具而产生的矛盾,而材料的内容也十分关键,有一些玩具本身就具有攻击性倾向,如小棒、小刀等,教师在投放时应回避这些材料。而幼儿园的经费问题又通常不能满足对活动材料投放数量上的要求。在实践中发现“自带玩具”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法,一方面可以弥补幼儿园活动材料不充足的缺点,另一方面通过交换玩具可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孩子学会分享并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有效的减少幼儿攻击的出现。

二、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幼儿攻击多与其认知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幼儿往往对来自同龄伙伴的信息以自我为中心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儿童对别人的行为判断是敌意的,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攻击性。幼儿中很多攻击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彼此间没有搞清楚对方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而用敌意去判断别人的动机。另外,幼儿之间很容易产生行为上的相互模仿,一个不善攻击的幼儿在一个相互攻击的群体中,很快也会以攻击的形式对付其他幼儿。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育幼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在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后,应该心平气和地让他说出事情发生的全过程,这样会避免全盘否定他而导致其心里不服,因为儿童在攻击他人时总是自认为有理的。我们可以肯定其合理的部分,然后及时让他了解别人的动机是什么,接着讨论其行为的效果怎样?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什么样的行为更受欢迎,以及攻击行为发生后如何妥善处理?如何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好孩子?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幼儿对攻击产生否定情绪。此外,教师对攻击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关注:(1)点名表扬:在平时活动中只要发现一点友善行为,都及时给予正面鼓励-点名表扬。(2)游戏奖励:若他们出现较多或强度较大的友善行为,在自由游戏时间任其选一项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进行奖励,并引导全班幼儿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做。(3)物质奖励:让全班小朋友对他们一周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由老师结合点名表扬、游戏奖励的情况综合确定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如:累积几个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手工作品、自制小玩具等)。通过以上一些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幼儿提高认知水平,逐步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防止和减少攻击的产生。

三、注重体验,激起情感共鸣

幼儿期(3-6岁)是孩子情感发展和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儿的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根据情感的本质特征及幼儿情感的发展特点规律,我们从“情感体验”、“表情表达”、“替代想象”、“自我调节”几个方面人手来矫正幼儿的攻击。

1、情感体验。依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进行体验,从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为此教师要注重创设典型情景。如:让爱打架的小朋友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挨打的儿童,让他体验一[,!]下挨打者的心情,让他把挨打后的表情、委屈和悲伤表演出来。经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孩子学会从

挨打者的角度想问题,意识到打架给他人造成的伤害,逐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2、表情表达。表情不仅是幼儿情绪体验的表现形式,而且在表达感情时,其情绪体验也随之发生变化。《心情预报》活动就为孩子创设了一个表现的环境,当孩子拿着心情图,象播音员一样站在“电视机”前播报心情时,兴趣非常浓厚,在提问什么情况下心情不好,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情变晴天,幼儿对自己各种感情体验进行了回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学会了用恰当的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沟通了自己与同伴之间的感情,并学会了观察别人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情绪。

3、替代想象。多让孩子想象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感受,有助于攻击的减少。我们通过与工业园区博爱学校小朋友的“同乐”活动,使孩子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生存教育,当看到瘸腿的孩子扶着栏杆,撑着走步器,艰难地滑滑梯时,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你真能干,你真行。”“我与你比一比”代替了“我需要帮助”,纠正现代孩子任性专横的心理。大(二)班的孙雨琦小朋友是个脑瘫儿,歪歪扭扭的样子孩子们感到异样。开展“同乐”活动后,每天有一位小朋友值日照顾她。当雨琦走台阶时,小朋友会蹲下来帮助她抬脚,上厕所时帮忙搀扶着。特别是有攻击的孩子,当看到雨琦想与大家一起游戏时,他们会时刻关注着,不仅学会了耐心、等待,也学会了担负起照顾雨琦的责任,通过情感体验转移了幼儿的侵犯性情感。

4、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指在没有外部指导或监视的情况下,个体维持其行为历程以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过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我们设立了“心情小站”,由幼儿轮流当心情疏导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分析争执的问题。当其他幼儿发生争执或矛盾后,请小站帮忙解决,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从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通过概括他人的观点,逐渐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纳入其自我概念中。

四、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分享能力

教育与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人生的每一阶段,从某一阶段讲都是为后继阶段打基础。幼儿时期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会有助于幼儿学会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会有助于幼儿以后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1、自带玩具,鼓励幼儿独立交往。在家庭中,幼儿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了,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分享。为了让幼儿感受到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定时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并把玩具的性能和玩法告诉小朋友。在活动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启发他们加强同伴间的交往,并及时鼓励幼儿积极的交往。活动后通过让幼儿谈“你和伙伴如何玩?你的玩具给谁玩了”等体会,让幼儿了解各种交往的方法,从中体验交往的乐趣。

2、多给幼儿提供一些轻松自由、感兴趣的合作活动。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而游戏对于幼儿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开展娃娃家、医院、超市等角色游戏时,让幼儿自由组合、自己分配角色,一起玩,一起交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交际,并从中体验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以及互爱互助、热情待人、友好协作的优良品质。

3、教师参与并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对幼儿园的适应和喜爱是从其接触的教师和同伴开始的。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交往中,积极引导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引导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分享,当幼儿能较好的与同伴合作、分享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进一步强化幼儿合作、分享行为。另外,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分享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相互合作,从而带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幼儿在我们的有效引导下可以逐渐学会适应他人,不断地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掌握良好的行为准则。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关心他人,使幼儿与他人通力合作的良好品行逐渐形成,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攻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