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体的免疫防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实验模拟、互动探究、情景再现、讨论质疑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免疫防线 皮肤 杀菌 病原体
一、教材分析
《人体的免疫防线》是九年义务教育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人体对疾病的抵御》第1节的内容。第1节内容较多且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可按内容分成3课时。本节课从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苹果皮对细菌的防腐作用,来模拟人的皮肤对疾病的抵御,使学生直观而形象地了解了人体的免疫防线,并通过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组讨论与反馈矫正,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1节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本章知识的难点,更是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免疫防线、抗原、抗体等知识,再通过阅读“计划免疫”的资料,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民族主义自豪感,使之成为一个在知识、能力和情商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皮肤、呼吸道与消化道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动眼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设置与方法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经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精神;通过日常卫生常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人体的免疫防线。
四、教学难点
理解免疫的发生机理。
五、教学过程
在课前,老师要准备好苹果等实验材料,将学生5~6人分成一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模拟探究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
1.交流展示
老师通过学生交流课前所做的模拟探究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人体的免疫防线》。
2.互动探究
(1)用4个苹果分别模拟人体皮肤的不同状况,使学生直观了解免疫防线的初步概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人体的免疫防线。
(2)通过学生对问题“这个探究能验证你的假设吗?这个实验能说明皮肤是人体的免疫防线吗?”等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都相对简单,学生都能轻易答出。
(3)学生观察课本第43页“图23-1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结构示意图”后,让学生讨论人体除了皮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防御措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不但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也属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而且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还具有杀菌作用。
3.学中质疑
学生对皮肤是人体的免疫防线很容易接受,但消化道、呼吸道看起来在人体内部,为什么跟皮肤一样也属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呢?
4.精讲点拨
教师出示一根空心管,问:空心管的内外壁都跟外界接触了吗?学生很容易回答:是!教师再讲解:如果把空心管比作人体,那么空心管的内壁相当于人体的什么结构呢?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空心管内壁相当于人体的消化道与呼吸道内壁,都能与外界来的物质直接接触,所以都属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5.互动探究
如果细菌等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人体还有抵御措施吗?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然是肯定的,但对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可能会产生很多的疑问。
6.学中质疑
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是由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它们在什么时候起作用,如何起作用的?
7.精讲点拨
引导学生阅读第45页“炎症与发烧”的资料,学生就理解了上面的问题。
8.反馈矫正
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将第一道防线中的皮肤与消化道分泌的杀菌物质与第二道防线中的杀菌物质混为一谈,事实上二者是不相同的,这一点虽不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但有必要交代清楚。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杀菌物质一定是第二道免疫防线产生的吗?学生通过讨论后,可得出结论:杀菌物质有的是第一道免疫防线中的皮肤与消化道黏膜产生的,有的是第二道防线中一些组织器官产生的。
9.总结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即人体共有两道免疫防线,第一道由皮肤、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组成,第二道由存在于体液中的蛋白质和血液中的白细胞组成。
10.迁移应用
(1)人体的眼睛看起来很脆弱,为什么很少生病?
答:眼睛分泌的泪液中含有溶菌酶,能够杀死细菌。
(2)如果皮肤受伤,有人喜欢用唾液进行清理,这样做科学吗?为什么?
答:当然是科学的,皮肤可以分泌一些杀菌物质,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能够杀死细菌!
(3)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和第二道免疫防线,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答:①注意卫生,防止病原体侵入;②加强个人锻炼,提高人体免疫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出发点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及卫生习惯。因此,重视简单的实验及推理,成为本节课的特色,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重视实验探究的同时,问题的设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如果问题设置得巧妙,学生探究问题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问题设置得不好,甚至满堂灌,就会使学生事倍功半,学习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