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临床研究对象是我院2014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0例,其分组原则随机。A组治疗药物为达那唑,B组治疗药物为治疗药物为达那唑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两组患者基线值、最大值、升高值、曲线下面积等血小板计数指标和治疗效果、副作用进行评估。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B组最大值、升高值、曲线下面积等血小板计数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B组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指数,作用较为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自身免疫性出血综合征,应用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但部分难治患者病情反复,对激素治疗无效或出现激素剂量依赖症。目前美国血液病学会将丙种球蛋白、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雄激素等应用于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中,但近年来丙种球蛋白等获取较难,部分患者经脾切除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因此寻求更理想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重点。

本研究探讨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研究对象是我院2014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骨髓涂片和血常规检查确诊,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所有患者血小板计数均在20x109/L以内,经标准剂量或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规范化治疗无效,或治疗有效后复发且再次治疗无效,不接受脾切除治疗者,或接受脾切除治疗无效或有效后复发者。男女不限,年龄在18岁以上。将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肌酐在1.5mg/dL以上,胆红素和血清氨基转移酶大于正常值上限1.5倍者排除,并除外血栓病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其分组原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A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龄20~71岁,平均(48.5±5.6)岁;平均病程(5.6±1.1)年,血小板计数为2~20x109/L。B组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21~70岁,平均(48.1±5.1)岁。平均病程(5 24±1.45)年,血小板计数为2~20x109/L。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如岁数、男女比例、纳入标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治疗药物为达那唑,每次0.2g,每天3次,共治疗14d。B组治疗药物为治疗药物为达那唑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达那唑用法用量同A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为1μg/kg皮下注射,每天1次,共治疗14d,若治疗期间血小板计数大于等于100x109/L则可停药。

在治疗期间,若患者出现内脏、黏膜等部位活跃出血,可给予抗纤溶药物和血小板输注,若肝酶升高,可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并避免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基线值、最大值、升高值、曲线下面积等血小板计数指标、治疗效果、副作用进行评估。

治疗后出血消失,血小板计数复常,持续时间≥3个月为显效;治疗后出血改善,血小板计数升高大于等于30×109/L,持续时间≥2个月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血小板计数升高,持续时间≥1个月为进步;达不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和进步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总效率比较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B组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A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血小板计数指标比较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B组最大值、升高值、曲线下面积等血小板计数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副作用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肾功能、胆红素等均无发生异常变化。其中,A组有1例麻疹、1例嗜睡、1例视觉异常、2例无力、1例高血压,发生率为15.00%;B组有1例荨麻疹、1例嗜睡、2例高血压、1例过敏反应、1例下肢痛,发生率为15.00%,两组副作用的发生率组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为常见获得性出血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清晰,主要表现为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等,且女性患者比男性多。

临床多认为该疾病的发生跟人体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产生导致单核巨噬系统过多破坏血小板致使其数目急剧减少所致,可因肝炎病毒或巨细胞、疱疹病毒等所致,多在感染后两天到3周发病,起病较为隐匿,多为皮肤出血点,可在多部位皮肤或黏膜上出现紫癜和淤斑,出血症状严重程度跟血小板计数相关,病情轻的仅出现皮下出血,病情重者可出现颅内或内脏出血,影响生命健康。

血小板生成素可对血小板生成进行调节,其特异性受体尽在红系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中表达,有研究表明,血小板生成素可促进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生成,提升外周血小板计数,因此,血小板生成素可为临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带来新的希望。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为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在仓鼠卵巢细胞中进行表达后提纯所制成的全长糖基化血小板生成素,其跟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有类似的药理作用,属于造血生长因子,可对造血干细胞系进行刺激,促进其向巨核细胞分化,可提升血小板计数,且目前在已知的各种细胞因子中,其对巨核细胞生长和调节血小板生成的作用最为显著。

本研究表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指数,作用较为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