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潮汕不但有自己的语言,而且文化传统深厚,民间艺术发达,举凡潮乐、潮剧、潮绣,以及工夫茶、陶瓷、剪纸、木雕等均显誉遐迩。而潮汕民居作为最能体现潮汕文化的载体,更以其巨大的规模、对称的结构、主次分明、向心围合的格局和精雕细琢、富丽堂皇的装饰,赢得了“潮州厝(屋),皇宫起(建)”的赞誉。

“潮州厝”之所以能“皇宫起”,民间以为是明代潮州府潮阳县出了个“假国舅”陈北科之故。传说明正德年间,陈北科赴京赶考,路上碰到前往京城认亲的国舅,二人结伴而行,成为莫逆之交,后真国舅途中病死,陈北科遂盗用其名进京认了皇亲,做起了假国舅。一次上朝,天色忽变,雷电交加,陈北科即慌忙钻进桌子底下,皇上惊问其故,陈答日:臣乡中屋舍,皆为泥作墙,草盖顶的茅屋,不避风雨,故见雷电交加即习惯钻进桌下以防不测。皇上听后心生怜悯,特恩准他回乡按皇家式样兴建国舅府“黄门第”,此后遂相沿成俗,“京都王府”终于演变成为“潮州百姓家”。

其实,“京都帝王府”之所以能成为“潮州百姓家”,与潮入的来源及潮汕的地理位置有关。因潮人常以南迁中原世家大族后代自居,对如《明会典》规定公侯房舍最多“门屋三间五架”之类的住房制度,大多不屑一顾,潮汕民居府第门屋往往多为“五间”或“七间”,较之公侯宅第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次,潮汕地偏海隅而远离中原,历代战乱传到此地已是强弩之末,故先民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心情,将民居作为艺术品来雕琢;再就是近代以来,随着潮商的崛起与海外潮侨的成功,潮人以“富可敌国”的资力,依照《大学》“富润屋”之古训,在居宅的建造与装饰上,更是不遗余力。民国《广东年鉴》言:“粤有华侨,喜建造大屋大厦,以夸耀乡里。潮汕此风也甚,惟房屋之规模,较之他地尤为宏伟”。旧《潮州府志》也言:“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阊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翠飞,家有干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

至今屹立于潮汕大地上规模巨大、装饰奢华的“府第”和环抱围合的古寨,就是这种说法的见证。

“下山虎”和“四点金”

潮汕府第的最基本构成单位是俗称“下山虎”的三台院。“下山虎”以大门为虎嘴,二个前房为前爪(称“伸手房”),后厅为虎肚,仿佛浑身是劲,张口吸纳天地精气的老虎。

在“下山虎”前面加前座,就成了四危上各有一外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的四合院“四点金”。“四点金”的后厅供奉着祖先神位,两旁为长辈居住的“大房”,门厅两侧是晚辈与仆人的“下房”,天井在中间,左右有作厨房或堆放柴草的小房,称“格仔”。“格仔”与大房之间开一子孙门,寓意多子多孙。

潮汕“四点金”和北京四合院同为四面闭合的四合院,但二者还有些不同,北京网合院院落较大但不一定在中心,宽大的庭院是山一系列房屋和联连廊“围”合而成;而潮汕“四点金”则左右对称、紧凑简练,位于中庭的天井方正狭小,好像是“挖”出来的。北京四合院大门都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上,这是因为京都之地只有皇帝的宫殿和庙宇的大门能居中西南,民宅不能在南面中央开门,而应依先天八卦将大门开在西北角(西北为艮,艮为山)或东南角(东南为兑,兑为泽)上,这样才能使“山泽通气”。

由于先天八卦宋代之后才在北方流行,对宋以前南迁的潮汕先民影响不大。故潮汕“四点金”还是依照宋以前古制,把大门开在中轴线上,居中而面南。这一点可从唐代王维所画的《辋川图卷》中的四合院得到印证。

如将“四点金”堂与堂,堂与厅之间打通,使其成一以天井为中心的四厅相向的“亚”字形空间结构,便成了可以祭祖的二进祠堂。

从这二进祠堂开始,通过它们之间不断的串联并联,即可组成大型民居群落“驷马拖车”和“百鸟朝凰”。

“驷马拖车”和“百鸟朝凰”

“驷马拖车”和“百鸟朝凰”均是潮汕大型府第的形象称谓。“驷马拖车”以一座象征“车”的多进大宗祠为中心,两旁各并联一座小宗祠,外再加上二列象征“马”的从厝以及后包,就成了“驷马拖车”。

“百鸟朝凰”则是以象征“凰”的大宗祠为中心,前后左右由象征“鸟”的总数一百间房屋,按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原则朝向大宗祠围成的大型民居群落。如占地六千余平方米的清末大吏丁日昌在揭阳榕城的寓所光禄公祠,即是以大祠堂为中心的“舆”字形的“百鸟朝凰”,其“舆”字上部有房96间,下半部是四个斋房,共计100间。

许驸马府

位于潮州市葡萄巷,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的许驸马府是潮汕现存最早的“府第”。因该府主人许珏娶了宋英宗的曾孙女德安郡主为妻,故称驸马府。

许驸马府占地达二千多平方米,经历代大修之后,宋代实物已所剩无几,但宋代的建筑特点――出檐平缓且呈弧形弯曲的屋顶,起翘的翼角,刻着古朴莲纹图案的木门簪,高高的门槛,紧密的窗棂与雕饰简单的梁柱等却基本得以保留;而其方正规矩的布局(府第面阔42米,进深47米),三进的院落,五间过的开间,既有从厝,又有后包的以中庭为中心的主次分明的建筑,即是“源于古老的地主庄院,以后因当地根深蒂固的宗族制,使其演变为带护厝与后包的形式”(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而成为潮汕“府第式”民居之始祖,也是国内现存罕见宋代民居。

象埔寨

建于宋代的潮州卉巷象埔寨是一个总面积超过二万五干平米,长宽各一百五六十米,有七米高寨墙围护的中轴对称的方形寨,其石拱结构的寨门位于寨前正中,上刻有“壬戍之秋”和“颖川郡立”的字样。“壬戍之秋”使人想起北宋文豪坡《后赤壁赋》中开篇的“壬戍之秋,七月既望”。只是不知是否为同一甲子;而“颖川郡立”则标明此寨为徙自中原颖川的陈姓族人所建。

象埔寨寨内分为三街六巷,秩序井然地排列着七十二座府第,说是模仿古长安城的里坊;而这些府第也号称座座格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均是“四点金”衍变而来的合院。象埔寨是潮汕方寨的始祖,其建筑形制被恒稳地沿袭下来。

龙湖寨

据说面积达1.5平方公里的“龙湖寨”之所以名“龙湖”,源于寨中一条逶迤数里、贯穿南北寨门的长街,这条被称为“龙脊”的长街还被铺上花岗岩石块,以象征龙身上的鳞片;而该寨原来四面环水、塘湖围抱,因此才有了“龙湖”之名。

龙湖寨始建于宋代,至明末为了防备倭寇的荼毒而正式成寨并扩至现在三街六巷的规模,寨中现存有数以百计的宗祠、府第、书斋、宫庙,有的府第进深多达十进,真正是“庭院深深深几许”。

龙湖寨历史上以祟文重教著称,全寨书斋数量不少于30处。著名的有黄姓的“江夏家塾”、许姓的“高阳家塾’’以及“梨花吟馆”、“读我书屋”、“抱经舍”、“雨花精庐”、“怡香书室”等等,其中甚至有为女子设立的私塾。明崇祯年间,龙湖寨“家资丰盈甲于潮州”的员外郎黄作雨,不仅在自家院落设书楼供男童读书,还于中平巷头设女书斋,供族 内小姐们就读。同样是这个黄作雨,后来还建了一个气派张扬的“阔嘴祠”祭祀他的生母,这在潮汕可说是绝无仅有。

黄作雨的生母周氏,是婢女人妾,地位卑微。康熙初年,周氏去世,黄作雨欲将其牌位放入黄氏祠堂中,遭到族人的反对。黄作雨一气之下,毅然斥巨资建起了这座门面比宗族祠堂宽大的“阔嘴祠”(也称“婆祠”),以供奉其母牌位!

此外,以史上女名将花木兰和穆桂英做门神的龙湖天后宫,祭祀教师先生王侗初的祠堂,北宋探花姚宏中府、明代状元林大钦出生的客巷、方伯第、太卿第、夏氏府(滑稽秀才夏雨来故居)等等,和龙湖寨历代有名姓可考的多达53位进士、举人以及无数名人题词、书法、碑记一样,也都成了龙湖寨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见证。

三饶道韵楼

潮州的饶平山区以拥有众多的土楼著称,在饶平县的六百多座土楼中,三饶的道韵楼名声最著。

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的道韵楼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内切圆直径是1012米,周长328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正八角形土楼。

道韵楼是模仿阴阳八卦的形状而建的。大楼八边象征八卦,每卦长39米,各有楼9间,八卦共72间。而每个楼间也仿牌位三爻而被设计成三进,一二进为平房,第三进联接外墙为三层半楼房,楼墙高11.5米,底层墙厚1.6米,由黄土夯筑而成,墙基仅垫二层青砖,固桷用竹钉,虽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完好如初,堪称建筑学的奇迹。

此外,大楼还按诸葛八卦阵设生门和休门,且在楼埕左右各挖一眼公用水井,以象征太极两仪的阴阳鱼眼。整座大楼还特意坐南朝北借北面的笔架山为文笔,以增加文运,故楼中八卦,每卦均各出过一个举人,可谓神奇。

潮州铁铺的八角楼寨可说是袖珍的道韵楼,该寨建于清嘉庆年间,外型为不等边八角形,中间是一座两进的公厅,住房围饶寨一周共27间,每间分三进。大楼坐北朝南,以群山为屏障,周围是潮汕平原的“府第式”民居,因而显得较为突出。

除这些楼寨外,在潮汕数以千计的楼寨中,比较有名还有建于明万历癸酉年的东山乡湖教村的半圆形围楼潮阳楼,该楼直径长200米,弯形长300米,占地达22亩,为三进庭院共110间房。建于永乐十年(1413年)的上饶镇马坑的镇福楼,东西90米,南北98米,是广东最大椭圆形土楼,它高3层,60开间,围墙厚达3米多。在饶平之外,潮八居住的还有潮州凤凰的缵美楼,官塘象山乡的长远楼和仪凤楼,磷溪区的保定楼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土楼和众多的祠堂府第,构成了潮汕地区动人的建筑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