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政府民生投入如何对接百姓幸福期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政府民生投入如何对接百姓幸福期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悠悠万事,民生为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用于民生事业的开支明显增加。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民生改善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从基本的生存保障逐步转向更高层次的幸福需求,如更體面的工作、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等。如何回应群众不断增长的民生渴望?除了靠不断扩大民生支出规模,还要靠什么?认真解决好这一问题,形成一个高效、可持续的民生事业发展模式,关系到各项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也关系到党委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追求可持续的民生

徐文政: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规避民生投入不足和民生投入过于“超前”两种风险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如果一个国家出现动乱,那并非因为他们贫穷,而是因为他们想致富”。群众盼望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既可能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导致的某些社会阶层的心理失衡,也容易演化成引发社会动荡的不稳定因子。其中隐藏着双重风险,一是地方政府在民生工程上投入不足,致使群众一直诉求强烈的一些民生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从而引起群众质疑和不满,甚至引发像中东、北非那样的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二是地方政府寅吃卯粮,想在民生问题上毕其功于一役。前期大规模的民生投入抬高了群众的期望值,但地方政府却力不从心、难以为继,从而引发群众新的不满,落入“拉美化陷阱”。

瞿建权:把握好“度”,尽可能处理好经济发展水平与民生改善水平的阶段性匹配问题

民生问题的历史性特点,决定了改善民生也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让民生改善远远落后于发展已取得的成就,也不能让民生改善超过发展水平的承受能力。在生产力落后、生活资料匮乏的时代,民生的标准就是吃饱穿暖。现在,我们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群众对民生改善的需求,已经从追求基本的生存权提升到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与此相应,政府民生责任也是越来越重。比如我们盐城市,“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累计用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三农”等涉及民生领域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507亿元,占同期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总量的60.1%,比“十五”提高18个百分点,在民生投入方面可谓竭尽全力。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苏州、无锡等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不可能照搬他们的模式。只有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上来,不断提高民生投入的质量和效率,才能为民生改善奠定长远基石。

姜永华: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在始终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时,必须更加突出抓好民生改善。一要通过改善民生为扩大消费提供动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體系,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减少预防性储蓄,为扩大消费提供动力。二要通过改善民生为调整经济结构巩固基础。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要通过改善民生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支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四要通过改善民生为社会稳定提供保障。调整收入分配,促进公平正义,缓解社会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定和谐的良好环境。

许益军:充分考虑现阶段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建立可持续的民生事业发展模式

现阶段的民生问题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民生事业发展模式将是一项长期任务。一是与基本国情有关。人口多、底子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没有变,满足民生需求的能力依然相对较弱。二是与发展的特定阶段有关。我们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相互激荡并不断拉升人们的心理需求,民生问题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政府解决民生问题面临巨大的时空压力。三是与既有的发展格局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同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的體制与机制还不健全,满足民生需求的政策體系亟待完善。由于上述原因,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既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追求有效率的民生

徐文政:一个好的民生事业发展模式,应该既體现平等、公正,又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征

上世纪4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公民“四大自由”理论,其中包括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是现代国家对民生福祉的第一次公开承诺。从此以后,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逐步演化为评价政府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标准,高福利国家开始大行其道。但是,高福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创造的活力,损害了经济社会发展效率。近几年,一些高福利国家纷纷陷入债务危机就是明证。在此背景下,强调民生投入的效率问题十分重要。具體说,一要通过降低成本来改进福利,不断降低政府民生工程的时间成本、行政成本等。二要通过引导预期来增加福利,出台《国民基本生活保障法》等法规,增加百姓对未来生活改善的正面预期,从而激活消费,搞活市场。三要通过守护希望来创造福利,托底不包办,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阶层流动,激发创造活力,帮助每个人圆自己的幸福梦。

姜永华:强化民生支出绩效评价,完善多层次补贴机制,积极转变民生投入方式

近年来,各级政府民生投入总量不断扩大,但是由于人均支出水平相对偏低、部分“普惠式”民生保障力度偏小、民生公共设施投入个人感受不直接以及民生支出运行低效等原因,百姓民生需求尚未得到根本满足。提高民生投入效率,一要强化民生支出绩效评价。建立完善民生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确保民生支出用出最大效益。二要完善多层次补贴机制。财政的民生补贴应坚持“辅”原则,在全覆盖、低成本的基础保障上,更加注重向最困难的群體倾斜,确保其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三要转变民生投入方式。在养老服务、基层医疗、社会事业等领域,更多使用购买服务型政府补贴,避免直接补给行政性的公立机构,促进社会公平,提高民生投入的质量和效率。

许益军:当前民生财政的关键是如何建立一个多重约束条件下的可持续的公共财政分配體系

多重约束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特定时期政府财力和资源的有限性,二是高涨而复杂的民生需求,三是一定范围内的政府预算软约束。客观上讲,无论一个同家多么富裕,都不可能在某个年度的财政预算安排中同时满足各方面的支出需求,这种“需求与可能”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财政分配中永恒的矛盾。对于我们来说,由于现阶段的国情,这个矛盾更鲜明,要少花钱,还要多办事,因此,财政分配特别需要分清轻重缓急,做到统筹安排。首先,要突出做好对“基本民生”的托底保障,构筑基础性的民生保障机制。同时,“基本民生”范围与“托底”标准还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财力可承受力循序渐进。其次,还要优化公共财政的再分配机制,重点改善弱势、低收入群體境遇,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彰显伦理关怀与分配正义。

瞿建权:处理好共建与共享的关系,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积极性

必须处理好共建与共享的关系,在调动每个个體的积极性方面有更加科学的顶层设计。民生要體现保障性,更要把握好度。比如低保,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但也不是保障金额越大越好,保障范围越广越好,否则反而会削弱这部分人的积极性。民生要體现普惠性,但也要追求公平。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诉求,既要防止马太效应,也要避免大锅饭。民生要體现福利性,但也要关注人的发展。现阶段,我们在保障群众的生存权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今后,必须在更好地保障个體的发展权上下功夫。

追求有质量的民生

瞿建权:区分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给予重点支持,把应尽的“托底”责任履行好

在民生工程区域方面,注重城乡区域之间的利益均衡,在农村面积较大、农村人口较多、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政策应向广大农村、农民倾斜。在民生推进领域方面,进一步统筹民生工程与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民生资源重点投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三农”等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领域。在民生覆盖人群方面,重点回应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體”的民生需求。注重对企业职工、城市困难家庭等民生保障盲区的覆盖,加大对城市流动就业人员的民生“死角”的关注,关心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问题;建立扶贫济困长效机制,在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建立以就业、就医、子女入学、住房等为主要内容的救助制度,帮助城市特困群體和农村低保对象解决最迫切的民生难题。

许益军: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民生需求

与民生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政府方式、市场方式与社会方式。由政府提供的民生福利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可分为两类,一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政策与制度安排。如法治环境、市场秩序、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等。二是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需要由政府财政“托底”的部分。由市场提供的部分,主要是按照价值规律,通过市场化生产机制,以购买方式满足消费者民生需求。由社会提供的部分,主要运用社会网络,通过社会自组织方式,来实现民生需求满足。这三种方式各有特点,也可以相互兼容。目前,在加强政府民生保障力度的同时,也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相关的社会团體发展,给群众更多的幸福选择,有选择的幸福才是真幸福。

姜永华:营造更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鼓励每个个體自主创造幸福

一是完善促进公平正义的制度體系。让生活困难群體有基本的生存保障,让每个阶层成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改变自己地位和命运的机会。二是积极推进民生公平。大力实施民生全覆盖工程,消除城乡差别、“双轨制”等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现象,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分配公平、医疗公平、保障公平、参与公平。三是引导全社会成员创业创新创优,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劳动者创造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體味创造幸福的满足感。

徐文政:推动民生财政运行过程的公众参与,以社会监督和问责倒逼政府提高民生投入质量

从民生财政的预算编制、资金分配到项目评估都应吸引更多公众参与,以社会监督和问责倒逼政府提高民生投入质量。第一步先实现账本公开,将本级财政与上级转移支付的民生资金放在一个“盘子”里,第二步再由老百姓来讨论并决定涉及民生的直接投入具體怎么用。完善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事前评估的重点是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否属于财政资金支持的范同以及财政资金支持的风险等。必要性,包括项目该不该上,立项是否有价值,立项依据是否充分。可行性,则指项目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和清晰、项目实施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能力。事后评价,需要进一步完善指标體系,在评价结果科学、公正的基础上,加强其对项目实施单位的约束力。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编者: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群众期待,民生改善也具有了新的内涵要求。政府实施民生工程,不能仅仅停留在扩大投入规模上,而要从追求总量民生转向追求效率民生、质量民生,着力构建一个科学、可持续的民生事业发展模式,让每个社会成员既有分享幸福的权力、也有选择幸福的自由、还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如此才能让政府民生投入与百姓幸福期待对接,才能使政府的每一项民生工程、每一件民生实事真正做到百姓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