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贵州省玉米生产技术措施应用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贵州省玉米生产技术措施应用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伴随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贵州省玉米生产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一直以来,相关人员也在逐渐探索如何广泛推广玉米生产技术,以提高贵州粮食生产产量,进而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玉米生产技术的广泛推广。本文主要阐述了贵州省玉米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总量。

关键词:贵州省;玉米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畜牧业的发展,对玉米需求不断增加,玉米是贵州省主要粮食作物,在贵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大力推广玉米生产技术。

1贵州玉米生产现状

贵州玉米的种植面积广,由于旱地面积自西向东逐渐减少,因此玉米的种植面积由东向西逐渐增多,西部的毕节、六盘水和黔西南是贵州主要粮食生产区,其它地区相对较分散。伴随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玉米的需求逐渐增多,在推广玉米技术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玉米生产技术的广泛推广,例如播种面积小、玉米生产总量不足、科技投入力度小和农田条件差等等,所以为了使贵州省粮食生产总量不断提高,国家应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促进我国农业不断向前发展[1]。

2贵州省玉米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2.1杂交玉米的技术原理与应用

2.1.1紧凑型玉米的技术原理

紧凑型玉米主要表现形式为株型紧凑,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透光性能良好,同平展型玉米相比紧凑型玉米有较强的透光性;叶面积指数相对较高,通常情况下平展型玉米为3.6,最高不会超过4.1,成熟时为2.5左右,然而紧凑型玉米大多为5.0,最高在5.6~6.7,在田间管理成熟的条件下玉米的生长状况良好;生物学产量相对较高,经济系数也随之提高,调查显示我国紧凑型玉米面积不断增多,紧凑型玉米生产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杂交玉米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2高产栽培中紧凑型玉米的生产状况

1991年贵州从山东省引进了玉米生产技术,取得成效之后,相关人员决定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紧凑型玉米只能在铜仁、遵义等地区应用,在引进技术方面相关管理人员也比较盲目,不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使得在生产过程中缺陷逐渐暴漏出来,例如紧凑型玉米的植珠和营养体相对较小。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玉米的生育期短,调查表明引进的技术不适应当地的地理条件,条件的变化使得植珠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生育期的缩短不利于玉米吸收营养[2]。

2.2施肥技术原理与应用

2.2.1施肥技术原理

施肥的主要作用加快玉米生长发育的进程,使粮食获得较高产量,依据玉米施肥基本规律和粮食高产经验,玉米施肥技术可以概括为:以追肥为主、积肥为辅;化肥为主、有机肥料为辅。玉米是产量较高的作物,需要从土地中不断吸收营养物质,主要吸收氮磷钾元素,以及其它微量元素,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土地中缺少磷、钾元素,所以种植户应通过施肥增加土壤肥力,进而逐渐提高玉米产量。

2.2.2施肥技术的应用情况

现阶段在玉米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施肥不足和施肥时间不适宜等问题,大部分地区缺少氮磷钾元素,通常情况下,底肥的计量不到30%,但是对于紧凑型玉米和高产栽培,底肥的用量必须在50%以上,在施肥方面贵州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2.2.1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平衡施肥技术方面缺少资金支撑,由于平衡技术的广泛推广需要测量土地性能,然而土地的承包权是个体农户,耕地面积分布相对分散和复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测土和施肥技术指导工作,这就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经费短缺不利于平衡施肥技术的广泛推广[3]。

2.2.2.2市场化肥种类相对单一,平衡施肥技术很难落实到实际生产中。种植户能够得到平衡施肥的配方,但是市场却供应不上相应的配方肥,主要有氮肥和磷肥,缺少钾肥等微量肥料的供应。此外种植户在选择肥料时,大部分都只看价格,价格便宜就买价格贵就不买,这会影响平衡技术的有效推广。

基于以上情况,种植户应转变思想观念,更新肥料的使用种类,使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依据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土壤承受肥力的状况,选择适当肥料,使贵州玉米产量持续稳固增长。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贵州玉米生产现状以及主要的生产技术措施,能够看出玉米生产技术对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性,因此要想不断提高贵州粮食产量,需要国家和种植户共同努力、合作,国家应给予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为粮食生产奠定经济基础;种植户应转变思想,逐渐适应并接受新的种植技术,以不断增加经济收入,进而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云斌.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J].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9(06):113-115.

[2]佟屏亚,罗振峰.现代玉米推广[J].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7(06):556-558.

[3]赵克明.关于我国玉米生产发展问题的看法[J].玉米科学,7(0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