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历史名师教育实践看和谐师生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历史名师教育实践看和谐师生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对历史名师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师生关系的发展也因时代变迁、文明发展呈现不同的形式、特质与社会期待。对于传统的教育行为的关注有助于理解传统的师生关系与师生互动,从而认识到蕴藏其中的珍贵资源。通过理清历史名师师生关系的实践意义能让师生关系实践内涵的探讨更具脉络性与整体性,并试图将师生关系实践外显化以供教育实践参考。

关键词: 历史名师 教育实践 和谐师生关系

对教育者而言,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真正高价值的理论成果也都来自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师也只能来自实践;无论古代或近代、还是当代,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均是教育实践者。师生关系是一个相当抽象的名词,不易界定,更不易片段解释,正史或野史记载着许多名师,这些老师的名气因学生成就、表现或社会的认同而来。

1.历史名师的师生关系

1.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教育家。当时教育以私学为主,孔子约三十岁时,设学舍讲学,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余人,是第一个以老师的身份留名史册的,其教育故事影响甚远,教育精神值得深思。

1.1.1以“仁”为依据的师生关系

孔子的教育理想以“仁”为最高指导原则,一个人是否有高尚的品德,往往体现在他的思想举止之间是否有违背“仁”的理念的地方。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内在品格。师生关系的最高指导原则即是“仁”。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遇到有关仁义的事,就要赶快去做,即使面对自己的老师,也不必谦让。因为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在家里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关系;扩大到社会上,就是君臣有礼、朋友有义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也应以仁义来相处,不管学生或老师,都应从自身的“仁”修身,以此互动,最后发展成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就是“大同世界”的达成。

然而“仁”的目标过于抽象,故孔子提出更具体的建议,做“君子”,孔子所谓的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无道德之人称为“小人”,君子对个人修养极其重视,注意言行,言无不善,行无不佳。“善”与“佳”的具体实践方法,即为尽己之心,推己及人,也就是“忠”“恕”二字。教师以君子的言行,体行“忠”“恕”的义理,示范给学生,学生学习老师的身教言教,以此修身并实践。

1.1.2以身作则的师生关系

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自己并不是天生的圣人,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自己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被视为圣人。因为孔子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连饭都不吃、觉都不睡,天天在那里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脑袋也没用,不如脚踏实地去学习。世界上的事,有很多概念都是一字之别,人有雄心是好事,但有野心就不太好;人有理想固然可喜,但是沦为空想,那也只是一场梦。孔子勉励学生,不要空想而无实践,学与思要并进,凡事除了思考之外,更要多学、多问、并身体力行,方能习得学问。

1.1.3从对话中建立师生关系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展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最有名的就是他和学生讨论彼此的志向。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最后孔子道出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平常生活中,孔子就常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借以了解学生的个性,但却不对学生的志向作批评,并未认定什么志愿叫好志愿,什么是不好的志愿,只是纯粹闲谈。且也不讳言自己的志愿,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孔子对于学生的提问会以比喻方式回答,启发学生对问题加深理解。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虽然简洁,但是寓意深远,简单的比拟,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学习之后,回到现实生活世界,总会有困顿挫折的时候,此时孔子又得对学生这样的境遇开导一番。当学生有怀才不遇的抱怨时,孔子则勉励学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并期许学生养成理想的人格:“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就是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心灵的建树,希望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完成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除了对学生传递学问之外,孔子亦扮演一位心灵导师,对于学生心理的困惑或矛盾,孔子洞悉体察,教导学生如何让内心有一种真正的从容淡定,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师生之间心灵的交往在于对话。通过对话,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达到理解。这样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之上,通过沟通、理解的桥梁,达到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也只有在对话情境中,才能产生真正精神层次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师生双方在倾听和言说交流中,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接纳对方,同时又把自己投向对方,获得关怀与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对话是网状的,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群体间均有语言的交流,这种对话形态的师生互动的“变奏”模式,师生之间不必受限于上课的“节奏”,彼此对话可以是交错的、自由的、延展的且具创意的,如此形成的对话网络、联结起来的变化旋律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增强学习动力的保障。

1.1.4情感如父子的师生关系

孔子爱护学生情同父子。孔子去探望生病的冉耕,从窗户外面握着冉耕的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就是“要永别了,这是命运啊!这样的好人竟有这样的病,这样的好人竟有这样的病”。孔子相信有命运,知道命由天定,称为天命,天命虽然可知,但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所以孔子也只能接受学生罹患恶疾之事。子路惨死,又被剁成肉酱,也使孔子痛心疾首。颜渊的早逝,孔子的悲痛更是难以想象:“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孔子感叹老天要他的命一般,身为老师,理当承先启后,现在眼见最杰出的弟子先己而去,他不但为个人哀伤,也为社会哀伤。